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人的心灵城堡-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椤⒙商蹙统晌钟浴岸崛ā痹硕摹袄壮亍薄! �
由此观之,这就是为什么把“临危不惧”作为能干女性的理由。
——做事干练
她们不像“小家碧玉”那么琐碎,那么叽叽咕咕,那么忙于自己的“筑巢引凰”。相反,有点男人的风风火火,做事干净利落。叔本华说:“大抵说来,女人较冷静,不犹疑,对于事物的见解,只就存在的事实,头绪单纯,不会被那些纷然杂陈的思想所混乱。”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不仅具有“善断”的特点,还比男人“善观”。女人细心,不知是否是由“女红”技巧练就而成。女人的观察视角是从细微之处入手,所以,商务谈判中,老板常借助于女助手的观察来弥补自己的粗疏。
这种女性,多半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可能在她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没有“大树”的庇护。她们懂得,万事靠自己,自己就是上帝。
幽默是灵气
我是大度而幽默的女人。
大度而幽默。
女性的大度,就是“大视”和“宽容”。所谓“大视”,就是只见西瓜,不见芝麻。所谓“宽容”,就是不爱说“小话”,也不说“大话”。
“宽容”来自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来自他们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接纳和融合。世界那么大,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惟一的。河流有大小,树木有高低,人有万张脸千条心。众多鲜活的生命个体,才构成了凡人的世界,生活没有一种模式,生活是生命运动的形式。“宽容”的心态是平等地对待他人,承认“邻居”的“领地”,尊重每个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
女性比男人更具有怜悯心。
对于不幸的人,她们表现出更多的仁爱和同情。所以,女性是“宽容”的典型。拜伦在他的剧作《萨丹那帕露斯》(Sardanapalus)中伤感地写道:“在人类呱呱坠地之始,靠女人的乳房始能生长,婴儿的呀呀言语,也是女人的口授。我们最初的眼泪是女人给我们擦干,我们最后一口气,也在女人的身旁吐出……”
能干的女性将沉重的角色负担转化为一种幽默,或许,这是女性觉醒之后对生活的回答。
没出息的男人琐碎,有出息的女人幽默。
我听过一段精彩的对话:
“大姐,听说你隔壁那家人发啦?”
“那是人家的能耐。”
“听说你也发啦?”
“那是我头发长的缘故。”
“只有我倒霉。”
“那是你天天想结婚,把头想昏了。你没见‘婚’字吗?有‘女’就要‘昏’。”
幽默是一种气度,一种色彩,一种机智。
生活在“海底”太沉重,生活在“浪尖”太累。幽默是对“海底”与“浪尖”的回答。只有智慧才带来幽默。与幽默女性相处,你会觉得轻松,觉得惬意,觉得温暖,觉得坦荡。
幽默是机智走进了女性的心灵。
追求是黄金
——我是有追求的女人。
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就是永远追求,永远寻找和永远遗憾。西方哲人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在任何方面,自然的真正符号是圆形,因为它永远是循环的形式。”
人的追求,连接了人的欲望。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则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去追求和创造。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去重新寻找。真正完美的东西是没有的。阿拉伯的一个诗人说过:“地上的天堂是在圣贤的经书上……”
由此我想到一个数学命题:当圆的内切多边形的边不断增加的时候,内切多边形的周长就愈接近圆的周长,但永远不等于圆的周长。
好在永远不等于。
“不等于”,我们才去寻找和追求。生活,常常在“想像”或“幻想”中才变得圆满。为什么西方哲人说到人生的时候,常以“粉红色的理想和墨绿色的人生”来表述。
寻找自信,就是寻找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当你理解了“内切多边形周长永远不等于圆周长”的时候,你就会真正懂得:生活并不是必须而且应该具备寻找的结果,而只要拥有“寻找过程”也就足够了。正如流行歌曲唱出的心境: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这就是我们真实的追求。
其实,有追求就有遗憾,有遗憾才有追求。有遗憾比没有遗憾好。
第三篇、发展跳动的音符—情感
笑是感情的舒展,泪是感情的净化。
——柯灵
人类有两种生产方式:一是物质生产,二是精神生产。人类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
情与理
