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6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京,到枢密院任五战区司令。洪孙二人,也在辽东被清军俘虏后做了一段时间俘虏,坚贞不屈,表现的很有气节。
归来之后,刘钧安排两人到西北郑芝龙麾下当巡抚,他们表现的也都很好。
派此三人出任总督,总督三军区,统领十一省,正是为了主持防御与漠西蒙古的一战。用他们,而不是直接用张山等人,一来是张山等人是武将,且很年轻,总督这个职位既要管军也要管民政,对政务方面的能力也要求很高。
而且刘钧也并不怎么愿意让自己麾下的那些大将早早的坐上各军区总督的位置,他更希望能够文武分别,武将就是职业的将领,只统兵打仗,不过多的干涉到地方民政方面。
孙传庭等人不论年龄还是能力,都更适合总督之位,张山蔡远等人更适合担任提督之职,刘钧养着百万职业常备军,很慎重的不会轻易的把军队交到其它人手里。
还是由自己的老兄弟们统领更令人放心,这样也更专业。
三督总督帝国西面,防御漠西蒙古,刘钧还不忘记又派了朱大典和常升分别长安的府尹的提督,统领着西京的左战区总预备军。
用朱大典这个曾经的旧搭档任西京府尹,刘钧也考虑了许久。
朱大典以前很贪,爱钱,不过真本事也很强,尤其在统兵打仗这一方面,很强硬能干,算是文臣中比较有名的人物了。
不过近年来,朱大典这个贪的毛病倒是改了许多,主要还是得益于朝廷的监督制度。
“陛下这安排,明年我们不与卫拉特交战?”傅山问。
刘钧的这个安排,更像是一副全面防守的架势。刘钧却是摇了摇头,“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不过我准备做两手准备。在青海、西康、甘肃这一地区,我们以守代攻。青藏高原的残酷环境和气候,暂时来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不能适应这一情况,我们就无法真正进攻藏区高原。因此,我们在这边还是以防御为主!”
但被动挨打,那不是刘钧的风格。
朝廷还有一支蒙古诸侯联军呢,现在还多了许多女真臣服部落,不用岂不是可惜?
因此刘钧的计划是在南线主防守,而在北线,则以攻代守,以蒙古和女真军队为主力,汉军步炮协同,直接杀向卫拉特的老巢核心地带的新江西域地区。
大汉如今的实力,完全可以兵分两路,南守而北攻。
但卫拉特联盟可就不见得有足够的实力两面作战了。在青藏高原上不好打,那就拉到西域草原上去打。
而且这个南守北攻的作战策略,一开始就是奔着打长期战去的。一次两次也没打算就能灭掉西域的卫拉特联盟,那就在南线立足防守的同时,不断的从蒙古草原西征西域漠西诸部,劫掠他们的牛羊,掳掠他们的人口,歼灭他们的战士。
一次打不跨,那就两次,三次。今年不行,那就明年接着来。
刘钧相信,有大汉的命令和支持,满蒙诸部兵马并不会反对去西域草原上打打草谷,抢抢人马。
只要坚持下去,别说三五年,有个两三年,漠西的卫拉特联盟就得承受不住。
等到他们在西域草原上站不住脚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在青海西康等地驻扎良久,训练习惯了的汉军,随时就能挺进藏区,一举将藏区控制。
到那个时候,除非漠西诸部都跟土扈特部族一样,越过哈萨克大草原,跑到伏尔加河和里海边去。
大汉拥有两亿多的人口,有着很兴奋的工商业,这就是大汉的底气。
尤其是大汉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甚至还有许多骠悍的部落预备军可以随时召集,这意味着大汉不像是秦汉隋唐时代一样,那个时候的中原王朝军队更多的还是农兵结合制,要打仗,就得把农民召集起来,这种制度,有着先天的缺陷,打短期的战争还不会对朝廷有太大的影响。
而一旦战争时间过长,就将影响到庄稼的耕种收获,战争中士兵死的多一点,就会伤筋动骨。
但如今的大汉不同,大汉拥有的是专业的职业常备军队,这军队还有着完善的后勤补给供应系统,大汉的军队随时能拉出来战斗,甚至能够持续长期作战,都不会对国内的生产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大汉的军队可以年年出兵西域,每年跟他们打上几个来回,而漠西的蒙古诸部,也只是个全民皆兵的游牧部落罢了,他们的士兵就是牧民。如果牧民长期战争,那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
大汉有本钱打一场这样的长期战争,漠西蒙古人却打不起。
以大汉现在的国内,刘钧有自信明年同时展开三场战争,东征日本,南征缅甸,西征卫拉特,毫无压力。
甚至他还打算依靠这三场战争,发上一笔战争财。(。)
第616章 血性()
“诸位爱卿,”刘钧坐在那里开了一天的会,整个人都有些昏昏沉沉的,一连数天,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五京十二军区三十九省的全新区划,带来的是全盘的人事变更,恰又改上了年终的各项盘点、审计还有官吏的考核。
