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带兵练兵的事情,军门以后就不要操心了,交给刘某来就好了。毕竟,军门年纪大了,管的太多会很累的,何况,带兵还得筹饷,这也是很吃力的事情。”
“还有呢?”朱大典冷冷的问。
“还有就是接下来要进行的整顿卫所清理军屯的事情,刘某希望军门不要插手其中。”
“还有呢?”
“其实我要求不多的,郧阳镇以后军务粮饷之事军门皆不必再操持,统统交于刘某就好。”
朱大典打量着刘钧,不得不承认刘钧确实是个让人既恨又惧的人。他提出来的要求,让朱大典想拒又不敢。
“把抚标交给你可以,整顿清理的事情我不插手也行,甚至以后军务粮饷之事都由你来处置也没问题。”朱大典道,“不过以后奖状收益我要一半。”
“不可能。”刘钧直接拒绝了。“奖状是为筹饷而设。”
“那事情就没的商量了。”
刘钧知道朱大典不过是虚张声势,但刘钧也确实不愿意跟朱大典就此一拍两散。换掉朱大典自然容易,可换个新巡抚来,一切就得从头来过,甚至还不如朱大典继续做巡抚,毕竟他有把柄在刘钧手上。
“每月三千两银子。”
“两万!”
“四千两。”
“一万!”
“最多五千。”
“成交!”朱大典轻哼一声。
“一言为定。”一月五千两虽然不少,可如果换得朱大典的全面合作,刘钧认为还是值得的。“每月五千两,但抚标营得归我,整顿清理之事你也不得再插手,军务粮饷之事某。”
“一言为定。”朱大典对这个交易结果还算满意,保住了自己的官职地位,虽然以后这个巡抚可能会当的没那么有滋味,可一月有五千两进项还算可以,既然这个刘钧这么想要带兵,那兵就都归他管好了,反正本来粮饷就得自理,他掌握那四营抚标,也没多大好处。
达成交易后,双方满意而散。
刘钧返回衙内,黄道周和杨廷麟还处于惊讶之中没有回复过来。
“朱大典在玩什么猫腻?”
“没什么猫腻,他只是从谏如流而已。”刘钧笑道。
“这怎么可能,朱大典居然真的肯放手整屯之事?我总觉得这事情哪里不对,这朱大典一定在憋着坏。”杨廷麟道。朱大典那么贪的家伙,而清理整顿这件事情,里面可以上下其手贪腐的机会太多了,朱大典居然愿意放手?
黄道周疑惑的打量着刘钧,“继业,你是不是拿住了他什么把柄?”
刘钧不得不承认黄道周很敏锐,不过他笑了笑,“具体的你们就不用瞎猜了,总之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的是,朱抚台确实不会插手整顿之事了,咱们现在可以放手去干了。”(。)
第221章 挖到宝藏()
虽然黄道周和杨廷麟不知道刘钧是如何做到让朱大典放手的,可之后朱大典果然再不对整顿清理之事干涉插手。对于此项计划一切事务报告,朱大典都通通回复准许,让黄道周全权主持。
如此一来,整顿清理计划顺利的展开来。
黄道周接过全权后,当即带着刘钧拔给他的一营人马进驻了郧阳卫,迅速接管卫所上下,然后一面控制所有卫所军官,一面派出九头鸟士兵全面清丈郧阳卫所的屯田。
黄道周有备而来,进展迅速。
“郧阳卫因为是成化年间才设立,而郧阳地区之前一直是朝廷封禁区,因此当初郧阳卫所划拔军屯田地极多,郧阳一卫五所外加另外二所,共八千余军户。其中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屯田每军丁屯田一分,一分五十亩地,另还有军余八千,这些军余也特例屯田,每丁三十六亩。合计六十余万亩屯田,此后百余年来,又不断有军余开垦新地,加起来也有不下十余万亩。”
“七千余顷!”郧阳卫与周边两个卫所,拥有七十多万亩屯田,在整个大明都相当的多了。而且郧阳卫所在汉水流域,这里处于南北之中,水稻旱麦都可以,田地属于较肥沃土地。因为自元到明朝,郧阳一带的山区,一直都属于朝廷封禁之地,几百年来都属于无人之地,就跟后世清朝在关外封禁一样,不让百姓居住耕种。
直到成化之时,各方失地的流民从四面八方涌入,在那里垦田种地,后来朝廷不断派兵驱除剿杀,还引起数次流民大起义,最终迫使朝廷开放了封禁,特设了郧阳府,然后设立了湖广行都司,建立了郧阳卫所。
郧阳卫所因为特殊性。他们划拔的屯田也极多,远远高出周边的荆襄南阳等地的军屯。甚至因为地多,郧阳卫所还特别给余丁也分田屯种,之后百余年。余丁又开垦屯种了十余万亩,使之最终屯田数达到了七十多万亩。
“不过现在这些田地基本上都在军官们手上,甚至还有些田地被几位宗室和一些地方豪强所占据。”
“所有的军屯田亩用的亩制都是一样吗?”
