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纵观这个公馆的种种生活方式和诸类人物,与一般真正的公馆对比,是非常特异的。为了工 作需要,这里男的也西装革履,女的衣着华丽,他们都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王 思敏:《周公馆生活散记》,载《上海滩》1989年第6期。
乔冠华在周公馆工作时,与各界人士保持接触,他经常接待文化人。如胡风就曾多次来周公 馆,与他和陈家康、徐冰会面。乔冠华与胡风还讨论过文艺问题,围绕创作方法、创作技巧 发表各自的看法。
乔冠华还在新闻界组织了时事座谈会,每一两周一次,聚餐并漫谈时事问题,参加的人都自 付聚餐费。经常到会的除乔冠华本人外,还有陈家康、姚臻(当时是苏联在上海办的《时代 日报》“军事述评”
的专栏作者,笔名“秦上校”,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金仲华(《联合晚报》记者)、姜椿芳(时代社和《时代日报》总编辑)、冯宾符(《联合晚报 》编委)、宦乡(《文汇报》副主笔)等十余人,会上主要是分析时局变化,国民党军队如何 迅速崩溃,人民解放军如何向前挺进,以认清形势,澄清模糊认识。乔冠华每会必到,都要 发表宏论高见,侃侃而谈,往往语惊四座。
这样的聚会,胡风后来也参加了,他觉得收获匪浅,据他回忆:“大概有一次在我隔壁的冯 宾符家聚会时约我参加了,以后就每次都参加。他们漫谈国内国际时事和军事形势,我开口 不得,旁听而已。
但对我有很大好好处,能够把报上看到的情况理解得有条理些,更明确地 看清国民党的崩溃趋势和解放军的前进势头和方向,以及整个斗争局面。还有,乔冠华和陈 家康都是善于谈笑的,聚会时空气很愉快。不记得乔冠华有过摆领导人面孔的情况。……梅 志记得我也做过一次东,是在家里请他们。”
胡风:《关于乔冠华》,见《胡风遗 稿》,第77~78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前面我们曾经写到的乔冠华夫妇在重庆结识的好友,李颢医生这时也在上海。
那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重庆的李颢意外地接到即将回上海接收卫生局的俞松筠同学的邀请 ,要他到上海某医院任职。回上海工作对李颢的吸引力太大了,因为上海是他生长和求学的 故乡。但是考虑去上海是国民党在卫生行政界的小头目俞松筠所邀请的,事关重大,必须去 找最信赖的好友乔冠华商量。
于是,李颢身揣俞松筠的邀请信,路上特地买了一大包磁器口特产盐水花生,当经过作家徐 迟的住处时,他忽然想到要给好友留下一点可口的花生,再去找乔冠华。
天下就是有那么凑巧的事,李颢这一拐还真拐对了乔冠华正在徐迟家里。听李颢这一讲 ,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一边剥着花生吃,一边商量着是否去上海之事。最后商定接受俞松筠的邀请。
不久,乔冠华、龚澎也随中共表代团来到上海,住在周公馆。而李颢就住在相距不远的贝勒 路,他们经常相聚。
1946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天气特别闷热。李颢正在吃晚饭,电话铃突然响了,拿起话筒, 还来不及寒喧,就听到对方的声音:
“你在家等我,我有急事找你。”
原来是乔冠华打来打来的电话。
李颢凭着多年的经验,预料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了,而且此事肯定非同一般。因为往常乔冠 华打电话时,总免不了捎带说几句俏皮话,逗逗乐,而今天则完全不同,风趣幽默不见了。 出了什么事呢?李颢的心悬在半空中,始终放心不下,他放下电话就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待 着乔冠华的来到。
此时,天越来越灰暗,突然一阵旋风,电闪雷鸣,哗哗哗地下起瓢泼大雨。只见雨幕中急驶 过来一辆小轿车,嗄地一声停在李颢前门,他赶紧迎上前去。
“什么事?快说!”李颢连忙问道。
“上车再说。”乔冠华说得很干脆。
李颢钻进车内坐下,就听到一声既熟悉又亲切的呼唤:“李医生,你好!”
随即一只强有力的温和的大手紧紧地握住李颢的手。
李颢惊喜地发现,坐在车后座的那个人,原来是尊敬的周恩来!
