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钢铁洪流-英军反法西斯著名战役纪实-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啸的炸弹,沿着泥泞堵塞的道路,穿过雷区继续不停地撤退。
隆美尔的情绪坏到极点,究竟还要撤多远,他也说不上。。这场战争还不知怎样收场。答案很快有了。在向利比亚边境撤退的途中,威斯特法尔告诉他,“今天,11月8日,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的同盟国军队己在呵尔及尔和摩洛哥登陆,突尼斯是他们的目标。”腹背受敌,两面夹攻,这正是隆美尔长期来担心会发生的局面。不过他预料的是英国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大规模登陆。现在问题更糟:美国军队直接参加了对德作战。隆美尔颓丧地在日记中写道:“这表示非洲军团的未臼已到”。
不久,他们再次回到利比亚境内,身后是埃及沿海平原,4 个月前,他们乘坐缴获来的英军坦克,携带英军的补给品,快速穿过这片平原向东面的尼罗河三角洲驶去。后来,他们便一块一块地丧失在沙漠中赢得的地盘。。他们还将继续丧失巴尔迪亚、托卜鲁克、班加西,等等。德国非洲军团将最后一次穿过两年内4次易手的昔兰尼加,直奔突尼斯——决定他们最终惨败的命运的地方。
蒙哥马利放下手中的笔,伸了伸懒腰,站起身推开窗户。天空万里无云,太阳高悬在当顶,四周一片寂静。真是一个绝妙的沙漠气候,已是初冬季节,竟然感觉不到什么凉意。
蒙哥马利回到桌旁,欣赏着刚完成的杰作——告第8 集团军全体将士书:
10月23日我们发动埃及战役时,我说过我们要打败德国与意大利军队,把他们赶出北非去。我们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天,11月12日,在埃及土地上,除了俘虏外,再也没有德国和意大利士兵了。在这3个星期里,我们击溃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追击了约300英里,到达并越过了边界,把残敌逐出埃及。
。。
我们共击毙击伤敌人2万余人,俘敌3万名,包括9名将军。
。。
我们的任务尚未完成。德国军队被逐出埃及,但北非还有残敌。至于再往西,在利比亚,我们还大有可为,而我们的先头部队现已准备在利比亚动手。我们此次到班加西及其更远的地方,将不再回来了。
再接再厉,祝你们成功。。。
蒙哥马利满意地看了一遍,最后签上自己的大名:第8集团军司令、陆军上将伯·劳·蒙哥马利。
是的,在阿拉曼战役之后,蒙哥马利因战功显赫而被提升为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思骑士勋章。
“弗雷迪。”司令唤道。
参谋长应声而入。
“你可以给亚历山大发电报了。告诉他,阿拉曼战役大获全胜,并将此讯转告首相。鸣钟吧!”蒙哥马利喜气洋洋地吩咐道。
1940年6月底,在那最黑暗的时刻,丘吉尔曾下令将教堂钟声作为德军入侵在即的报警钟。自此,教堂钟声久已卡响。两年半以后,欢庆阿拉曼大捷的钟声在英国响彻云霄,人们激动万分,奔走相告:“我们打败了隆美尔!”“我们赢得了北非的胜利!”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钟声率先敲响,别的教堂在四周遥柑呼应,钟声有的清脆,有的浑浊,有的响亮,有的沉闷。
丘吉尔站在首相府,听着这阵阵久违而又熟悉的钟声。不禁泪流满面。在这欢庆胜利的时刻,他想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沙漠将军,韦维尔、奥金莱克、奥康纳、坎宁安、里奇。。,他们都是英国杰出的将领,他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这场胜利的基础正是由前几位将军不懈的努力所奠定的。特别是奥金莱克,若不是他手下那些奋战已久的第8集团军的英雄们在当年7月将隆美尔阻截于阿拉曼一带,隆美尔的非洲军心然早已取得胜利,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蒙哥马利的阿拉曼大捷。
阿拉曼战役将永远成为英国战史上光辉的一页,首相默念着,它是我们转折的标志。我们可以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将战无不胜!
