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画面?再说,主席还到机场迎接 总理凯旋而 归,那照片,你总是照了吧?
“他这一番话,我佩服,毕竟是老外交了,不仅才智敏捷,而且政治成熟。我自然心悦诚服 。“在我们出访回国的第九天,8月24日,图片摄影展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我记忆里唯 一一次在大会 堂举办的摄影展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形象都出现在 画面里。没有想到,这 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机场欢迎周恩来总理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有这 类的照片了。”杜修贤:《沉浮人生中的乔冠华》,见《我与乔冠华》,中国青年 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74页。
乔冠华随同周恩来、陈毅出访14国归来不久,擢升为外交部副部长。龚澎升任外交部部 长助理。在更 大的舞台上,乔冠华先从事外交部西欧、北美的领导工作,以后从事苏联、东 欧的领导工作,在这些 岗位上他都发挥了自己的特殊才智。
第五部分第16节 参与中苏论战(1)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向大 会代表作批 判斯大林错误的“秘密报告”。在此报告中,赫鲁晓夫 不 仅点斯大林的名,而且还用煽动性语言全盘 否定他,攻击他“有病态的疑心”,是“迫害狂 ”,把他说成是个“暴君”。 赫鲁晓夫虽然对代表 们说过,“秘密报告”不能拿到党外去宣传,更不能拿到报刊上去发表 。但是,正是他自己将“秘密 报告”的副本分别送给各国共产党。后来,该“秘密报告”被 西方广为翻印宣传,在国际上造成极为 恶劣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以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利用二十大所通过的决议,不仅在国内加紧推 行赫鲁晓 夫的路线,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各兄弟党之间的关系上,极力推行领导与被 领导、控制与被控 制的政策。谁接受苏共二十大决议,谁就是马列主义者。赫鲁晓夫就是这 样把对苏共和对苏联态度看 成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抱什么态度的试金石。他的这一做法在社 会主义各国共产党和各国政府之间影 响极坏。
中国共产党不同意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所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理论观点和政 策纲领, 并在内部表明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中国共产党更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时期苏 联共产党、苏联人 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于是,1956年4月,发表了根据中共中央政 治局 扩大会议的讨论所写成 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表明了自己的基本立场。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在参 加苏美首脑戴维营会谈回国途中,突然赶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庆10周年活动。10月 2日,他 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长达7小时的会谈。他埋怨中国在1958年炮 击金门、马祖给苏 联“造成了困难”,而且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表示不满。他指出:“美国宣 布支持蒋 介石,我们宣布支持你们,这样就造成了大战前夕的气氛”。他希望中国放弃对台湾使用 武 力,甚至可以考虑让台湾暂时独立。他还就中印边境事件对中国进行毫无道理的指责。总 之,他教训 中国不要“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赫鲁晓夫的上述观点遭到 中国领导人的抵制和批 驳。后来,他在回莫斯科途中到达海参崴时,竟诬蔑中国“像公鸡好 斗 一样热衷于战争”。赫鲁晓夫 的这种态度和说法,不能不在世界人民中产生混乱,似乎在中 美 关系中无所谓是非,毋需谈什么公道 ,受美国欺侮的中国人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 严 进行必要的斗争,倒成了大逆不道。在当时 的情况下,中国有针对性地发表了多篇文章和报 告。虽然由于某种历史的局限性,其中也存在缺点和 不足,但是中国注意把事情保持在探讨 问题的范围内,并借此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又是谨慎的和非常 必要的。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问题宣传小组,乔冠华也是这一小组成员之一 。其时任 《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在他的中苏关系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话:从19 59年4月14日开始,“《人 民日报》就准备写反击国外反华叫嚣的评论。也从这时候起, 周总理指示我主持成立一个国际问题宣 传小组,参加的有乔冠华、张彦、姚溱和浦寿昌(周 总理的外事秘书)等同志,每周开会一次,地点在 人民日报社,由我主持,商量近期和中期 的国际问题的报道和评论。重要的报道和评论都送周总理审 定。”吴冷西:《 十年论战》(上卷),第1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在他的印象中,他 们经常应召去中南海,一起讨论用新华社或《人民日报》记者的名义写国际评论。
