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求生记-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拮闱嶂兀獾嚷鄣髂耸侵髁鳌�
崇祯帝不置可否,但随后以这些首级祭天祭祖的举动,无疑表明了他的态度。
有攻讦宣府将官,甚至宣大总督的,说他们察事不明,致使张家口子民伤亡惨重,酿成大祸,虽然杀了鞑虏,但功不抵过,请求朝廷重重治他们的罪,这是少数。
这得归功于张家口一事中,事先筹谋得天衣无缝,出手全无征兆,行事也是没有丝毫纰漏,凡是与八家粮商相关的,无人生还,他们在朝堂中的靠山,得不到丝毫有用讯息,心中虽有怀疑,却是没有实证,只能用伤亡一事来说事。
但说实话,数千军民的伤亡,尤其大多还是平民,与大明这些年在辽东的败绩相比,已经算得上微乎其微了,这等论调,很快就被淹没了,从崇祯帝将此类奏折全部留中不发,就能窥得朝廷的立场了。
朝廷的旨意赶在年前到了张家口和阳城,加封了众将官几个虚衔,户部挤出十万两白银的粮饷送了过来,至于过失,只淡淡提了句要他们带罪立功的话,就此揭过。
整个宣大官场,则是在张家口事变之后,风向就变了。
在刘参将剿灭建奴细作之乱后,耿总督与张总兵就神奇地出现在张家口,如此神速,实在令人侧目,随后张家口众将请耿总督检阅当地将士的举动,向其他人表明他们已全部投靠到了总督大人的麾下。
接着是八家粮商全体覆灭的消息传出,没了金主,这些原来抱成团的大小官吏们,很快就四分五裂,纷纷向总督大人表达了自己的善意。
宣镇总兵动作最快,第一个带兵跑到张家口,死乞白咧地将耿总督请到自己驻地,借着检阅的名头,好好招待了总督大人几天,表达了自己忠于朝廷,忠于总督的心意之后,从顶头上司的手中,拿了些好处。
有了榜样的力量,各城、堡、卫的副总兵、参将、游击,纷纷放下身段,请耿总督前去巡视他们的驻地,耿如杞借此良机,带着从范氏等人的府上弄到的钱粮,每到一地,就将士卒们的欠饷清除一空,收买军心,一时间威望无两,成了实至名归的宣大总督。
当然了,钱粮的来历,耿总督对外宣称是找涿鹿商社拆借的,既堵了某些人的口,又扬了涿鹿商社的名,涿鹿商社的商队自此在宣大一带畅通无阻,至于张家口禁止中小商家出入的那道禁令,早在事变后的第二天,刘参将就主动撤除了。
没办法,谁叫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押去达林台做了人质呢,他年纪已然不小,再要生几个带把的出来,自己都不抱希望了,要想老刘家的血脉能够延续,就得乖乖听话,做那傀儡参将。
以孙可旺为首的涿鹿工会和佣兵们,还算给他们这些将官留了些颜面,每人留了个妾侍,几个丫鬟,十多个仆役小厮,以便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让他们不至于做那孤家寡人。
那晚将官们劫后余生,保得性命之余,已是庆幸不已,面对佣兵们要强势带走他们的家眷作为人质一事,谁都不敢出头,耿总督大发慈悲,与孙可旺商议之后,定下了这个规矩。
当然,传到外面,就变成了这是总督大人开恩,又收获了一批感激。
佣兵们并没有第二天就开拔,回返达林台,毕竟耿如杞还在,身为边兵的邹群等人,不宜做得太过明显,起码得装个样子,等耿总督走了再说。
再说他们要将家眷迁往达林台,说服家人,收拾东西,也得花些时间。
诸如张献忠这类的佣兵(孙可旺对外宣称,他们是涿鹿商社的护卫),他们了无牵挂,本该在张家口放松放松,玩乐一番的,只是他们不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比邹群等人还要忙碌的样子。
原来这帮人借此良机,在张家口请人给他们拉纤说媒,准备成家。
他们衣衫光鲜,出手大方,倒也颇具吸引力,只是人数不少,张家口的女子有些不够,寡居的,嫁不出去的,都被媒婆子们拉来凑数,更有人跑到附近乡下,给人说媒。
只要女人不是丑的出奇,或是身有残疾,差不离都在佣兵之中找到了归宿,不是张献忠罗汝才等人不挑剔,而是没得挑,不趁着这会儿把女人找到,等回到达林台,他们可就要比其他佣兵团落后一步了,还怎么争十大天字号佣兵团。
况且有句话不是说得好么,三年臭军汉,母猪赛貂蝉,他们在草原几个月,差不多也是这个感觉,骤然回到关内,随便一个汉人女子都能把塞外那些蒙人女子比下去。
如此一来,倒便宜了张家口的将官们,天天出城与家人相会,佣兵们除了派人看守得紧些,倒也不过多理会。
至于刘参将们会不会带着家丁突袭,抢回家人,这个却是不需担心,就算他们得逞,边兵们能闹第一次,同样就能闹第二次,第二次对付他们,可就不会这么温情脉脉了。
第518章 再发辽东
