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钢铁洪流-英军反法西斯著名战役纪实-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喊“决不是!决不是!”
1940 年夏季全盛时期,9000 万德国人民盲目地听从他们元首的召唤。他们跟着他们的领袖希特勒走向胜利的光辉之巅,以后经历了日渐昏暗的阴影,跌入自我毁灭的深渊。对于德国人民,歌德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
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希特勒的头脑发涨,自信1940年夏季他就能主宰欧洲的大片土地。他的目的不是征服英国,而是要“消灭一个对德作战的基地”,因而他以为,只要在英国内部搞点小颠覆,在伦敦上空进行一些狂轰滥炸,就会摧毁英国进行抵抗的意志。如果此举成功,就无需入侵英国了。
在希特勒的一生中,这不是第一次冒险,但却是第一次输得这么惨。
9 月7 日下午5 时30 分,德国空军司令戈林站在法国格里斯一内兹角的一个前线观察哨上,亲自指挥对伦敦的这场战役。他圆圆的脸上放着异彩,手舞足蹈,兴奋得像个等待鞭炮点燃的农村小孩。一批又一批的德国飞机呼啸着从他头顶上飞过,向着伦敦扑去。
300 架德国轰炸机和600 架战斗机组成的先头部队掠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穿过万里无云的天空,飞到泰晤士河上空,向瓦尔维沿兵工厂、贝克顿地区的煤气厂、发电厂、仓库,以及几英里长的码头投掷高爆炸弹和燃烧弹。这一片立即成为火海。锡佛尔镇的居民被火包围,救援人员不得不从水路把他们撤出来。
当德国空军对伦敦急风骤雨式的轰炸铺开时,英军参谋部官员及其顾问们正在白厅开会。他们立即离开会桌跑到窗前,向外眺望。蜂涌而至的敌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冲天大火使他们确信,希特勒已经拉开了入侵英国的序幕。
专谋部官员们立即赶到唐宁街10 号,由丘吉尔首相主持继续开会。会上决定当天晚上发布代号为“克伦威尔”的警报。这个代号表示“入侵在即”,具体含意是:
(1)各部队进入战斗状态;(2)军方接管民用电报电话线路;(3)联络官就位。皇家海军和空军立即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英国地方司令部很少有人知道“克伦威尔”的含义,结果造成了一些混乱。由于这一天是星期六,当“克伦威尔”代号传到各级指挥所时,大多数指挥所在位的人廖廖无几。一些夜间值勤官根本不懂“克伦威尔”是什么意思;许多毫无作战经验的下级参谋人员以为这份电报是向他们通报情况,而不是采取行动。不过,大多数人理解这表明德国入侵英国开始了。
国民警卫队虽然不是正式收电单位,但很快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教堂的钟声响彻长空;许多地方设置了水泥柱、钉有长的尖头钉的横木等种种路障。电话接线员拒绝接通非官方电话。在东部司令部的管区,皇家工程兵炸毁了儿座桥梁。3 个英国军官驱车经过林肯郡的一座桥时不幸被埋在路边的地雷炸死。
这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彼岸,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的参谋长却整整一个晚上都闷闷不乐,与外交官们谈论着在罗马尼亚发生的一些外交事务。
在本特利修道院的指挥所里,空军司令道丁正全神贯注地看着那福大地图。屋外阳光明嵋,屋里却是一派阴森紧张的气氛。丁零作响的电话铃声和参谋人员嘶哑的喊叫声绞在一起;红绿信号灯不停地闪烁;情报官急匆匆地不时走到道丁跟前小声嘀咕着什么,“空军妇女后援队”的姑娘们头戴耳机,根据从外面的监测站传来的新情报,不断用棍子推移着地图上的板块。不同颜色的板块分别代表德国空军和皇家空军的每个机队。
道丁从图上看出,德国已经有250 架轰炸机和500 架战斗机升到海峡上空,还有好几个20 架以上的机队正在加来上空聚集。毫无疑问,这是迄今最大的一次进攻。
他注视着那幅大地图,看升空的第11 大队如何布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突然顶感到一种不祥之兆、用他自己的话说,“犹如一把匕首插进了心脏”。如果进攻的飞机这一次不散开,而是一起整体行动,那怎么办?他暗暗为第11 大队的飞行员们捏了一把汗。
德国空军战术的改变,使皇家空军有些猝不及防。在过去两周的空战中,德国飞机通常以密集队形飞抵英国海岸上空,然后,他们再分头飞向泰晤士河沿岸的飞机制造厂、储油罐和燃油精炼工厂以及伦敦周围的飞机场和工业设施,对各自不同的目标进行轰炸。
一旦他们分散开了,等待多时的皇家空军战斗机中队指挥宕就像猎人第一眼看到狐狸那样,大喊一声“嗬嗬!”他的飞行员们听到这一行动命令,就像一只只猎狗一样,一队队地俯冲下来,扑向敌机。这些轰炸机往往还未到达目标就被击落或赶跑了。
