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阀吴佩孚讲《春秋正义》

{{
8 
月×日}

宋军长在操场集合全体官兵讲《大学》、《中庸》,并指出这是委员长



要求。
《大学》、《中庸》能救中国?四书五经能救中国?学兵要求讲科学救

国,民主救国!
{{
9 
月18 
日}}
今天是国耻日。
今天只吃一顿饭,每个馒头上都印着“勿忘国耻”四个字。
朝会中,学兵高声问答:
问:“东北是哪一国的地方?”
答:“是我们中国的!”
问:“东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们痛恨吗?”


答:“十分痛恨!”

问:“我们的国家快要亡了,你们还不警醒吗?你们应当怎么办呢?”
答:“我们早就警醒了,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学兵唱着《国耻歌》回营房,大家躺在自己铺上,凝神静思,深刻反
省,以期官兵知耻后勇。

晚,大家正躺在铺上,队长进来通知,丰台与日寇发生冲突。学兵都
跳下铺,要求去支援丰台。长官说,等待命令。

…… 

1936 
年12 
月12 
日,在西安发生了人所共知的“西安事变”,史书都冠
以“震惊中外”,这话不假。

在日方不断挑衅,我国军民抗日情绪日趋高昂声中,“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的呼声,很迅速地在全国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散播开来。对于国仇家恨
方殷,思乡心切的东北将士,尤其具有莫大的鼓动力量。连东北军统帅张学
良,都大声疾呼:

“誓必收复先人故土!”

15 
万东北部队呐喊着:“打回老家去!”

你去叫他们剿共?

事与愿违。

先是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阎锡山要求中央支援,实际上是要武器
弹药的支援,蒋介石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中央军开入山西,待红军退出山西,
中央军也赖着不走了。

这已使阎锡山耿耿于怀。

再者,陕西省改组,以生活腐化或违法吸毒为借口,淘汰了一些西北
军的(指杨虎城部,杨部原属西北军)旧干部。任西北“剿总”第三路军总
司令、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感到中央在削减他的势力。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蒋介石感到“剿共”进度迟缓,不辞辛劳,先太原,后洛阳,再飞到
西安,坐阵指挥。

张学良求见蒋介石,谏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对张大加斥
责。之后,张再见蒋,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又加严厉斥责。11 
日,
张学良的特别助理黎天才求见蒋,又重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蒋还不
悟。军心已变矣!

固执是人所难免,小人的固执不过是鸡零狗碎的事,大人物的固执,
涉及到国家命运。不管怎么说,固执也是凡人的品格。

“震惊中外”,其震惊最大的莫过于日本,关东军本来想在绥远再动手脚,
“西安事变”把他们震呆了。日本官方估计,中国亲日派政府(指以蒋介石
为行政院长的日本留学生政府)将遇到空前危机。中国少壮军人也效仿日本
“下制上”。这些少壮军人可能要和日本人玩命了,而且会得到中国举国支
持。

张学良扣押蒋介石以后,通电全国,并专电通知各地重要将领如:宋
哲元、阎锡山、韩复榘、李宗仁等,并专门与陕北的周恩来联系,要求到西
安共商国事。形势相当严峻,举国关注。

第十二章 宋哲元回乡


1936 
年12 
月12 
日,北平。
北平学联组织“一二·一二”示威游行,以声援绥远抗战。
北平当局善意劝阻,未成。决定于景山与学生对话。宋哲元准备到场。
在学生队伍向景山集中途中,宋哲元乘车与学生队伍相遇。
学生高呼:“拥护二十九军抗日!”
宋下车向学生要传单。学生围在他身旁,向他说明示威目的。双方进

行了诚挚的对话。宋听了学生的申诉,面带笑容乘车离去。
下午,宋因故未能到景山。
秦德纯与学生见面。学生高呼:
“拥护二十九军抗日!”
“拥护秦市长领导救亡运动!”
秦德纯在讲话中对学生说:
“诸位是爱国的,二十九军也是爱国的,二十九军爱国心是不让于诸位

的。。国家最重要的东西是民众的力量。”
当晚,张学良电宋,速派代表赴西安“共商国事”。
13 
日,宋召开高级将领幕僚会议。
宋作了最初的应付:
一、即日电张学良以国家为重,务请保护委员长安全,国事应由国人

解决,一切问题从长计议。
二、为免除猜疑,引起混乱,复电何应钦,说张学良是被共党包围而

叛变。
三、为杜绝日方提出共同防共要求,宣布加强防共。
四、为保护东北军眷属在北平住宅及人身安全,决定立刻派人分门别

户进行访问,嘱咐他们切勿出门,少来往,以免发生意外。
13 
日、14 
日,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及行政院代院长孔祥熙,同意他
们的戡乱主张,但不公开指责张、杨。
后来,通过派员赴南京了解到何应钦等企图以武力讨伐张、杨,乘乱
夺权。
冯玉祥力主政治解决,遭严密监视,冯暗派邓签三、韩多峰北上,转
告宋小心说话,宋悟,求以政治解决。
12 
月16 
日,南京空军轰炸了陇海铁路沿线的渭南、华县。地面讨伐部
队亦已开进潼关,大规模内战将一触即发。
17 
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宋氏兄妹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
谈判。

