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德战争-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同其他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关系在1943年期间急剧恶化。秋季,匈牙利驻苏部队未经与德国磋商便自行开始大规模调动。11月14日,匈牙利参谋长索姆巴西尔伊要求蔡茨勒将三个匈牙利军撤离作战地区。仅仅在两个月之前,也就是9月6日,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国防部提出了足以使柏林大为吃惊的要求:今后未经斯洛伐克政府许可,德国不得动用斯洛伐克的两个野战师,而且德国如果不首先确保这两个师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手段,就不得赋予他们任何战斗任务。德军最高统帅部战时日记专职撰写人员评论道,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怀疑德国能否取胜。到10月,西班牙要求归还蓝色师,葡萄牙也自作主张同意将亚速尔群岛作为英、美在大西洋上的基地。瑞典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有倾向的中立交成了严格的中立,拒绝德国过境到挪威。安卡拉在英美的压力下参加了战争,并对德国采取了冷若冰霜的态度,元首为此搞得心神不安,他已下令机动部队预备队随时准备向土耳其边防部队显示武力。这支预备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装甲护卫师,也是他拥有的全部机动预备队。
世人皆知,1943年期间的德国已如江河日下。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潜艇战中开始受挫。德国空军,主要是由于美国使用了远程战斗机,在昼间已丧失本国领土上空的制空权。德国城市遭到了昼夜轮番轰炸,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德国陆军不仅丧失了它原来的进攻能力,而且再也没有那么充足的部队来保卫与驻守被占领的欧洲。德国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维持现有数量的野战部队。
10月,陆军总部东线外军处处长格伦制作了一张东线兵力对比表。他对双方兵力的估计是,德国驻在苏联的兵力为二百五十万,苏军的兵力为五百五十万;在前线,德国防守的部队为一百七十七个师,苏联进攻的部队相当于八百六十个师或旅一级的部队。据他估计,苏军坦克与火炮的数量至少以三比一超过防御一方。格伦的这些数字尽管是以不完全的情报资料为依据估算出来的,但是却使人们对双方兵力对比有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它的不足之处是低估了苏军的兵力,而且没有在数量上反映出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1941年6月,德国陆军有一百五十三个师进入苏联。那时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将近三百二十万人。到1943年11月,整个东线兵力(其中包括驻芬兰的第20集团军)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万人,尽管德国陆军师的数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个左右。除了基地部队和第20集团军的十七万六千人以外,德国各种类型的地面部队与集团军群加起来的总数只有二百零二万六千人。仍受德国控制的那些朋友(毫无疑问不包括芬兰)的残存兵力仅有十三万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五万二千名有点不太可靠的外国部队。
东线是德国全力以赴要防守的唯一的一条战线。德军最高统帅部对各条战线的重视程度不应只以所部署的陆军师的数量来衡量,因为很多师遭受伤亡后剩下的只是个空架子。为此,还应同时考虑到战区的实际兵力。
英美在欧洲,除意大利外,没有实施过有任何重大价值的地面作战。正如朱可夫后来所说,在意大利本土上进行的战役,并没有使德国对其兵力部署进行任何重大的调整。另一方面,1943年秋季意大利的背叛与巴尔干半岛的“真空”,确实使德国不仅很担心英美在法国与荷兰登陆,而且还很担心英美在东南欧登陆,威胁到曼施泰因南方集团军群的后方,并使德国失去一个石油与原料的来源。在德国看来,英美在法国登陆,正如希特勒预言的那样,将决定整个战争的结局。9月2日,当约德尔反对继续将部队从西线调往苏联时,瓦尔利蒙特扼要地记载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看法,即:根据所有迹象判断,西线的一场进攻已迫在眉睫,而且这场进攻与东线的情况不同,直接威胁着德国的边境。这种忧虑,八周后元首也在第51号指令中再一次作了重点说明。元首强调指出,东线有危险,但是西线更危险,因为东欧有足够的机动余地,不会危及德国的生存,然而一旦英美登陆成功,情况就迥然不同了。
有人可能自以为是地说,希特勒在1943年秋季对苏联估计过低,而对英美在西欧与巴尔干半岛登陆的严重性义估计过高。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只是事后充高明。希特勒所忧虑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根据的,而且还由于游击队的活动和抵抗运动而变得尤为现实。虽然在西欧(不包括德国本土在内)德国只部署八十四个师,但在1943年秋季,德国在该地的总兵力却不少于二百四十四万,而部署在苏联的德国总兵力有二百八十万。