与往常一样,皇家空军第11 大队的喷火式和旋风式战斗机,在2 万英尺的高空盘旋,等待德国大型机队开始散开。奇怪,德国轰炸机群毫无散开的意思。他们飞得比平时高得多,在1,6万英尺的云上飞行。护航的MF110 紧挨着他们;在这些飞机的上面,ME109战斗机以梯状队形迂回巡逻,准备对付皇家空军的战斗机。
毫无防备的皇家空军战斗机根本无法冲入密集队形的敌机群,只是在机群外围进行个别零星的战斗。泰晤士河两岸的防空炮开火了,火力越来越猛烈。但是德机飞得太高了,高射炮炮弹爆炸时的白色烟团对它们毫无威胁,倒像是在向他们鸣炮致礼。
德国机群像一列有条不紊,方寸不乱的行进队伍,在前进途中,只要上司一发信号,炸弹就会从天而降。后面飞来的轰炸机无需寻找目标,看见下面哪儿有火就朝哪儿投炸弹。
道丁紧急下令第12 大队立即升空支援第11 大队。两个大队的所有战斗机倾巢出动,很快撕开了由ME109 和ME110 组成的保护屏障。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带着誓死保卫伦敦的决心,不顾一切地向那些轰炸机俯冲下去。几架“多尼尔”和“海因克尔”轰炸机起火冒烟,哀鸣着向那些被毁的街道废墟栽下去。
夜幕降临时,英国战斗机指挥部共击落40 架德国飞机,其中大多数是战斗机;英国的地面防御部队只击落1 架德国飞机。
然而,就伦敦而言,皇家空军打得太晚了。德国的轰炸使伦敦9 处成为火区,近1000 处火灾。伦敦东区化为火海。3 个主要铁路干线的终点站被炸得不能使用,430 人死亡,约1600 人严重受伤。许多人无家可归。
晚上7 时30 分,还未等英国消防队员们把这些烈火全部扑灭,大约200架德国轰炸机又席卷而来。在这些火光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的轰炸机呼啸而来,轰炸持续了整整一个夜晚,雨点般的炸弹把灾难、死亡和恐怖播撒在伦敦这块土地上。
戈林通过电台向德国人民发表讲话,他的声调充满了狂喜,“我正在指挥着这场战役,伦敦就是靶子”,“我己一拳击中了敌人的心脏”。
第九章英雄的伦敦人民
自从9 月7 日大开杀戒以来,德国空军每晚平均出动200 架轰炸机,连续57 个夜晚轮番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
在攻击者眼里,伦敦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大的目标”,不仅因为它的面积宽广,约有800 平方英里,而且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伦敦是英国首脑机构的所在地,是英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海运补给中心。泰晤士河上的桥梁随处可见,铁路终点站垦罗棋布。数千英亩的公路纵横交错,地下隧道、下水道和电缆交织在一起。伦敦港口关系到这个岛国的生存伦敦约有700 万人口。居民区对于使这个大都市运行的干千万万的人们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栖身之地。伦敦的一切都是那样重要,就像簇拥在一起的一群公中头上的眼睛,击中任何一只牛眼,都会导致炸群。
如果德国空军的轰炸将英国国王及其议院驱逐出伦敦,迫使银行关闭,将《泰晤士报》社从出版社迁到应急地点凯泰林,迫使英国广播公司撤离广播大楼,使伦敦铁路终点站无法使用。。所有这一切都会从恨本上动摇这个国家的必胜信念。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英国议会照常开会,虽然会议时常被空袭警报打断。当“杰姆乌鸦”向议长报告“危险来临”时,议员们便暂停辩论,绅士风度依旧.排队走进为他们准备好的十分拥挤而简陋的防空洞。这个会议厅被炸毁了,他们就把会址迁到另一个会议厅去,但议员们从来没有停止履行他们的职责。
《泰晤士报》等报刊照常发行;英国广播公司依旧从广播大楼播送节目。10 月16 日伦敦遭到空袭时,一枚降落伞雷命中英国广播公司大楼,炸掉了大楼整个一边的侧翼,当场炸死7 名工作人员。当时正在播送简明新闻和对德广播的播音员们异常沉着冷静,纹丝不动,如同什么部没发生似地继续播送节目。英国听众们丝毫未觉察到有什么异常。
英国皇家王旗依然在白金汉宫上空飘扬。英王乔治六世全力支持丘吉尔。并以自己的行动团结、鼓舞着英国人民。1936 年,乔治六世从他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哥哥手里接过了王位。在英国现代史上,还没有一个英王像他这样继承了如此复杂棘手、多灾多难的一副摊子。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位新国王对女王忠贞不渝的支持,赢得了英国人民的爱戴和内阁成员们的尊敬。
当战争危险逼近时,人们担心德国人会大规模登陆抓获英国王室成员,以此逼迫英国就范。五六月间,英国的黄金已运抵大西洋彼岸,儿童撤运工作业已开始。人们力劝英王及家人去加拿大:“英王不仅是英国国王,而且还是英属领地及整个大英帝国的国王。”但是乔治六世断然拒绝了人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