“都是按二百四十步一亩丈量的。”
亩有大小之分,有的一百多步一亩都有,而有的则有三百六十步一亩。甚至有的五百四十步一亩,各种单位混乱,使得田地数量也一直相当混乱。当初万历清丈之时,也遇到过这种问题。
“现在郧阳卫所有多少军户多少军丁?正余一起成丁多少?”刘钧问。
军户都是世袭而且固定的,但军丁却是变动的,有逃亡,也有生息。原本初初卫所时是共有八千多户,正余有一万六千余人。而现在,军户依然是八千多,但除掉逃亡的。还有在营兵中当兵的,郧阳卫所的军户成丁加起来有差不多两万多丁,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虽然逃亡的不少,可也有些军户一个正军在卫所,带了五六个,甚至十来个余丁的。
这都是因为军户余丁只要在卫所,家里是可以免掉很多差役银的。军户们用这种方法,来逃避一些负担。虽然这些余丁在卫所,也都只是军官们的佃户而已。但就跟地方上的百姓投靠在那些大户门下,以获得优免差役一样做法。
“按丁授田。每丁五十亩。”
“现在这些地还都在军官、豪强、宗室的手里!”
“砍一批人头,自然就能继续了。”黄道周有刘钧支持,早已经磨刀霍霍了。
黄道周和杨廷麟拟好了抓捕令,然后递到了朱大典的面前。朱大典看了两眼。然后问了句,“此事刘继业什么意思?”
“此事与刘总镇商议过,他也支持。”黄道周回道。
朱大典听了,直接拿起笔在后面批复同意,然后盖上自己的大印,“既然如此。那本抚同意了。”
有了巡抚的同意,黄道周又找到刘钧,让他发兵。
刘钧早等着这一天了,二话不说,派出标下骑兵营,纵驰而出。当天,郧阳卫所的军官基本上被抓一空。
紧接着,郧阳到处都贴满了布告宣示。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又是征税加派之类的榜文,可当榜下有识字者激动的告诉大家,这次是要清理屯田,给大家分田的消息后,无数人震惊了,然后欢呼了。
对卫所军官的审判就在当天进行,一切贪污的证据早就搜罗全了,一条条一例例铁证如山。在无数赶来围观的百姓面前,他们想辩也没法。
由巡抚朱大典、巡按黄道周、总兵刘钧、监军副使杨廷麟还有湖广行都司等诸衙会审,案子迅速结案,一共三十六人被定为罪大恶极,直接当众斩首,另外一百多人被定为抄没家产,流放充军。剩下的一些级别较低的卫所小武官,则被处以追缴贪污克扣钱粮,军杖、戴枷示众等处罚。
而在最后,黄道周宣布,郧阳卫所的所有屯田将被重新分授,军户们以前积欠的籽粒税银等全都免除,按丁授田,不论正军余丁,一律授田五十亩。以后他们专事屯田为屯丁,每年每亩上交五成粮食,若遇灾害,另按实情减免。
许多百姓都对上交五成粮食这个数字比较疑惑,毕竟没个准数。
黄道周解释道,“每亩地一年只征一季的粮食收获一半,这个一半是按照近十年田地平均产出。例如郧阳卫的这些屯田,是可以早晚两季收获的,但朝廷只计晚稻一季收获,按郧阳水稻晚稻平均亩产二石计算,收取一半的一石为屯租。”
“那就是一亩只收一石了?那早稻不收租吗,种豆子、番署呢,也不收吗?”许多人迫不急待的在下面高声问道。
“确实如此,只按一季收获的一半收租,每亩收一亩稻谷,每丁五十亩,那一年只征五十石稻谷,直接征粮,且由官府征收官府运送,而且不加火耗。”
“若遇水旱灾情。也将视实情减免。”
下面的一众百姓听的难以置信,兴奋万分。虽然说在江南地租征收本来也都只是收一季的一半,比如在淮扬等地,好多人种一季麦子再种一季稻子。但地主都只照例只对稻子征一半的租。
而早先卫所初设时,是每亩征子粒粮五斗,但他们除了屯田还有其它许多的负担,比如上番班军、守城、服工役等等。现在能安心的种田,这个租子并不高。毕竟郧阳不是北边。产出低。郧阳的田地还是很不错的,且适合水耕旱种都行,一年能够两季。
尤其是按丁授田,按黄道周的解释,只要满二十岁的男子到五十岁的男子,都可以算一丁,都能得到五十亩田。这样一来,一个家庭那么能得到百亩田,甚至更多,虽然如此一来。可能得全家老小上阵耕种,但种的越多,那自己能留下的也就越多。
“官府将向你们提供种子、农具、耕牛等租借,另外还将向每屯丁提供五两银子的无息借款。”
随后,官府开始推行授田。
刘钧把那些屯丁按十屯丁编为一组,五十屯丁编为一队,一百屯丁编为一屯。每组让屯丁自选一个组长,每队推举一个队长,一屯推举一个屯长。这些组长队长屯长负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