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非常情爱-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资和勤奋考上了北方大学中文系。
北方大学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气氛使得张维如鱼得水,他自由地遨游在这片知识瀚海中尽情地吮吸着这片天空洒下的思想甘霖。然而,随着知识面地的拓广,张维渐渐出现了信仰危机,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于是先后做出了退学和自杀的行动。然而即使如此,他还是觉得没意思,其中当然包括自杀。不得已重拾书本,被父亲骂回了北方大学。
在中文系主任李宽的帮助下,张维认识了哲学大师——易敏之,易饱受“文革”磨难,但又有幸成了当时哲学界两大泰斗胡理和朱四维的传人,其学问在全国大有名气。张维后来考上了他的研究生,可惜未毕业,易老师便因病归西。张维坚持自己的观点,与一切悖论做斗争,因为张维的思想过于超前、激进,大家认为他是个疯子,便想方设法去帮他、拯救他。他却认为他是对的,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不理解他而已,他告诫大家他很正常,请大家别来拯救他,反而是他要用自己的思想来拯救别人,拯救这个时代。小说的结局是张维像晚年的易敏之一样归于平静,归于道家无为的自然中去。
小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张维的失眠。因为他多思,头脑中至始至终都充斥着大的哲学难题,但他一时又理不出头绪,加上又不进行体力劳动,便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之中,以后又经常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不过,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失常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放纵,是在无人的荒原上狂乱的奔跑。说实话,失眠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我也经常失眠,但导致我失眠的原因主要是宿舍后面在施工建房,巨大的噪声污染实在太可恶了,再就是因为我属于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切从优的原则弄得我力不从心,身体几度透支。
其二在于张维的勇气和豪气是我倍加欣赏和叹服的。易敏之的死对张维的打击太大了,他又想起了父亲的遭遇,加上刘全贤、林志高等小人的落井下石,使得张维忍无可忍,提着藏刀来到他们家里,逼他们说出事实真相,最终使这帮卑鄙小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该书作者匠心独运,紧扣时代脉搏,将现今“象牙塔”出现的严重问题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出来,并对现代的教育机制提出质疑,独立地预见了如不改革将出现一些什么更严重的问题。这些从书中描写的同性恋,大学生同居泛滥,学术腐败等现象均可体现出来 。作者着意指出的是在这个大众高呼创新的年代,行动的付出却是微乎其微,张维的创新无疑是被棒杀了。其次,奴性思想也愈演愈烈,只要一有难处,大家便纷纷逃避,害怕惹祸上身。张维在最需要关照的时候,不仅穆洁、老吴这些知心至交远离了他,就连林霞,也要劝张维打退堂鼓,可怜的张维只有孤身奋战,像当年的谭嗣同一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张维的性格和人格是值得深思的。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一个群体或个人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得到扭曲的承认,就会遭受伤害或歪曲,就会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人是需要理解的,价值信念是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承认的。但是,张维不仅在物质上陷于贫困的境地(只能靠微薄的补助的稿费维生),而且始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只有在易敏之那里才寻得了那么一点点安慰。但现代文明所强调和追求的是赫尔德所称的“本真性”理想,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自己内心发出的召唤要求自己按照这种方式生活,而不是模仿别人和生活。
如果我不这样做,我的生活就会失去意义。这种生活实现了真正属于我的潜能,这种实现也就是个人尊严的实现。正因为这一点张维恰好做到了,才不致于他的精神遭奴役、思想被枷锁,未被异化为群氓或禽兽的思维,才不致于像《沧浪之水》中池大为一样在痛苦的心灵搏斗中从精神防线撤退下来,被现实的力量逼迫就范。
与张维有着重要关系的两个人是父亲张继忠与导师易敏之。这两个人有着几乎一样的遭遇。二人均受文革迫害,但被迫害都与女人有关,结果又不得不从女人那里找到温存,归宿于女人。曾记得《大雪无痕》中一段精彩的对白:“你怕水吗?”“我在学校是游泳的好手。”“我可不敢下水去游泳,水是有形物质中最不可捉摸的东西,她最具生命力,又最具毁灭性,我们从母亲的羊水中诞生,又在泥土的水分中丧失。水可以使我窒息、自卑。一跳进水里,就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婴儿。”女人是水,一语道破天机。另外,二人在农村下放时风俗民情的刻画点缀在小说中,有种锦上添花的感觉,读起来十分舒服,具有调节读者情绪的功能。
说句心里话,写这种高级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难度系数是非常大的,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史哲功底,使书中人物每个人的观点都能够自圆其说;还需要作者拥有不囿传统,开拓创新的勇气,以及能耐住文学理想处的寂寞的心理准备。
摆在作者面前的新的道路并非只有写这种不会被多数人能接受能理解的小说这一条,而是有许多条供他选择、检阅和查找,因为澄明的天空永远是既自由而又广阔的,但他的精神鼓起的巨大的音乐之羽翼,以它空前的活跃,强大的生命力,向我们揭开了神秘的未来世界的面纱。
鲁迅在他的那个时代里是寂寞的,但面对黑暗,鲁迅从没有让自己的思想火花退场。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更需要有冷静的思辨者作航标。这一点,无论是书中主人公还是作者,我想,他们应该都做到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级丁班 通联:西北师大10号信箱 邮编:730070
关于本书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
——评徐兆寿的《非常情爱》
西子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又需要什么样的作家?
