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4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公子,这消息属实?”问完之后,刘几又觉得自己糊涂!
崔公子能胡说八道吗!
“他们准备怎么干?”
崔公子摇了摇头,“这个具体的还不清楚,但是有一点,盐就是突破口!他们应该是想从盐下手,然后把其他的商品也纳入其中。”
崔公子说着,把玉石随意扔在了桌子上,淡淡一笑。
“还真别说,王宁安是个鬼才!有这么大的一块肥肉放在那里,难怪文彦博那个老货给他卖命,也难怪庞籍等人都改了风向。什么朝廷大员,士林敬仰,什么清名清誉,都是一帮见钱眼开的土包子,谁都不例外!”
刘几和席汝言躬身听着,心说这里面也包括他们啊!
这俩货当然不敢顶撞崔公子,而且他们觉得崔公子说这话,那可是天经地义,底气十足!
和他们家比起来,除了曲阜的孔圣人,哪怕当今的皇帝赵家,或者前一任皇帝柴家,还有号称千年世家的柳家!
和崔家比起来,都差着太多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崔公子骂了几声,就轻笑道:“你们也不必着急,先看看风向,等他们把手段都使出来,我倒要看看,这股风能刮多久。”
刘几和席汝言见崔公子不动如山,他们也都松了口气,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他们有什么好怕的!
这两位告辞离去,崔公子看着他们的背影,暗暗冷笑!
两头蠢猪,就知道跑到皇帝面前鬼叫,就你们这点道行,别说王宁安了,就连那几位相公都瞒不过,也难怪人家联手,把你们轰得渣都不剩。
崔公子很无奈,可是也没有办法,他们崔家潜伏太久了,虽然保住了身家性命,保住了庞大的财力,但是在台面上可用之人太少。
而且大宋立国以来,寒门势力全面崛起,士绅接替了原本的世家,几位相公往上数三代,几乎都是寒门士绅,和世家大族不是一路人,崔公子也不敢冒然结交。
其实算起来,王宁安这些将门,和他们崔家倒是更亲切一些。
可偏偏还没等勾搭上,就先开战了。
崔公子很佩服王宁安的才华,但是有一点却不敢苟同,身为世家,和皇权天然对抗,有千年世家,没有千年朝廷。
王宁安啊王宁安,你要是个聪明人,就不该跟皇帝一个鼻孔出气!
崔公子的脸色逐渐凝重起来,一股浓浓的杀气笼罩在眉头,王宁安,你要是不知道好歹,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
洛阳的盐价成功打压下去,可是西北的风浪并没有结束,相反,以洛阳为中心,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食盐危机。
延安府,京兆府、华州,庆州,晋州,包括之前的秦州,还有更多的县城,就像是变魔术一般,食盐凭空消失了。
说消失也不准确,盐商的铺子还在开着,但是存盐却不够了,不得不晚晚开门,早早关门,每天购买食盐的百姓,都排成了大队。
人都有一个毛病,追涨杀跌,当盐越来越少的时候,百姓们疯狂购买,随之而来的就是盐价飙涨,一度压到15文左右的盐价迅速突破20文,然后又突破25文,距离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指日可待。
整个西北大地,都呈现了相同的局面。
“终于出招啊!”
王宁安密切关注着盐价,他把很多事情交给了包拯和光光去做,倒不是他偷懒,而是王宁安深知西北的水很深很深!这里的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从周朝开始,三秦故地就是汉家龙兴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把西北视作根本之地。直到大宋立国,定都开封,西北逐渐衰败,但是破船还要三千大钉,而且王宁安一直有个怀疑,李元昊凭什么在西北快速建立一个国家,凭什么把大宋打得落花流水,难道这一切都那么简单平常吗?
不是王宁安喜欢阴谋论,而是身在局中,不得不多想一想。
最怕的就是敌人装死狗,永远云里雾里,看不清楚,也没法出手,只要敢斗,敢冒泡,我王宁安还没爬过谁呢!
“去告诉包大人,在各地广设售盐点,每个城市3000石青盐,县城500石,让司马光尽快和西夏谈妥,盐不准断了!”
有人急忙去吩咐,两个庞大的机器都在高速运转,王宁安背后的力量像是章鱼一般,把触角深入西北。
渐渐的,他终于摸到了蛛丝马迹,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手里不停捏着一张纸条,反复搓弄,纸条都要碎了。
崔家,居然是崔家!
不是说他们早就被黄巢杀光了吗?
怎么又冒出来了?
还真是阴魂不散!
西北也真是有趣,还能和千年老古董碰一碰,是该高兴,还是该哭呢?