眼看腊月就要过完,新的一年就要来临。
自俺答汗之后,蒙人,特别是靠近长城的蒙人部落,受汉人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风俗习惯都学了过去,过年即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林远成为达林台的首领,部落里更是汉风大涨。
就在达林台部的家家户户除尘洒扫,杀牛宰羊,准备过年之时,一只长长的队伍,马车牛车板车不一而足,带着各种瓶瓶罐罐的零碎杂物,拖家带口的,迤逦来到了达林台的汗庭。
孙可旺和佣兵们,终于带着他们的家眷,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还有张家口将官们作为人质的家眷,回到了达林台。
由于人数众多,再加上林丹汗的本部人马,原先的聚集区已然不够,林远和志文不得不在农田之外划了块地,以供大家居住。
搭帐篷、安家,准备过年,张献忠等人还要闹腾着成亲,他们在张家口找了女人,但办事还是选择回到达林台来办,时间充裕,也能让工会看看他们的诚心。
乱哄哄的杂事颇多,一直过了元宵才消停下来。
志文这才有空,腾出手来论功行赏,此次张家口之行的佣兵团共计二十一个,志文有心成全,全部让他们做了天字号佣兵团,群发与才献两个佣兵团赫然在列。
同时宣布,每个天字号佣兵团,可以统领二十个地字号佣兵团,算是他们的附庸。
至于这二十个地字号的名额,则由天字号佣兵团自行选择,当然了,地字号佣兵团出了事,统领的天字号是要受到牵连的。
工会分给天字号的红利,也由他们自行决定,分不分给地字号。
为了拉拢一把人心,志文将明年年底才发放的红利,提前分发了一半下去,以粮食、青盐、布匹,还有诸如邹群他们抵押的武器铠甲为主,加上少量的银钱,折合银两,每个佣兵团差不多有二万两的进项,加上他们在张家口得到的赏赐,当真是收获丰厚。
这一把的大手笔,让天字号的佣兵们喜气洋洋,就连达林台的牧民们,都有些羡慕,其余的佣兵团,则是彻底红了眼,佣兵头子们变着法子的找人牵线搭桥,想要攀上天字号。
诸如邹群张献忠罗汝才等人,一时间成了香饽饽,天天有人宴请,只是没等他们喝上几顿酒,工会一纸号令贴了出来。
要天字号佣兵团在元月底前,准备好货物人手,与工会一道,向东边走上一趟。
张献忠等人再度忙碌了起来,首先肯定是补货了,以粮食为主,加上其他一些必需品,都是先找商社去赊。
商社那里的货物是不用发愁的,自有那些小型商队从关内蚂蚁搬家似的不停运送过来,而达林台收获秋粮后,粮食就更不用担心了。
天字号佣兵团拿货的上限,是抵押物品的十倍,算是给他们的又一项福利。
其次是招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成为天字号佣兵团之后,扩大规模是势在必行之事,人多才能多赚钱,也才镇得住地字号佣兵团。
在得了赏赐和红利之后,钱粮财物都不是问题,只是这事儿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成的,不但本事、脾性、忠诚都需要考虑,达林台的人手也有些不足,恐怕还需回关内招揽。
天字号的佣兵团们不得不一分为二,主力东进,留下一小拨人招人兼招附庸,像才献,就是张献忠带着人行走在外,罗汝才留下,而群发则是让郝庆在达林台做主。
二月初一,诸事已毕,一只庞大的车队迎着朝阳,从达林台开拔,向东进发。
这是一只比当初范氏等八家粮商的规模还要庞大的商队,人数过了四千,虽然时间紧迫,天字号佣兵团没有凑够二十个附庸兵团的名额,但还是招揽了少则一个,多则四五个的附庸佣兵团。
这些都是跟他们交情不错的,用着放心,至于人手,这会儿的差距还不大,人数就这么多了起来。
货物同样令人咋舌,仅粮食就有五百多车,平均下来每车能有五百多斤。
志文让那些一看就是马贼出身的佣兵团做前锋,兼打探讯息,边兵出身的佣兵团留做中军,骑术还不够好的,镇守后方。
除了佣兵,志文自己带了三百的战队队员,都是跟着薛平和李定国从涿鹿山来的,商社自己也带了货。
“柳大哥,你可要有个心理准备,这次我们东去辽东,大队人马只在他们边上打个转,不会深入,想要找到柳叔,恐怕很难。”志文骑在一匹普通黄骠马背上说道,女真人的贪婪他深有体会,可不敢带着大白去炫耀。
这一趟辽东之行,随行的除了薛平三兄弟和李定国、马二之外,还有柳才,他在涿鹿山从其他人嘴里听到志文有意跑一趟辽东之后,再三向宋献策恳请,跟着一道来了。
按柳才自己的说法,媳妇儿有了,还怀孩子,柳家不虞断了血脉,那他有机会就得去找柳老汉,尽尽自己为人子的孝道,柳老汉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