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女性的情感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一本书中说到,“只有当他感到快乐和痛苦时,人才能认识自己。除此之外,人是一个蒙昧物,不知从哪来,到哪儿去,他对世界知之甚少,对自己知道得更少。”歌德的这段话,有两点特别重要:人为什么在痛苦和欢乐时,才体味到自己?这痛苦和欢乐,恰恰是人的情感生活。人为什么对自己“知之甚少”?因为人对自己情感的“陌生化”,而女人,对自己的情感生活就更“陌生化”了。
当人类从草原上走过来,从大树上走下来,从洞穴中走出来的时候,人类童年期的生活就是一种情感生活。
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个清晰的轨迹:
在古希腊人眼里,人神是“合一”而不是“分离”的。天地是“合一”而不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人类早期的生活,人类“儿童期的天真”。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以及稍后的《神谱》里,包括混沌之神卡俄斯、地母该亚、天神乌拉诺斯等诸神,尤其是酒神的形象,表现了人类“人神合一”的情感生活。神会嫉妒,神会争权夺利,神与人间的女孩会谈情说爱等等。人类早期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一种情感认知方式。
在我们古代的神话中,也有着人类早期精神生活的天真: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一直到后羿射日等等,反映了我们祖先希望战胜自然灾害的理想。
在古代女性的情感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求爱之音,以及男女幽会和相爱的直白呐喊。
随着理性生活的确立,在《西厢记》与《红楼梦》中,我们就看到了女性情感的自我分裂,即情和理的分裂。美国人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自我(I-NESS)的意识程度,就是孤独的程度。”
于是,女性堕入了孤独。
宣 泄
合理而不合情、合情而不合理的悲剧,成了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人们在控诉与呐喊中,使情感得到宣泄。
于是,《梁祝》诉说了渴望:只有当相爱男女化为蝴蝶时,才圆了愿作“比翼鸟”和“连理枝”的“梦”。《窦娥冤》的结局,虽合情但不合理:人们在“六月飞雪”的神话里,情感认同了悲剧的结局,理性成了情感的奴隶——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女人是最富于情感的生灵,女性终身同直觉为伴。
人类的情感生活,表现在诸多方面:孤独者需要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一种精神补偿;弱者需要保护,在道义的支撑下,获得做人的尊严;怀旧者需要回忆,在回忆里,找到了昨天的足迹,找到了丢失的草帽……失败者需要鼓励,精神的赞许,是走向明天的桥梁;悲痛者需要诉说,祥林嫂逢人就讲“我的阿毛”,诉说获得同情,同情支撑了安慰;追求者需要呐喊,悲则大哭,乐则大笑,痛快淋漓,珍惜鲜活的生命……
情感表现的方式,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宣泄。像火山爆发,河流决堤,情感正是在宣泄中重新找回了平衡。
转 移
大凡感情生活不幸的女人,婚姻生活错位的女人,发生“情感转移”是十分正常的事。
一是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用想像的模式,建构一种新的平衡。
寻找新对象,是情感中断后的连接。正如歌曲有了休止符,歌声才有了节奏一样。
第二是转移。转移就是寻找情感的“替代品”。能寻找“替代品”的女性,大都能绘画,能写文章,会雕塑,喜欢收藏,能欣赏音乐等等。
艺术再创造,成为她们新的“孩子”。这种女性,会将自己所有的爱倾注于“替代品”身上。潜意识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重复自己的生活,就像鲁迅在《故乡》中所说“希望水生和宏儿有新的生活”一样。
第三种是哭泣。
哭泣是最直接的宣泄方式。人们对哭泣有诸多误解,总以为哭泣是弱者的事,强者是不屑一顾的。
其实,哭泣是人正常的情感转移,就像“失落需要补偿、人生需要归宿”一样。
强女人有强女人的哭泣方式:夜深人静,隐蔽式哭泣。
弱女人有弱女人的哭泣方式:情到伤心处,泪当如泉涌。
儿童有儿童的哭泣方式:说哭就哭、哭后就笑,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即使自称强者的男人,也不要过分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古训。
其实,人到悲伤和痛苦时,我建议男人有泪也可“弹一弹”。我给女性一个忠告:当自己亲人去世时,能嚎啕大哭的男人,是值得去爱的。至低限度,这个男人还是活生生的鲜活生命。
哭泣是个好东西。
女人为什么永葆青春?因为女人爱哭泣。眼泪,可以排除由焦虑和悲伤产生的有害物质;哭泣,可以使心理和生理获得一种新的平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