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唐锦绣-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丰的救灾行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直至此时,“勒石记功”的深层原因才被有识之士剖析出来,传播于市井之间。
灾民百姓这才恍然,原来吴王殿下的用意在此!我等愚民居然有眼无珠,将殿下如此精妙的计策误解,实在是罪过!此计设计得富户巨贾有口不能言、还要心甘情愿的拿出钱粮博一个好名声,真是高明!
一时之间,满城皆是称颂吴王殿下贤明之声,将吴王李恪的声望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贤王”之名,遍于朝野。
有人欢喜,就会有人愁闷,有人高兴,自然就会有人愤怒。
吴王李恪爽了,魏王李泰自然怒气勃发!
他不气声望骤升的李恪,他气的是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富户巨贾!
尼玛,当着本王的面信誓旦旦的说什么同气连枝,定要配合本王将吴王的气势压下去,拥护自己承继储君之位,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可特么一转眼就把钱粮一车一车的往李恪那边运,你说你顾及名声,这个本王能理解,可过得去也就行了,干嘛非得争个头名、占个鳌头?
这一转眼形势急转直下,先期取得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
这一次兄弟斗法,魏王李泰输的干干净净,而且输的实在恶心!
“嘭”
李泰一脚踹飞了榻前的案几,怒目瞪着面前几位世家巨贾的当家人,怒喝道:“尔等欺我李泰良善乎?”
吓得几位当家人两股战战,伏地请罪不已。
杜怀恭是杜氏嫡孙,身份尊贵,同魏王李泰交情也不错,经常一同饮酒玩乐,面对李泰的怒火,他倒是不怎么害怕。
苦着脸说道:“殿下息怒,吴王此策,确实太过阴损,吾等实是不得不如此为之啊!”
有他出头,其余元氏、侯莫陈氏等几家也都出言附和。
不是我等背信,实是吴王太过奸猾……
李泰这人虽说气量不大,性格也易冲动,但脑子绝对好使,知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难道还能真的为了此事怪罪于这几大世家?
这些世家自南北朝开始便盘踞在关陇,根深蒂固势力庞大,枝桠藤蔓早已渗透进大唐的方方面面,乃是自己逆取储位的最大助力,不好得罪。
深深吸了口气,压制住暴怒的情绪,李泰缓缓说道:“吾那三哥一向自诩光风霁月、磊落坦荡,决计想不出如此阴险的计策,某觉得此事有些蹊跷。”
杜怀恭说道:“殿下是说……吴王背后有高人指点?”
李泰阴仄仄的点头:“必是如此。”
侯莫陈武插话道:“莫非是那岑文本?”
岑文本一直是吴王李恪的铁杆支持者,满朝皆知,而且此人心思玲珑智计百出,更是人尽皆知。
李泰想了想,摇摇头:“不太像,岑文本那老匹夫一直都在本王的监视之下,但凡有点动作,绝对不可能避过本王的眼线。自从李恪去了新丰,那老匹夫一直安坐不动,不会是他。”
看得见的敌人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种从未出现在你的视线中、等到关键时刻突然扑出来咬你一口的敌人,那是最致命的。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你连敌人是谁、有什么优缺点、有什么行事风格都不知道,这才危险。
李泰想了一会儿,想不出个所以然,便对杜怀恭说道:“你父亲这一支在新丰耳目灵通,给某盯紧了李恪,务必打探出是谁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
杜怀恭赶紧答应下来,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口口声声说人家的招数阴险,不过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你对付李恪那釜底抽薪的招数才是阴险呢……
人家那是阴险么?
那得叫阳谋,光明正大的阳谋,坑就挖在哪里,让你看得明明白白,还不怕你不往里跳!
想到此处,杜怀恭心里也好奇起来,李恪的背后到底是何高人?
虽然不属同一阵营,杜怀恭也对那个“高人”兴趣盎然……
第六十七章 炼钢歧途()
明天下午【分类小说新书精选推荐】【历史频道新书精选推荐】,所以今天两更吧,明天三更,理解万岁。
不过欠着大家一更,这个不会忘,容我这两天整理一下思路,然后给大家爆一下!
