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宦官的历史-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越规定。
…
行走于宫廷和朝堂之间(1)
…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起来,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为了防范外朝宰相、外戚夺权,皇帝开始逐渐提高身边家奴———宦官的地位,使其参政制度化、合法化,以平抑外朝官僚体系,保持皇权的稳固。于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宦官开始摆脱家奴身份,成为国家官员,行走于宫廷和朝堂之间,宦官专权也便在传统政治舞台上频频上演。
前面说过,在西周时期,宦官只是看守王宫的家奴,所从事的是王宫中繁重的体力劳动,来自于刑余之人。不过,西周末年,宦官地位已开始上升,王宫中一些职位较高的官职已由阉人出任,但是只是个别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任贤”观念开始兴起。在日益激烈的内外竞争中,各诸侯国君逐渐认识到选拔人才在安邦治国和争夺霸权中的重要性。管仲将人才比拟为“战胜之器”,荀子也提出了“尚贤任能”主张。任贤观念的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为宦官干政准备了思想基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宦官已经在政治舞台上开始发挥作用了。
一部分宦官开始参与国政。春秋时齐灵公所宠幸的宦官夙卫沙,在决定军国大政上能够左右全局。《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时的宦者令缪贤在秦国“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时,就参与到讨论中来。个别权阉甚至还把持朝政,如齐桓公时的宦官竖刁“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末期,秦国嫪毐也曾一度把持朝政。当时,一些宦官还收留有大批的食客,在恰当时机向诸侯国君推荐,如商鞅就是宦官景监推荐给秦孝公的,蔺相如也是宦官缪贤推荐给赵惠文王的。在当时发生的内庭争斗中,常有宦官参与。众所周知,齐桓公晚年病危时,宦官竖刁勾结公子无亏,软禁了齐桓公。桓公饿死后,竖刁拥立无亏为君。战国末年的秦国宦官嫪毐,在嬴政年长亲政时起兵叛乱,“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过,春秋战国时代宦官,虽然已经较为广泛地参与了多方面的政治活动,但是并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势力,干政或者擅权亦只是个别现象,并没有制度上的保证。
总之,从前14世纪的夏商时代开始,到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的1000多年时间里,宦官集团无论在政治、经济上都还很弱小,宦官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高墙之内,间或有宦官干政也只是个别的特例。只是从专制皇权开始确立后,也就是秦汉以后,宦官才开始走出宫廷,走向朝堂。宦官这种突破,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体现出来。
秦汉时期宦官
宦官的身份、地位性质在秦汉时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秦代由于时间短,亦曾出现宦官干政现象,但是宦官势力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空间。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之时,由于少府、大长秋两大宦官系统的设立,使得宦官参政开始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此时的宦官亦开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且逐渐参与到礼制、司法、军政等国家大事中来。
参与朝会。朝会制度,也就是朝议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由君主指示文武大臣朝会议决重大军国事务的制度。朝会一般由皇帝主持,有时亦由三公之类的重臣主持。参加朝议的人员一般包括公卿、列侯、大夫、博士等,议事内容包括立君、储嗣、宗庙社稷、边事、法制等,从参加人员及议事范围来看,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活动。秦代权阉赵高曾主持过朝会,东汉晚期,宦官主持的朝议活动更为常见。公元172年,汉灵帝召开朝会,令中常侍赵忠主持,“既议,坐者数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后汉书·陈球传》)。宦官主持朝会,表明宦官已经参与了中枢机构政治活动,大大扩展了宦官的活动空间。
察举人才。秦汉时实行荐举制,由公卿、列侯、刺史、国相等两千石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秦汉时代,察举人才职权逐渐为宦官侵夺。汉代的大长秋、中常侍,秩比两千石,本就有荐举之权。同时,东汉时期宦官利用权势,逐渐侵夺地方官员的察举职权。如蔡衍为冀州刺史时,“中常侍具瑗托其弟(具)恭举茂才”。由于东汉末年宦官擅权,地方长官“州牧郡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后汉书·曹节传》)。通过以上途径,东汉的宦官实际上控制了人事大权,并间接地扩大了宦官势力。