21 
日,山东韩复榘发出“马电”,称赞张学良的行动是英明壮举,并通
知张学良、杨虎城,他的部队“奉命西开,祈勿误会”,但,电文中未说明
奉谁之命。

“马电”引起南京政府军政大员惊慌。何、孔等怀疑宋哲元与韩复榘联
合行动。
第二天,宋偕秦德纯、邓哲熙匆匆赶往山东德州与韩会晤。韩兴致勃
勃,见宋即抖搂出个包袱:
“明轩兄,你知道老蒋一生都干了些什么事?”


宋哲元感到没头没脑,怀疑他会发出类似“檄文”一样的话,未及开
口,韩大概觉得这个提问艰深难答,于是自己回答了自己:

“其实,这老蒋一生就干了两件事,一件就是赚钱,一件就是撒钱。看
懂了这一点,其实那个委员长的角儿,谁都能当。这回他蔫了!”

宋、韩在西北军的时候,虽是袍泽,但在冯大帅严厉的管教之下,韩
并无此放达,宋、韩又有上下级关系,韩见宋总是恭而敬之。但宋也感到韩
属“控他型”而不是“他控型”,往好的方面解释,可以说是“领袖型”,往
坏的方面解释,可以说是“野心型”。

可是现在,他已经不是“控他型”的问题,而是失控了。宋才略略明
白,“马电”中所提“英明壮举”是何用意,宋说:

“向方兄,‘马电’是否莽撞,会使局势更加复杂,反而不利于政治解决
西安事变,结果只能使日本人坐收渔人之利。”

韩突然收住话题,宋见说话机会,向韩力陈利害。最后说服韩,韩同
意与宋联名,发出“漾电”,电文如下:

“……慨自西安非常事变,举世惊痛无已。。万不容在国难严重之际,
再有自伐自杀之行动。。所谓亲痛仇快者是也。目前急务,约有三大原则:
第一,如何维持国家命脉?第二,如何避免人民涂炭?第三,如何保护领袖
安全?以上三义,夙夜彷徨,窃维处穷处变之道,回与处经处常不一,似宜
尽量采取沉毅与静耐,以求政治妥善通适之解决,设趋极端断然之途径,上
列三义,恐难兼顾,或演至兵连祸结,不堪收拾之时。。倘蒙俯察,由中央
召集在职人员,在野名流,妥商办法,合谋万全无遗之策。”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以后,宋哲元几次失策,甚至丢失北平城,蒋介石替他转圜,没拿他
做“替罪羊”,据有些人解释,与在西安事变之时,宋支持蒋有关。也为韩
复榘终被蒋所杀留下伏笔。

作为宋哲元个人,其与韩复榘、石友三等翻三复四的人不同,与张学
良这样少壮军人也不同,甚至与城府很深深通官场的其他将军和政客也不
同。宋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影响较深。蒋、冯、阎大战后,在形式上韩复榘、
石友三、吉鸿昌、庞炳勋倒向蒋介石,而宋哲元心里已认为国家之君即蒋,
可惜的是,蒋一直拿他做异己,也是蒋狭隘之处。

话说回到“西安事变”。这里引用一段日本现代史家伊藤正德的说法:
“……发生西安事件。。结果使蒋委员长决心在民族战争的基础上,对于日
本军部的侵略从事长期抗战。。在这种情势之下,土肥原使‘华北五省独立
计划’,不得不像童话一般宣告破灭。由于国民政府渐趋积极的态度,遂使
山西阎锡山,山东韩复榘,纷纷宣誓效忠中央。而冀察政权的内部,亲日派
也在逐渐的遭受淘汰。。”

1936 
年在混乱纷纷的局势中过去,往事不堪回首,未来又怎能展望!
人们心情沉重,余悸在心。然而,出乎人们的意料,1937 
年的开始并不是
狂飚突起,也不是纷乱纠葛。

年初是一种罕见的平静。

美国的中国通拉铁摩尔曾对人说:

“这太像1931 
年了,太平静了,太平静了,平静得不能使我们放心,我
们怕又要见到一个‘九一八’呢!”

以沉着、圆滑、老练著称的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尔·E·格鲁写道:


“这个运动我常常谈到,并视之为恰似海边的浪潮,坚信潮是在涨,而
不是在落,重涨起来的侵略扩张运动的浪潮必定要比以前的潮水冲得更
远。。”日本政局自1936 
年“二二六兵变”以后,军人更加跋扈专横。“二
二六事变”至使冈田启介内阁倒台,促请东久迩宫大将出组皇族内阁。建议
流产。于是日本各地谣诼朋兴,风声鹤唳,人人害怕另一个“二二六事变”
又将来临。所有的日本人都在少壮军人的淫威之下觳觫战悚。在此形势之下,
成立了广田弘毅内阁。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