另外,当然是求票……
*************
房俊知道唐朝的各项工艺很落后,也知道这个时代最好的工匠都被官府征召,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
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房家的铁匠铺会是如此简陋。
沿着山坡建了一溜儿土坯房子,围成个半圆,房前建有几个竖炉,估计就是用来炼铁的。
炉高差不多五六米,底径三米左右,中间部位较粗,两头略窄,外皮用砾石砌墙。上边有装料口,下部有鼓风口,如此一来,能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热量传给炉料,就算是预热过程了。
只是却没有见到鼓风机,炉膛里也只残留一些煤渣。
房俊以前从没见过炼铁炉是什么样的,但这不妨碍他看了一遍就明白其中的道理,用不着学过工业,稍微有些物理常识就能懂,毕竟这玩意实在太简陋。
房俊问身后的卢成:“这是炼铁炉?为啥不炼铁呢?”
虽然不远处矿洞里边开采出来的大多是黄铁矿,炼不出啥玩意来,可也不能就这么闲着呀?
卢成说道:“没错,是炼铁炉,现在是冬天,太冷,炉温上不去,所以不炼铁。”
房俊啧啧嘴,心说这破炉子也太简陋了,不仅现在冬天炉温上不去,就是放在三伏天,温度还能高到哪里去?
炼铁需要多少度来着?
房俊揪着头发想了想,大概是一千多度吧?大概差不多,那么炼钢最起码也要一千五百度往上了,这破炉子炼铁都费劲,炼钢就更不能指望了。
当初要是学理科就好了,炼铁、炼钢、烧水泥什么的,搞不好能推动唐朝就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哦,对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来着?
好像是蒸汽机……
话说蒸汽机这东西原理简单到爆,难的是材料不容易得到和工艺达不到标准,总体来说,貌似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出来。
呃,想远了……
房俊瞅了瞅炉膛里残存的煤渣,失望的叹口气。
用煤炼铁,大概是中国古代的专利了吧?失败的专利啊……
古代冶铁业长期受含磷量过高的困扰,这大概是因为铁矿质量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铸铁技术的缘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苏轼曾做过一首《石炭行》,盛赞用煤炼铁的好处。他认为用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还可以节省木炭,提高炉温。确实,煤有这两个好处,它还降低了炼铁的成本,煤比炭便宜多了。
然而冶铁最可怕的杀手——硫,就潜伏在煤中。
北方的冬天很寒冷,因此高含磷量铁器冷脆现象很严重,严重制约了铁器的发展。
所以,用煤炼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错误,将整个冶铁行业带上了歧途!
其实解决含硫量超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炼制焦炭,用焦炭来冶铁。
但是古代人不会炼焦。
房俊又想了想,焦炭是怎么炼出来的?嗯,他也不会……
不过他知道焦炭是把煤放在一个密封的环境里使劲儿烧就对了,水泥也是烧出来的,玻璃还是烧出来的,瓷器依然是烧出来的,……
难怪人们常说,“火”的使用是文明的标志,原来如此啊……
虽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烧,反正烧就是了,可这劲儿的烧,变着花样的烧,总有一天能烧出来。
房俊无奈,再一次感叹“学好物理化,穿越到哪儿都不怕”的真谛。
这次来铁匠铺,不是视察炼铁炉,而是验收前些日子在房府给卢成安排的任务,不过自己既然想到了焦炭,自然要交待卢成一下,没事儿就按自己的思路试验一番,总归是不会错。
卢成却是听得一头雾水,先把煤烧了,再用煤烧剩下的东西去烧矿石……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费一遍事儿吗?
卢成一脸迷茫,理解不能……
房俊也没法多说,难道跟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文盲”解释一下什么叫碳元素,什么叫co2,什么叫化学反应?
一溜儿土坯房前是一个院子,将煤渣矿渣粉碎成细细的小块,厚厚的铺了一层,坚实平整,无惧雨雪,不会动辄泥泞不堪、凹凸不平。
此时,那院子正中摆放了一架马车,只是个简陋的框架,并无挡板帷幔之类的装饰。
房俊走过去,捏着下巴,围着这辆马车转了一圈,心里有些感慨。
没错,他要做出来的,就是这辆四轮马车。
很难想像,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明出无数领先世界的技术,却没做出一辆四轮马车。
很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从来没有出现像欧洲那种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轮马车,而实际上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度方面都完爆两轮马车,英国女王出门也是坐的四轮皇家马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没有出现四轮马车呢?
有人找了很多客观理由,什么地形因素、战争因素、马屁因素……但是房俊认为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中国人也出现过四轮车,但这种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无法转向,这样的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