第四部雾海激浪——西西里登陆战
于江欣著
主要人物表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
乔治·马歇尔美国陆军参谋长五星上将
阿兰·布鲁克英帝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
哈罗德·亚历山大盟军第15 集团军群司令英国陆军上将
伯纳德·蒙哥马利英国第8 集团军司令上将
乔治·巴顿美国第7 集团军司令中将
奥马尔·布莱德雷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军长中将
特里·艾伦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第1 师师长少将
卢西恩·特拉斯科特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第3 师师长少将
霍伯特·盖伊美国第7 集团军参谋长准将
弗雷迪·德·甘冈英国第8 集团军参谋长准将
盖伊·西蒙兹英国第8 集团军加拿大第1 师师长少将
莱尔·伯纳德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两栖登陆特遗队指挥官中校
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
本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法西斯党魁
阿尔伯特·凯塞林德军南线总司令陆军元帅
阿尔弗雷多·古佐尼意大利第6 集团军司令上将
汉斯·胡伯德国第14 装甲军军长上将
埃伯哈德·罗特德国第15 装甲师师长少将
引子
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地中海上空风卷云集,海上波涛怒吼,满载英美盟军部队的庞大特遣舰队,顶着狂风恶浪,驶向意大利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拉开了代号“爱斯基摩人”的西西里岛登陆战的序幕。
围绕此次作战,盟军最高决策机构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美国虽然一直渴望尽快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但由于条件尚不成熟,只好同意英国的计划——1943 年继续发展北非战役的战果,跨越地中海,直捣南部欧洲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将首当其冲。
“爱斯基摩人”作战是盟军自第二次吐界大战爆发以来,首次在敌人的领土上实施打击,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突击。战役目的是保证地中海海运安全;转移苏联战场的德军兵力;将意大利逐出战争,从而打开进攻欧洲的南大门。
西西里之战从1943 年7 月9 日盟军空降登陆开始,到8 月16 日进驻墨西拿为止,历时38 天,盟军总共投入13 个师47 万余人的地面部队和空降部队,以及3000 余艘各式舰船和4000 余架飞机。盟军采取空降突击、两栖登陆、空中轰炸、山地攻坚、长途奔袭、沿岸“蛙跳”等多种作战样式,一举摧毁德、意军近30 万守岛部队的顽强抵抗,占领了西西里全岛。
该战首次表现出美军和英军之间的激烈竞争,各路将军大显身手。布莱德雷崭露头角,蒙哥马利再度辉煌,尤其是美国第7 集团军司令巴顿将军,更是声威显赫,名扬四海。他以好勇斗狠的强悍风格,指挥美军奇袭巴勒莫,苦战特罗伊纳,抢占墨西拿,气势和速度远在蒙哥马利之上,成为令德军闻风丧胆的传奇将军。
尽管轴心国军队利用西西里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赶在盟军进占墨西拿之前,将其近10 万人的主力部队撤回意大利本上,但是,盟军还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消灭岛上德、意军达16 万余人,其中俘虏13 万人。盟军不仅在军事上获取了直接进攻意大利本土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为盟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铺平了道路。
第一章摩洛哥巨头聚首
1943 年1 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天空漆黑一片,凛冽的寒风呼呼作响,依稀可见的星星在低云中时隐时现。在大西洋上空,一架英国改装的C—46 型轰炸机低吼着穿过云层,向卡萨布兰卡飞去。机舱里,身体健壮、矮胖秃顶的丘吉尔像个孩子一样蜷缩在床铺上酣睡。他双目紧闭,发出均匀而深沉的鼾声。他翻了一个身,突然“哎哟”叫了一声,睁开眼睛,坐在椅子上打吨的飞行安全首席顾问波特尔急忙来到温斯顿·丘吉尔面前,关切地问道:“怎么啦?首相?”
“喏,那个暖气片,”丘吉尔冲床头的汽油引擎“暖气片”一努嘴,“烫了我的脚趾头。恐怕再过一会儿就会燃着我的毯子了。”
波特尔巡视了机舱,发现另外两个暖气片也烧得滚烫。他同首相来到后面的炸弹舱,只见两个机组人员正在拼命地给汽油加热器烧火。
“你们怎么搞的,这太危险了,”波特尔责备道,“汽油暖气片可能引起一场大火,而周围的汽油就会立刻爆炸。马上关掉暖气设备。”
“是啊!我的决心是,宁可挨冻,也不愿被烧死。”丘吉尔诙谐地发表着意见。
机舱渐渐凉下来,丘吉尔回到床铺上,试着在8000 英尺高空的寒气之中入眠,但是不行。看看表,刚刚凌晨2 点,看来今夜的这一觉给搅了。首相点燃一支雪茄烟,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知此行能否像以前那样,说服美国盟友同意英国的边缘战略观点:继续在地中海战区作战,逐步接近欧洲战场的中心。
早在1941 年,丘吉尔及其参谋人员便因联盟战略问题同美国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英国人竭力劝说美国于1942 年在西北非采取登陆作战行动。这一两栖进攻战在英国的利比亚攻势的配合下,将在1942 年底肃清北非之敌,使盟国地中海海运畅通无阻,这要比绕道好望角节省大量的载重吨位。控制了这个关键的海上环节,美英两国就可以把全部注意力转向欧洲大陆,彻底击败希特勒德国。
罗斯福总统表示同意英国的建议,但是,以马歇尔为首的一批军方人员却持反对意见。马歇尔认为,登陆西北非对于局势严峻的东线战事无济于事,不会减轻苏联的压力。此外,如果把兵力都投入到不起多大作用的北非作战中,会无端地消耗兵力。与其这样,不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