蔡茨勒以及东线的集团军群司令们不断地争着要从西欧调出部队;相反约德尔却强调德军最高统帅部所属战区的兵力还不足以应付它们必然遭到的进攻。9月11日,西线司令官的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提请最高统帅部注意,自从去年10月到目前为止的十二个月中,他迫不得已地为苏联战区调了六个装甲师或装甲护卫师和二十二个步兵师(大部分是采取对调的方式,调进来的都是损兵折将疲惫不堪的师),还为突尼斯、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等战区贡献十个装甲师或装甲护卫师、九个步兵师。就在这同一天,听厌了这些无休止的怨言的元首作了这样的规定,即: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如果当事人不全部在场,他决不单独听取一方的请求。这些当事人中包括凯特尔、约德尔、蔡茨勒。那年秋季,约德尔作了短期的战略调查,研究是否有可能减少义务、节约兵力,然而却得不出什么结论。他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丢失芬兰,德国就要丢失镍矿与波罗的海。德军从挪威撤出,瑞典就会卷入战争。他的看法与希特勒一样,也认为根本的目的是尽可能将敌人阻挡在德国边境之外,越远越好。为此,对意大利、法国与荷兰应以武力控制。同样,丹麦作为通往挪威的陆桥也是重要的。至于巴尔干半岛与东南欧,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守那里的海岸比守内陆防线所需的兵力少,而且成功的把握大。
元首满脑子想的都是筹建新的师,因此他在1942年的深秋废除了德国陆军现有的训练与补充制度。弗罗姆的后备军编成内的国内后备部队是以后备营为单位组成的。每一个营与一个野战团挂钩。这些后备营负责新兵的征召与训练工作,尔后将这些新兵连同养伤与休假人员一起作为步兵营的一部分输送到野战部队。为便于指挥与行政管理,这些后备营又编成后备团与后备师,归弗罗姆司令部下属各军区领导。到1942年底,补充与训练工作分了家。国内的征召工作象以往那样仍由后备营、后备团与后备师负责。训练工作则由新建的、但配属给野战部队的预备营、预备师与预备军负责。这些单位不在德国而是到欧洲占领区实施新兵训练。在东线的预备师中有些已成了隶属于集团军群的野战训练师。因此,1943年10月,德国陆军的战斗序列中便有了三十一个驻国内的后备师(这些师只是行政单位而不是作战单位)、四个野战训练师和十七个预备师。德国陆军迫切需要各种类型的部队,因此,这些师有的先后成了野战师或守备师,有的不管愿意与否被投入了战斗。到了1944年,德军原有的训练与补充制度完全垮了,因此不得不在德国本土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训练制度。
根据当时公布的估计数字,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了二十万人。除此之外,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这十二个月中德军在东线其他战役的损失达到了一百六十八万六千人,其中只有一百二十六万人的名额得到了补充。在总的伤亡人数中,亡二十四万人、伤九十九万三千人、失踪十万零六千人、病四十四万七千人。那年德国陆军在苏联的伤亡总数中有九十多万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虽然1943年德国三军的总兵力达到九百多万人,但是很难找到补充人员,因此,兵役法中关于免除家庭幼子或独生子服兵役的规定不得不暂停执行。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已年过半百,也成了征召的对象。
在德国进行整整三年战争之后,元首才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1月13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然不可挽救时,曾下达一项指令,要求德国转入总体战,采用苏联与英国在战争初期采用的那些手段。戈培尔被任命为执行总体战体制的特命全权负责人。十六至六十五岁的男性公民与十七至五十岁的女性公民必须进行登记,参加战时工作。政府与工业部门的工作时间延长了。德国的人力处处紧张。自1939年起,在战争最初的三十个月中,德国已有七百五十万名男子离开工业部门应征入伍,接替他们的是从被占领国、战俘、有时甚至是从集中营中征用的外国人。然而,这是一种失宜的做法,到1943年,输入德国的那六百万外国工人构成的是一支技术不熟练、效率不高,而且还带有敌对情绪的劳动队伍。德国还打算在工业部门再雇佣一百万外国工人。虽然事实上驻苏的德军中已有二十多万自愿担任辅助性任务的苏联老俘虏兵,但是还有人建议从苏联战俘中抽调更多的人来当兵。劳动勤务队的规模与任务均有扩大。明令规定,这种准军事、半武装的勤务队要为空军轻型防空火炮提供炮手。凯特尔负责着手重新研究所有关于后备人员方面的工作。
由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的特种野战小组被用来搜罗年轻力壮的男子以建立后方军事组织。它们还设法把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人按德国兵役法征召入伍,征召人数为正常名额的十倍。党卫军也扩大了新兵征召对象,其中包括许多非日耳曼民族。
德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让妇女参加到工业生产的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