王宁安沉默了许久,手缓缓松开,将纸条扔到了蜡烛上面,化成了灰烬,转身,躺在了舒服的大床上面,很快睡熟了,大战之前,总要先养精蓄锐的……
第462章 连西夏也被买通了
作为一个优秀的猎手,必须审时度势,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路走来,每一次对战之前,王宁安都仔细盘算过,至少有几套的腹案,把握足够,才会下手,这一次他更加小心。
崔家号称千年世家,有隐藏了这么多年,究竟有多少势力,是深不可测,还是虚张声势,必须看清楚。
而且西北不同别的地方,还有一个西夏虎视眈眈,如果闹得不好,给西夏趁虚而入的机会,那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王宁安在睡醒之后,反复权衡,他把整体大局盘算清楚,然后立刻去面见赵祯。
从赵祯那里回来,王宁安又把文彦博找了过来。
“文相公,你或许得到了风声吧?”、
“什么风声?老夫不知道。”
“哈哈哈,文相公,你我之间,用得着装糊涂吗!”
文彦博不好意思笑了笑,“老夫也是没想到,居然他们会掺和进来。”
“是没想到,还是有意隐瞒?想要驱虎吞狼,看我栽一个跟头?”王宁安饶有兴趣问道。
“可别胡说!”文彦博连忙摆手,“王大人,你不要把老夫想得那么坏!崔家我的确知道一些事情,但一鳞半爪,我也万万料不到,他们居然还有这么庞大的力量。”
文彦博生怕王宁安误会,弄得他里外不是人,连忙把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
从两汉以后,直到唐代,近千年的时间,一股庞大的力量主导着天下大势,那就是世家大族!
和后世所认为的大家族完全不同,汉唐时期的豪门大族,俨然就是一个个的小朝廷,自成一系,实力雄厚,连皇帝的账都不买!
大族的崛起要多亏了汉代的察举制度,这项制度是由地方长官推荐有才能,品行端正的人,经中枢考核录用。
最初的时候,的确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人选。
可是渐渐的,察举制就沦为了一些大族的专利,人才全都出自大族,通常几个大姓,就垄断了朝廷的官职。
当然,这种情况出现也和教育资源把持在大家族手里有关,经过复杂的过程,等到唐代初年,就形成了七宗五姓的关陇门阀集团。
这帮人权势滔天,气焰不可一世,甚至看不起李唐皇室,由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斗。
一代大帝李世民修氏族志,强行将李家排到了第一位,七宗五姓沦落到第三等,可这招并没有产生效果,豪门大族在民间的影响力更加庞大,根深蒂固。
直到李世民的儿媳妇武则天登基之后,才拿出了对付豪门的策略。
那就是科举!
扩大科举人数,提高进士科地位,引进寒门的力量,去平衡大族。
而此时又有一些客观条件帮忙。
比如造纸术成熟,比如雕版印刷广泛应用,还有盛唐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知识传播,读书人增加,文化变得廉价。
豪门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受到了严重冲击。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寒门士人和豪门大族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严重损耗了大唐的元气,直到黄巢起义,疯狂杀戮,许多豪门大族被屠戮一空,他们引以为傲的家谱传承也被付之一炬!
接着五代十国,战乱不断,世家大族连连受到重创,这些庞然大物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大宋,文教兴旺,科举录取人数更多,比世家大族更有代表性的士绅集团取而代之,眼下在朝廷还有些影响力的豪门,只有河东柳氏,还有琅琊王氏的一脉,至于其他家族,全都销声匿迹。
“唉,要说起来,老夫也是耳闻。当年黄巢作乱,杀得世家大族血流成河,当时崔家暗中和黄巢有勾结,故此保住了大部分族人,只是损失了一些财产。
黄巢失败之后,大唐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战乱纷争,崔家的人改姓更名,混入了官场,他们恪守教训,不再趾高气扬,而是收敛锋芒,小心维系,故此没有什么崔家的人展露头角,但是他们不但守住了庞大的财富,还把手伸到了整个西北。
太祖皇帝立国以来,曾想过迁都洛阳,或者长安,当时太宗反对,还有就是担心关陇集团重新崛起,故此就迟疑了。真是想不到,崔家过了这么多年,终于还是按捺不住,跳了出来。”
文彦博把他知道的事情都说了一遍,除了让王宁安知道崔家的情况之外,他们有多少力量,是一无所知。
“我说王大人,崔家能传承千年,必有过人之处,又处心积虑,突然发难,老夫以为不可小觑啊!老百姓常说强龙不压地头蛇,王大人,你看是不是……”
“那银行的事情你不想做了?”王宁安轻飘飘道:“崔家传承千年,你们文家就不想?别的不敢说,拿到了银行股份,你们至少一两百年的兴旺是能确定的,文相公,你就忍心拒绝?”
“老夫当然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