主持典礼和祭祀。古代社会,典礼和祭祀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尤其是祭祀活动,非常庄重严肃,汉代以前“刑余之人”是不可能参与的。西汉时,还定制“宦者不宜入宗庙”。但到了东汉时期,开始突破这一礼制。据《后汉书·顺烈梁皇后传》记载:灵帝“拜虞大家为宪陵夫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使中常侍持节授印绶”。又据《续汉书·礼仪志》记载:“读策书毕,中常侍持皇太子玺绶东向授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谒者赞皇太子陈某,中谒者称制曰‘可’。三公升阶上殿,贺寿万岁。”甚至皇太后下葬时,使大长秋吊祠,“中谒者仆射典护丧事”。
侵夺内廷财务职权。内廷财务,本由少府主管,东汉时渐移至行官之首。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灵帝纪》)卖官之事,由宦官赵忠、张让主持,卖官的钱财,亦由宦官主管。宦官利用皇帝的信任,侵夺了财政职权。
…
行走于宫廷和朝堂之间(2)
…
插手司法。秦汉内廷设有专门由宦官主持的监狱,如掖庭狱、黄门北寺狱。尤其是黄门北寺狱,只关押朝廷重臣、后妃宫女、内廷宦官三种人,凡是重大案件,都是中常侍亲自审理,然后直接向皇帝禀报。延熹二年,白马令李云上疏指责桓帝用人不当,“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云,昭尚书都护戟剑送黄门北寺狱,使中常侍与御史廷尉杂考之。”(《后汉书·李云传》)东汉宦官发动的“党锢之祸”中,大量的名士死于其间,其中包括太傅陈蕃。北寺狱的出现,标志着宦官势力开始插手司法部门,开历代宦官干预司法之源。
侵夺军权。历代禁军都是皇帝的亲信侍卫部队,非皇帝身边心腹重臣不能统领。宦官统领禁军,始于桓帝诛灭外戚梁冀。桓帝“使黄门令具瑗将左右厩驺、虎贲、羽林、都侯剑戟士,合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围冀第”。灵帝时,曹节、王甫、蹇硕等宦官也曾统领过禁军。《后汉书·窦武传》:“曹节、王甫等人挟灵帝,劫太后……王甫将虎贲、羽林、厩驺、都侯剑戟士,合千余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等合……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兵降略尽。”灵帝晚年,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兼领禁军。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图谋剪灭宦官。蹇硕感到危险,便与中常侍赵忠商量,准备引诱何进进宫,然后诛杀他,但是赵忠出卖了蹇硕,于是蹇硕被杀。此时,袁绍劝何进乘机夺取宦官统领禁军职权,诛杀宦官。但是,遭到当朝何太后的阻挠,何太后认为“中官领禁兵,自汉家故事,不可废也”。结果,宦官先下手为强,在宫中杀了何进。
监察军队的滥觞。宦官监军,始于东汉桓帝年间。延熹五年,冯绲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统领大军镇压南方人民的武装起义。这时,宦官擅权严重,时常以种种理由,克扣出征将士的军饷、钱粮,所以,冯绲请求朝廷派遣一个宦官作为监军,以保证大军能得到充足的军粮军饷。灵帝时,在剿灭黄巾军的官军队伍中,已经可以看到宦官的踪迹。东汉卢植在灵帝时拜为北中郎将,奉命讨伐张角。在攻打黄巾军城池时,“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势,或劝植以贿送丰,植不肯,丰还言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可见宦官已经插手军队,不过他们还不能亲手指挥军队,只是作为观察使之类。
被授予荣誉军职。宦官孙程死后,东汉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并赐谥刚侯。桓帝时,宦官单超同样死后被追赠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汉代乃是极其尊贵的军职,授此军职对宦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荣誉。灵帝年间,为此还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建宁二年,大宦官曹节得了重病,危在旦夕,灵帝以为曹节即将死去,于是“昭拜为车骑将军”,但不久曹节的病又好了,结果朝廷不得不把赠名收回。不过,曹节死后,还是被追赠为车骑将军。由此可见,此时宦官并没有真正掌握军权,只是获得一种荣誉称号。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宦官开始真正涉足军权,统领军队。宦官赵忠是第一个真正能行使车骑将军职权之人,而宦官蹇硕甚至还被任命为三军元帅,不过他并没有亲自统兵上战场,只是留守在长安。
汉代宦官,作为国家官员,也按照职务的高低享受不同的俸禄。大长秋秩比两千石,中常侍秩比两千石,黄门令秩比六百石,中黄门三百石。封侯的宦官还可以享受食邑特权,也就是被奖赏户民,作为私有家产。这些经济上的特权,是前代宦官不曾有过的。不仅如此,汉代宦官还利用手中的职权,大肆收受贿赂,进一步壮大自身势力。
收受贿赂,这是宦官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东汉时宦官权势大增,外朝大臣为了摸清皇帝喜好,以加官晋爵,经常给上层宦官递送重礼。桓帝时中常侍侯览,“收纳货遗以巨万计”,积累了万贯家财。
明目张胆的敲诈。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朝中大小事务都是宦官决断,宦官利用手中的权利,明目张胆地敲诈百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