答案众说纷纭,但在评论界有一个大多数人能相对认同的答案,那就是书写我们民族命运、批判性地高标我们民族精神的作家和作品。我们期待了很多年,有很多作品也曾经满足过我们的愿望,但相比那些世界级的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朵夫》,我们总是很失望。在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几代作家都致力于中国政治命运的书写,特别热衷于描写农民的生活,而对中国人的文化命运和精神生活很少关注,这就使我们的文学始终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近年来,一些作家注意到了这个局限,开始关注知识人的生存命运,如《中国1957》、《沧浪之水》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文学的走向,但是,使人失望的是,它们只不过是关注了知识人而已,它们仍然停留在一种知识人的政治命运的书写,这就使它们很难摆脱政治的局限。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作品很难有崇高的立意与彻底的批判精神。
但在我读了徐兆寿的《非常情爱》后,我几乎要流泪满面了。它不仅淋漓尽致地书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以及荒诞、平庸、无奈的生存状况,它还满足了我的一种文学期待。
在一般人看来,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追求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是有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非人的政治运动,所以人们对我们这一代人充满了期望和妒嫉,同时又对我们这一代人充满了失望与愤怒。这是不公平的。
没有了鲜血淋漓的战争,便要经历内心的战争,这战争比真正的战争更让人难以忍受,难以排遣,所以自杀者此起彼伏,令人触目惊心;没有了大起大落的政治运动,也就没有了英雄的战场,平庸、苦闷、无聊、压抑、失眠这些疾病便缠扰人类,信仰失落,理想低首,欲望四起,自杀者有理了。这同样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时代,这同样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战争年代。这恐惧,这战争,似乎更接近人的本质,更能揭示人的生存悖论。这就是《非常情爱》所告诉我们的。
在我们的大学时代和研究生时代,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小说主人公张维的痛苦。张维有什么样的痛苦呢?他从小因为政治的原因失去了母亲,后来在上学期间又先后丧父丧友丧母,最后他还失去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几个人:良师益友易敏之和他深爱着的人吴亚子、穆洁等。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抑郁症和孤独症,并出现了幻觉,最后“疯”了。由于陷入人生无意义的困境中,他前后三次自杀,两次退学。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在平凡的年代里,他却在内心中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精神斗争。他被人误解,被人孤立,被人打击。他孤立无援,但他从没有放弃过。我们何曾没有经历过张维的这些痛苦与打击呢?我们何曾没有过自杀的念头?我们曾长时间地失眠,“疯”过,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被“理想的失落”和“人生的无意义”这两条鞭子抽打着。张维是我们生活与追求的极致,我们所不能做的,他做到了。他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时代,在大学校园里,可以说张维的影子无处不在,但是有几个人曾经向张维那样不懈地追求过?又有几个人曾经理解过他们?海子自杀了,顾城自杀了,一个个的大学生在自杀,疯了,有几个人为他们说过话?而他们,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敏感所在。他们是我们的另一面。侥幸生还下来的我们,在回首危险的青春时,就会看到青春的尸体在笑,在痴,在哭,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