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帝王路-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意思的是,据史书记载他和周瑜是好友,但周瑜投靠孙策,他却不愿意投靠孙策。一来想是知道有周瑜,他不可能成为首席军师;二来更是因为他和周瑜是好友,这才不愿低周瑜一等。当然,主要还是他觉得孙策这人不值得效力。后来他投靠孙权,就是看中孙权的为人。而且那时候孙权虽然倚仗周瑜,但却疏远周瑜。
而现在孙权还没起来,可他又迫切想出头,不愿自己的好友出人头地,而他还默默无闻。大概正是如此,历史上他还是投靠了孙策吧。不过现在他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刘裕,而且在他看来刘裕要比孙策要沉稳的多。除此之外,他觉得刘裕现在需要一个淮南的人才,而他恰好是那个人选。
种种原因之下,鲁肃才下定决心投靠刘裕。但他要投靠刘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投靠的,而是准备直接上达天听,被刘裕看中。为此,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就待时机成熟实施了。
考虑投靠刘裕的人不少,但真的下定决心的不多,盖因他们都没有那个魄力。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刘裕现在的局面并不是很好,可能随时就被人翻盘了。
当然,下定决心搏一搏的人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大才,比如上面说的鲁肃,再比如另一个人――甘宁甘兴霸!
此人暂不多说,只说刘裕三番五次给他送信,言语诚恳的请他来助自己。说实话,刘裕第二封寄来的时候,他便已经感激涕零,有抱效之心。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很少受人重视,当初刘表不用他,把他给黄祖。而黄祖也不用他,尽管他立了大功。
如此一来,以刘裕的身份如此重视他,他如何不感动乃至感激?而当他听到刘裕攻下寿春的消息之后,他更是彻底下定决心――立即马上投靠刘裕!
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甘宁也怕没等他到刘裕的地盘,刘裕就被人消灭了。
风云将再起,所有人都在奔赴着、等待着、准备着
战争,依旧没有停息!
第292章 先发制人()
天下震动也好,大贤投靠也好,对于此时的刘裕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他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着手对付袁术。
是的,他已经接到前方传来的消息,袁术已经拔营而回。比想象中要快,快许多,快的出乎刘裕的意料。一开始,刘裕还以为袁术不顾吕布,强行拔营回来。但他后来发现吕布并没有趁机进攻袁术,一下子,他全都明白了。
原来如此,这吕布恐怕是想放袁术和我斗,然后他再坐收渔翁之利。真是可惜了,看来我的祸水东引之计没有奏效。
事实上,那计谋开始确实奏效了。当吕布接到袁术一家老小的首级的时候,连忙到外面显摆,气的袁术当即就要决一死战。然而,陈宫及时赶到,向吕布呈说利害,随后又把首级送还袁术,并且说明此事乃刘裕所谓。
如此一来,袁术自然不可能找吕布算账,而是将敌视的目光转向刘裕,毕竟寿春在刘裕手上。而吕布则是听从陈宫的计谋,主动放袁术回去。
正是因此,袁术才回来的如此迅速。
尽管刘裕知道吕布的打算,可他也无计可施,难道他还能不对付袁术?
不可能,袁术,他必须要杀,不仅因为袁术会跟他争夺寿春,还因为袁术在寿春还是很有些市场。假如不杀了袁术,则淮南不可能完全平静下来。
可是让他难为的是,此时的徐庶被牵制住,根本不能来到寿春。牵制徐庶的不是刘表,而是果断撤退的周瑜。
自刘裕进攻寿春,徐庶就亲自来到庐江,和周瑜正面碰撞了几次,对周瑜也了解了许多。正是因为了解,他才不敢离开庐江,因为他不相信周瑜会撤兵。
别说什么刘裕攻下寿春,必然实力强横,不能与之硬碰。这表象的东西,骗骗那些庸才还差不多,而周瑜绝对不会上当。
周瑜不会上当,徐庶很确信,所以他不相信周瑜会撤兵。在他看来,周瑜一定是有什么阴谋诡计。然而,让他很苦恼,他想不出周瑜有什么计谋。
想不出,自然不敢随便离开。
了解始末的刘裕,也赞成徐庶守在庐江,实在是周瑜比袁术可怕多了。而袁术,他虽然觉得有点棘手,但还是自信可以消灭掉,唯一让他顾忌的就是吕布。
正是因为还有一个吕布,他才迟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灭了袁术不难,关键是留下实力对付吕布太难,所以他还在思考着应敌之计。
可惜,他再三思索,也没能找出一条完美的计划。没办法了,眼看袁术就要到寿春界内,刘裕也管不了计谋不计谋,当即就决定发兵。
“公明、子龙、元福,所谓先发治人,袁术已经快到寿春界内,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这一天,刘裕聚集众将,一脸肃穆的说道,“再者,寿春也不是交战的好地方,很有可能被袁术里应外合了。另外,我也不愿意寿春战火纷飞,毕竟寿春以后都是我们的。”
