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278年在秦国的打击下先后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阜阳市北),公元前241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都城的迁移大致反映了这些诸侯国疆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齐国的都城一直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燕国的都城一直在蓟(今北京市),两国的疆域相对较稳定。
当时的戎翟等非华夏诸族、诸国,一部分被诸侯国所灭,如关中的大荔、义渠、朐衍、绵诸、豲[huán环]等国,秦岭南的蜀、巴、苴[jū居]等国灭于秦,北方的林胡、楼烦灭于赵国,东胡被燕国逐出长城之外;另一部分仍然分布在周边地区,如秦、赵、燕三国以北有匈奴,秦国西北有月氏[zhī支]、乌孙、析支,巴蜀以南有笮[zé则]、僰[bó伯]、邛[qióng穷'、敝、夜郎、且兰、滇等西南夷,楚国的西南有九夷、百濮,越国以南有东越(瓯越、闽越)、扬越、骆越等,燕国的东北有秽、发、高夷、肃慎等。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公元前330—328年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西河、上郡;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而占有今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公元前278年攻占包括楚都郢在内的江汉流域;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公元前254年灭东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后,更加快了灭六国的步伐: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下邯郸,俘赵王,赵公子保逃往代(今河北蔚[yù玉]县东北);公元前226年取燕地,燕王东迁于辽东;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俘楚王,占领江南,越君降;公元前222年进占辽东,燕王被俘;同年灭代,俘代王;公元前221年灭齐,俘齐王;至此,除了卫国作为附庸被保留外,其余诸侯国已全部被消灭。
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1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其他六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而是进一步向周围地区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在秦国的大将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地区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国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秦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市)为郡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收复了战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管辖新设立的44个县(一说34县)。为了巩固北边的防线,又将原来秦国和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和补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傍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大约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朝的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越过南岭。但用兵五年尚未获得征服越人的胜利,尉屠睢却遭夜袭被杀。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接着又把一批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并让他们与当地的越人杂居,以加速民族同化,扩大统治基础。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向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据了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笮(今四川峨边县东一带)、冉(今四川松潘县一带)、駹〔máng忙〕(今四川茂汶县北一带)等部族的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一说宽五尺,一说“五尺”是当地部族名),从今天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这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48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然,在这一范围内,特别是在南方新占领地区,秦朝还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和贵州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线和沿线的据点,当地部族,如云贵高原上的邛、笮、夜郎、昆明、滇等的一些“君长”(部族首领)依然保持着。但由于这些部族人口稀少、生产方式落后,也没有结成强大的政治实体,无法再与秦朝对抗。更重要的是,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在秦朝的疆域之外,匈奴已在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崛起,开始向东、西扩展,并随时准备南下。河西走廊聚居着乌孙(后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和月氏(原在今甘肃敦煌、祁连间地,后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汉文帝时,遭乌孙攻击,又西迁至大夏,即今中亚阿姆河上游)两个民族。今天新疆及其以西地区(西汉以后称为西域,狭义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以东,广义的则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各地)已经存在着以绿洲上的城郭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数十个小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西部分布着一些羌人部族。
2 西汉初的困境
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维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揭竿而起,势如燎原的农民大起义敲响了秦朝的丧钟。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的军队先后进入咸阳,秦朝灭亡。项羽成为天下霸主,将秦朝国土分封给各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辖境在今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不久刘邦就起兵攻下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刘邦在公元前202年(汉五年)初发动垓〔gāi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之战。西楚霸王项羽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刘邦在汜水北岸(今山东定陶县南)即皇帝位,国号汉(后世称为西汉),定都洛阳,但不久即迁都关中。由于咸阳已成废墟,只能在今西安市西北一个叫长安的聚落一带另建新都。朝廷暂驻秦国故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长安建成后才迁入。
刘邦虽然最终取得胜利,却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威胁,西汉初年的疆域与秦朝时相比大大缩小了: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mòdúchán漠独蝉〕于的统率下,往东并吞了东胡,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月氏和乌孙,使西域大部分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向南不仅夺回了“河南地”(河套及其以南地区),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以东的白登山被冒顿围困了七天,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才趁机突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军事实力,只得采取“和亲”政策,将皇族女子或选来的民女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它的一些部族驻地离汉朝的首都长安只有700里,轻骑兵一昼夜即可到达。
东南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末恢复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首领无诸被立为闽越王,在今福建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了闽越国,都东冶(今福州市)。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勾践后人摇为东海王,以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为国都,所以又被称为东瓯王。这两个政权表面上服从汉朝,实际上并不受约束。汉朝廷面临内外敌对势力,无暇旁顾,只能容忍。
岭南原来担任秦朝龙川县(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东)令的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的尉(军事长官)。秦亡后,赵佗起兵并吞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大约在公元前181年前后,南越灭安阳王,又扩展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纬13°今巴江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虽然接受了汉朝的封号,不再自称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独立地位。在西南,随着秦朝的解体,已经在云贵高原设置的行政机构也撤到了四川盆地,西汉初期一直没有恢复。
3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到了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经过近70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朝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的增强,粮食和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特别是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 154年)平息了以吴王刘濞〔bì必〕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国的叛乱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本消除了内部分裂的威胁。恢复秦朝的疆域,进一步向外开拓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围攻东瓯,东瓯向朝廷求救。武帝立即派严助率会稽(今长江三角洲和浙江北部)的军队渡海前往救援,迫使闽越解围撤回。据说东瓯怕汉军撤退后闽越会卷土重来,要求内迁,于是大部分东瓯的越人被安置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地区。
三年后,闽越王郢进攻南越,武帝在接到南越报告后,命王恢和韩安国出兵。闽越王的弟弟馀善杀了郢,向汉军投降。由于汉军无法久驻,武帝还是保留了闽越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