他只想早就结束这个会议,甚至有点想要逃离这个皇宫,去外面的世界透口新鲜的空气。
“今天的会议就先到这吧。”刘钧打断了还兴致勃勃的一众总理参政和列席的众位大臣们,“天色不早了,我们也早点结束今天的会议,大家早点回去,在家里好好考虑一下当前的形势,都拿出几条有用的建议来,回头呈奏上来,记得要言之有物,如果没有好的建议,就不要上折子凑数了。好了,大家这段时间也都累了,都早点回去吧。”
刘钧不太耐烦的起身,走前,他召来内务府大总管,让他给一众大臣们各赐下一几坛御酒。然后他丢下大家,直接先走了。
今天会议上,只是定下了几项明年重大的决策方向。但是人事方面,刘钧也只是公布了部份封疆大吏的任命。
刘钧倒也没想要捏着藏着,实在是涉及地方全面调整,他不得不慎之又慎。每一个任命,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这种思虑,他甚至都无法与大臣们去商量。
所处的位置不同,使得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这种重要无比的事情上,大臣们的话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反而会扰乱他的思路。
“陛下,我们会不会有些操之过急?”跟随在刘钧身边的王坤小声的道,他身为司礼监提督太监,宫内宦官三巨头之首,是做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的身份存在的。这使得他不再是普通的内侍,而同样名正言顺的进入大汉的中枢权利核心。
特别是总理参政衔头,让他成为大汉最顶级的重臣之一。
到了他现在的地位。自然不能再仅靠些简单的吃喝玩乐来讨宠。他很清楚这位年青皇帝的性格,如果他真那样做,那他马上就会失去眼下的地位,说不转头就要被安置去养老了。他现在的地位。皇帝需要的是他做为一名朝廷重臣,而不是一个内侍佞臣。
刘钧笑笑,没有停下脚步。
从总理衙门出来,他便快步往乾清殿而去。王坤不是第一个跟皇帝提起操之过急这话的人,事实上。最近这样的言论在许多大臣的奏章中反复出现。
甚至有一些年青点的科道言官,很是直接的批评皇帝如今的执政是秦皇汉武风格,甚至有人说刘钧这是在走隋二世的路。有人直接说刘钧穷兵黩武,有人说他好大喜功。
对于这些奏折,刘钧看过之后,就专门让内侍放进了一个书架上保存。不是记黑名单,只不过是觉得这些人还算正直敢言,但对于他们所说的那些,刘钧却不认同。
说好大喜功,能称的上一点。说穷兵黩武,似乎也不是言之无物,就连说他操之过急,也有根据。
不过刘钧认为自己既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汉武帝,更不是隋炀帝。
不论秦皇汉武还是隋炀帝,都是目光远大的帝王。
秦始皇的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汉武帝的北逐匈奴,隋炀帝的建东都开运河,北击吐谷浑东征高句丽。
他们做的。无一不是为了华夏的统一。
不过他们的改革他们的功略也确实有薄弱之处,秦隋都是二世而亡,汉武帝继承皇位的时候正是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在位数十年。却把汉打的差点亡国,天下人口减半。隋炀帝继位时也是开皇盛世之后,大隋重新一统天下之后,可赫赫武功,繁华盛世之后是盛极而衰,迅速的败亡。
奉儒家为正统的朝中文官们。尤其是那些言官们,都讨厌战争,也讨厌改革,甚至不喜欢扩张,他们害怕战争,害怕变革,害怕扩张。
经历了千年传扬的儒家,慢慢变的有些固步自封。
他们只是一味的讲好战必亡,却不知道忘战必危,前明二百余年,中晚明时,屡屡被外敌入侵,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敢有鲸吞大明之心,西南的东吁小国也敢屡屡犯境夺疆,更不提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和后来关东兴起的女真人。
都城北京,也数次被胡族兵临城下。
就算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也改变不了明朝被各个外族轮番吊打,甚至土司部族接连造反的事实。大明的疆土越变越小,土司越来越多叛乱自立,这都是事实。
大明后来的困境,在刘钧看来,完全就是开国皇帝订立制度上的缺陷。朱洪武所谓的吾养百万之军却不费民间一粒之粮,看似好听,实际上朝廷将大片的田地用做军屯,把无数的百姓划为军户免去税赋,结果却是空耗了这些田地人口税收,却反而没养出可用之兵。
大明的优待宗室和优待官绅,却最终养出了大明最庞大的一支寄生虫集团。
卫所军户制度以及军屯制度和武官世袭还有以文统武制度,更是自废武功,宠大的帝国却没有一支能战可战的军队,更别说所谓的不征之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