小轿车冒着滂沱大雨在贝勒路上疾驶,很快来到四川北路的市立第四医院。原来是新华社的 一位主编刘光患了急性胃穿孔,经手术治疗再次复发,病情十分危急,现在正在四川北路的 第四医院由美国外科大夫进行手术。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要乔冠华陪同去第四医院探视刘光。可是来迟了一步,刘光已被送进 手术室抢救了。周恩来想进手术室了解病情,医生不让进。
周恩来心急如焚,在手术室门旁的小房间内踱来踱去,就是不肯离开。乔冠华只好把李颢找 来。
李颢与第四医院的外科主任打了招呼,便以第五医院外科主任的身份进入手术室,察看美国 医生给刘光做胃切除手术,并及时将刘光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向站在手术室外等候的周恩来和 乔冠华汇报。直到手术顺利完毕,周恩来与乔冠华才放心离去。
入秋以后,李颢转到上海公济医院任外科主任。一天夜里,行色匆匆的乔冠华突然来到李颢 家里,他将一大包文件交给李颢保存,并告诉他以后将有一位身着白西服、系红领带、穿黑 白相间皮鞋的人来取这包文件,并再三叮嘱要等暗号和特征全部符合时,才能把文件交给 来人。
“放心吧,大哥!”李颢、吴慰情夫妇同声说道。
乔冠华望着李氏夫妇认真的表情,深为他们俩诚笃的感情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从内心感激他 们对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他向李颢夫妇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声“后会有期”,然后 离开了李家。
约莫过了一个月,一位中年人来到公济医院,在李颢的诊桌前等候就诊。这个人戴一副圆框 眼镜,身体英俊魁梧,但神态颇为凝重。
李颢见此心中明白,乔冠华早先所说的人来了。来人对李颢说:“李医生,请帮我看看医。 ” “我正在忙着,没有空呀。”李颢答道。
“我等着你。”那位中年人脸上显出一丝不快。
然而,暗号与特征一切相符,李颢才放心地将乔冠华留下的文件交给了他。一直到建国后, 李颢才知道来人就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上海解放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长兼 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的刘晓同志。〖ZW(〗参考李颢的 回忆,同时感谢梁龚峰先生。
行文至此,还得提一下友人冯亦代。乔冠华到上海后,主编《新华周刊》时,委托已先返沪 的冯亦代寻找承印外文的印刷厂,冯亦代帮忙落实了,乔氏夫妇都很高兴。
当时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美国文学丛书》,虽然动议是由费正清提出来的,但是促成这部 丛书得以翻译出版,乔冠华没有少花力气。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但有利于中美文化交 流,生活窘迫的中国翻译家也因承接了这一项工作,而得到一笔可观的翻译稿酬,于生活也 不无小补。
国共谈判破裂,周公馆即将撤退前,周恩来在福路都城饭店的咖啡座接见冯亦代和郑安 娜,乔冠华、龚澎夫妇会见时作陪。
谈话时周恩来要冯亦代帮助照顾一些文化人的家属,并特地关照要照应一下乔冠华的老父乔 守恒。乔守恒生活困顿,通过组织和朋友的接济,才过得去。乔冠华很爱自己的父亲,他后 来曾叹息从清华毕业后五十多年未曾回家乡。他的父亲就在全国解放前夕去世了,只要再 活上半年,他也许可以见上最后一面。
同时龚澎也交代了郑安娜一些话,作为老同学的临别赠言。乔冠华则要冯亦代〖ZW(〗冯亦 代时任《世界晨报》经理。
与外国记者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密勒氏评论报》的 小鲍威尔、美国新闻处的贝玛丽和工会的彼得?汤逊等人。根据乔、龚两人的意见,在他们 撤退到香港后,冯亦代就和小鲍威尔等人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每两周碰头一次,主要谈的都 是国共内战的真实情况,及劝说外国记者能设法到前线或解放区去亲自采访。
冯亦代记得,龚澎去港前又和他们谈了一次,要郑安娜帮助周扬、欧阳山尊等三人的访美, 而且希望倘如有人离开美国新闻处时,尽量介绍进步文化人去补充。所以后来郑安娜介 绍董乐山1924…1999,是一位资深翻译家、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富有知识分 子的独立人格与尊严。他此时已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去考取了美国新闻 处她自己因离职而空出来的翻译职位。郑安娜是因为要去中国福利会给宋庆龄女士当秘书才 离职的,她希望找一个信赖的朋友去顶替自己留下的空缺。
国共和谈破裂前夜,根据周恩来的决策,为了将核心骨干力量储存起来,转移到相对安全的 地方,乔冠华、龚澎夫妇1946年秋前往香港。与乔氏夫妇同行的还有夏衍等人。行前 ,周恩来特地为他们饯行,飨以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正是菊黄蟹肥之时,“举杯持蟹最逍 遥”,然而他们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据夏衍回忆:“10月17日上午,我和乔冠华、龚澎到马斯 南路周公馆去见恩来同志,因为他们也决定在代表团撤退后去香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