1960年夏天,中央决定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各部门和各省 的主要负 责人都来了。因为要起草文件,这次来的“秀才”比较多。吴冷西、姚溱、熊复、 邓力群、胡绳、许 立群、王力、张香山、范若愚等都住在一起。在北京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交待,所有参加起草反修文章的秀才都到 北戴河去,在 那里起草对苏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散发的《通知书》的答复,在当时被简称 为《答复书》。据吴冷西回忆,参加起草《答复书》工作的人员比较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外交部 的乔冠华 、余湛(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的伍修权、刘宁一,调查部的孔原、冯铉。他 还说道:
“其实,起草反修文章的人,从1960年初起草《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的时候起,队伍 就慢慢形成 了。那个时期做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编辑马恩列斯关于时代、关于帝国主义、关 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 产阶级专政、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等等 问题的论著,搞清楚他们对这 些问题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问题、跟 什么人讲的,后来把每个问题的论述分 别编成了小册子。同时,我们也收集世界各国党特别 是苏联党,尤其是赫鲁晓夫对这些问题的言论, 分别打印成一份份材料。同时也收集我们中 央负责同志过去在各种公开场合、会见外国客人时,在这 些问题上讲过一些什么观点。
“在撰写《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以后,我们就更加注重收集各国党和我们自己对国际共 产主义运 动的言论。这样,在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对对方的言论(主要是根据苏联和各 国兄弟党他们自己报 刊登载的领导人讲话或者是他们中央做的决议等)比较熟悉,辩论起来 有 根有据。这个工作从长远来 看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写文要有针对性,要搞清楚对方的论点。
“除了注意收集上面三部分的材料以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收集美国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 等主要人 物关于这些问题讲过一些什么话,英国从丘吉尔起历任首相讲过什么话,法国的戴 高乐讲过什么话。 当时主要是收集美、英、法这三家,特别是美国的材料。因为那个时候 日本和西德在国际问题上还没 有发表什么特别的议论。除了收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高 级官员的讲话外,还收集这些国家一些 主要报刊的评论。
“这样一来敌、友、我三方面的论点弄清楚了,写起文章来就掌握比较充分的事实,有根有 据,针对 性较强,有所谓而发,而不是无的放矢,夸夸其谈,又不是脱离现实,坐而论道, 说些学究式的议论 。
“参加这个材料收集工作的有外交部、中央联络部、中央宣传部、中央调查部、新华社、人 民日报社 、马恩列斯编译局、《红旗》杂志社等单位,另外还有全总、青年团、妇联也参加 工作,因为他们同 世界工联、国际妇联、国际学联、世界青联等国际民主组织经常来往,掌 握不少材料。所以收集的材 料相当齐全,数量相当大,近千万字,后来把这些言论分类编成 摘录。”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303 页。
在北戴河,乔冠华他们不分上下,打成一片。总是在一起协商研讨,一起娱乐休闲,营造 一副其乐融 融的工作氛围。
1960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前夕,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参加了苏联庆祝 十月革命节的活 动,接着出席莫斯科会议。会议于11月10日至12月1日在克里姆林宫的圣 乔治大厅举行,出席会议的共 有包括苏共、中共在内的8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 史称“81党莫斯科会议”。据说,会议前夕,苏共就向所有的会议代表散发了一封长达127页的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 信。此信写 于11月5日,是对中共中央9月10日信的复信。西方学者披露说,“在这封信中 ,俄国人极力反驳中国 对他们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赫鲁晓夫本人的攻击”。 转引自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24页。
但中国方 面后来则说,这是一封“更加粗暴地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长达六万余字的信件,挑起了更加尖 锐的争论”。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6页。
中国共产党出席81党莫斯科会议的代表团是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 平为副团长, 正式成员包括政治局委员彭真、李井泉,候补委员陆定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