对于刘裕的话,徐晃等三人自然没有意见,而且他们也认为该先发制人。于是乎,刘裕也不用多说什么,直接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裕要到界口狙击袁术,自然也得粮草先行。而刘裕又是那种比较重视粮草的人,不重视不行,他知道太多劫粮毁粮的事
因此,他派遣周仓押运粮草。周仓虽然不够稳重,有些大大咧咧,但在刘裕看来,他押运粮草不是问题。而且这次对手是袁术,刘裕不觉得袁术可能毁掉他的粮草。
粮草的问题解决了,刘裕就开始准备前往界口的兵马。这兵马不能少,但却不能全军出动。原因很简单,寿春虽然已经在他手上,但随时可能被人颠覆,他必须留下人马镇守寿春。而且,这镇守的人还不能一般,否则还真守不住。
经过再三思量,刘裕决定留徐晃镇守寿春。一来徐晃稳重,二来徐晃比其他将领善于用兵,让他镇守寿春再好不过。相比徐晃,赵云还是做先锋好一点。
先锋也不是好做的,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要消灭可能遇到的敌人。但对赵云来说,先锋这一职,他还是可以轻松胜任的。
且说赵云领了先锋,便率领一队人马,朝寿春边境而去。一路上,果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便解决一些山贼。而到达边界的时候,他更是快速准备好营地,等待刘裕率大军而来。
而刘裕呢,他在赵云领军而去的时候,就已经整装待发。但不等他出兵,阳泉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使他大惊失色。
“什么,上蔡失守!”当他听到那消息的时候,不由砰的一声站起来,大声惊呼道。
随后,不等那士兵回话,他就抢过其手中的书信,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等看完之后,他忍不住倒吸一口气,良久才感叹道:“曹操果然是曹操,居然这时候兴兵袭取上蔡。亏得我提前迁徙了上蔡的人和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唉,我当时只是觉得上蔡太靠近曹操,这才迁徙的,谁知道曹操居然真的袭取上蔡,而且还是这个时候。恐怕不止是我,便是元直,还有那贾诩都没有想到吧。”
其实,刘裕想错了,贾诩一开始确实没有想到曹操会袭取上蔡。但后来,他通过种种迹象,还是推测出来了。不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张绣,原因很简单――他心里还是倾向于投靠曹操。
说来也是奇怪,三国许多大才都喜欢投靠曹操,包括贾诩刘晔,还有前期的郭嘉程昱等人,仿佛他有主角光环一样。
不说曹操,且说刘裕震惊之后,就立马想起上蔡的伤亡情况。他迫切的想知道迁徙工作怎么样,夏侯兰有没有事,士兵伤亡数目
但让他纠结的是,这封信里面并没有记载,大概因为这封信来的太快,根本没时间记录其他的问题。
怎么办,刘裕心里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293章 惊喜()
“三日之前,曹操部将于禁、曹洪突然出现上蔡附近,而我军毫不知情。该夜,曹军勾结城中大族张家,由北门进城,杀的我军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只有少数人逃出上蔡”
当日刘裕接到阳泉来信,当即就决定暂时不去前线,等待阳泉方面的消息。他的决定没错,当夜就有第二封送来,记载了曹军偷袭的始末。当刘裕把这封信看完的时候,不由扼腕叹息,道:“那张家,谁能想到它会反叛?上蔡被敌人围攻不是一次了,其他家族都有背叛的,唯独张家没有反叛,这一次谁又能想到?”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夏侯兰不在城中,城中没有一个大将,想来张鹤老儿绝对不敢反叛。呵呵,这莫非就是所谓的时也命也?”
“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迁徙工作基本完成,只有很少数士兵家属还没有迁徙出来。而夏侯兰和高猛也没有事。说来也真的时也命也,我往日都是特意留下高猛和夏侯兰,使上蔡不至于没有大将。谁又想到这次典韦的死,让高猛沉沦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去葛陂休整吧,结果出了这挡事,真是无话可说啊!”
了解事情始末之后,刘裕也很痛恨张家,但更多的还是感叹曹操的机智。对于战争,他已经看的很开,莫说张家反叛,就是和家反叛他也能接受。当然,接受归接受,可不代表不报复。只要有机会,刘裕不介意给那些人一些教训,也好震慑一下其他人。但可惜,张家他没机会教训了,至少暂时没机会。
感叹完曹操偷袭上蔡之事,刘裕脸色变得凝重,连忙取来地图,仔细的看了起来。
“上蔡失守,影响可大可小,大则可以失整个汝南,小则局限上蔡一城。以曹操现在的情况,应该不大可能把战火点燃到汝南,至于局限上蔡一城估计也不大可能。最大的可能上蔡附近的地区都要失守,到葛陂附近的不会有事,而汝阴附近极有可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