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有一个小世界-第1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你记住了这些注意点,那你就可以安全的进行拔罐治疗。
中医的医疗手段除了针灸,中药。拔罐治疗之外,还有四诊,在中医里面四诊可以说是中医最的一种治疗手段。
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早在《内经》就明确了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
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衰惫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1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2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
1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
2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
问诊范围甚广,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ps: 注: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谢谢!
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脉诊()
中医四诊法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四诊法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很明确的提出了中医四诊法!
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到晋国,正遇上赵简子患重病,已经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亲人和幕僚非常担心扁鹊来给赵简子治病。
扁鹊通过切脉,察觉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轻微跳动,又通过问诊,了解到当时晋国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断定赵简子是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一时昏迷,并没有死。
经过扁鹊精心治疗,3天之内,赵简子的病就好了。这说明,扁鹊非常精通四诊法。
中医的四诊法还有深刻的科学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内经》上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就是说,人与外界环境是统一的,外界环境对人体机能的活动有影响。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一定的自然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季节气候的变化,区域环境的差异等等,就连一天24小时的变化对人体机能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作用。
《内经》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也就是说,人体内阳气的活动呈现出规律性的昼夜波动,而这一变化趋势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体温度日波动曲线是十分吻合的。
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几乎人体的机能活动都有着似昼夜的节律性变化。科学事实证明,古代中医学的认识是很正确的。
至于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身心机能的影响就更大。上面谈到的那个赵简子,因为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所以,中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环境,有助于寻找到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从而确诊。
古代中医学还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机体的外部表象与内部情况存在着确定的相应关系。
这就决定了医生可以通过望诊、闻诊、切诊,观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现,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确诊。
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中国民间医生扁鹊所总结出来的“四诊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辩证方法等理论,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方法,而针灸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在世界医林中,针灸术可以称得上是一株最古老的奇树。说它最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人类的童年。
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尖状石器和骨器,懂得了用火,这不仅对人类谋求衣食有意义,而且对人类战胜疾病有意义。因为尖状石器、骨器和火的使用,为人类了原始的医疗器具。
千百年来,我国的脉学一直在百家争鸣中前行。
在中医四诊法里面,最为实用,中医必须掌握的就是四诊法里面的切脉,也就是诊脉。一个真正的中医,只有切实的掌握掌握诊脉这种手段,他才能够有资格给人看病。
诊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