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变-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咬上一口油水水的又香而不腻,在天津卫最是红火。”
“这聚德号包子铺现在大家伙都不这么叫,因为高贵友小名叫狗子,他的生意又红火,忙起来客人叫他他都听不见,客人跟他开玩笑说他狗不理人,慢慢后来大家伙就叫顺了口,这聚德号到没有几人叫,都叫这聚德号为狗不理了。”
“可没想到,这一来二去,不知怎么这狗不理包子的名号就传到了京城,北京城的太后老佛爷还特意着人把他叫到北京城,在紫禁城外做了几屉包子让太监送进去,太后老佛爷吃了都说好呢。因为有太后这一茬,现在这天津卫的包子铺,只有他一家是挂匾的。”
狗不理包子秦川不仅听说过,也吃过,当然不是在天津吃得正宗狗不理包子。秦川问了一下价钱,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计告诉秦川,一屉有六个包子,十个铜板一屉。
秦川回身想要走的时候,才发现楚云飞一双眼睛紧盯着一屉刚刚打开还冒着热气的小包子,秦川心里不由暗笑。
“到底还是个乡下来的半大孩子。”
“老李,你告诉掌柜的,让他晚上给咱们送十屉包子到染厂,晚上让云飞、云涛、吴嫂、秦嫂,还有云飞那两个小徒弟都尝一尝这狗不理包子是啥滋味。”
秦氏那两个孩子这些天来和楚云飞混的很熟,两个孩子每天除了上午在染厂学堂里跟着徐子川读书识字,再就是缠着楚云飞和石峰两人教他们习武,管他们俩一个叫大师傅、一个叫小师傅。
“对了,老李,一会咱们看到这天津卫出名的小吃,你就都买上一些,都让他们傍晚给咱送到染厂里。”
李明方掏钱时,也看到楚云飞的样子,笑着摇头,又多给了伙计两个铜板,跟伙计交代好后,三人才又往街里走。
秦川在熙攘嘈杂的人流里边瞧边和李明方聊着,突然跟在两人身后的楚云飞“咦”了一声,一副很是惊讶的感觉。回头看时,只见楚云飞一脸兴奋地瞪大眼睛,紧紧盯着一间包子铺的窗子里。
秦川顺着楚云飞的目光看去,只见包子铺的厨房里,一个身材壮硕的胖大汉子,站在一个堆满肉馅的宽大案板前,双手各持一把磨得雪亮的剔骨砍刀,如擂鼓一般,双手飞快地上下挥动剔骨刀,正在乒乒乓乓不停手地在剁着那一大案板的肉馅。
李明方指着那剁肉的壮汉道:“东家,这倒也是咱们天津卫的一绝,这个包子铺叫三合成包子铺,他是这里的掌柜的叫何继汉,会一手双手刀剁肉馅的绝活,一天能剁几百斤肉。
李明方拉了楚云飞一把:“别看了,东家还有事,咱们转完了你就回染厂。”
楚云飞虽然还有些恋恋不舍,可一想到秦川中午和人有约定,不敢再停留,只得艰难地收回目光,跟着两人继续逛街。
一路上,什么十八街麻花、杨村糕干,玉米面摊成的锅巴,还有在特制卤汁里煮过的大福来锅巴,还有什么罗汉肚、糊皮正香崩豆、果仁张铺子里的琥玻花生、奶香瓜子、五香松仁,以及武清豆腐丝、蓟县糖炒栗子、驴打滚、大鼻子烧鸡、至美斋烧饼夹酱牛肉、什锦果脯等等二十多种名特小吃。有了狗不理包子的事,秦川就多了个心思,差不多每样都买了一些,反正也不用他们提着回去。
秦川唯一没有让李明方买的,则是油炸蚂蚱。
油炸蚂蚱,就是把蚂蚱去翅和腿,放进滚油中烹炸,直到色泽金黄捞出放到一个放好酱油、醋,还有姜丝、葱丝和香菜末的瓦盆里拌好。
这个油炸蚂蚱的小店生意火爆,以至于门外街上都放着几张桌子,十几个食客就当街围桌而坐咯吱咯吱地大吃大嚼。秦川可真没想到,天津卫这个开北方“洋气”之先的前卫地方,这里的人们竟然愿意吃蝗虫?
这让秦川看了不免有些反胃,看看楚云飞也有同感,秦川这一次主动拉着李明方赶紧过去。
李明方知道许多外地人不敢吃这油炸蚂蚱,只是笑了笑没作声,走了不远,李明方拉着秦川来到一家铺面不大,就当街就窗开着铺面的一家小店前。
李明方知道秦川今天高兴,而且自己这个能干的东家,怎么说也毕竟只是一个大孩子,在染厂没日没夜憋了这么久,他也愿意让秦川心情畅快畅快,一回到染厂,又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呢。
“东家,你看,这就是天津卫有名的耳朵眼炸糕。”
秦川看时,那所谓耳朵眼炸糕,其实并不小,个头足有小孩子拳头大小,不知怎么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柜台后面的伙计也赔笑介绍:“客官,我们这耳朵眼炸糕,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陷芯香甜不腻,口感非常好,不信你买些回去尝尝,保管你下次还来光顾我们这小店。”
没等秦川问这看似卖相就很好的炸糕,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和这炸糕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身后的楚云飞“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舅舅,就这么大个的炸糕还叫耳朵眼炸糕?人耳朵眼哪有这么大的,我看这炸糕,应该叫驴耳朵眼炸糕。”
楚云飞一句话,不仅把秦川和李明方逗的哈哈大笑了起来,柜台后面年轻伙计也忍不住捂着肚子笑个不停。
李明方强忍住笑,挥手打了楚云飞一巴掌。
“你个混小子,说话讲些口德。我告诉你,叫耳朵眼炸糕,倒不是因为它的个头,那是因为这炸糕铺刘掌柜最初开这炸糕铺,是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口,被大家伙戏称耳朵眼炸糕,时间一长,大家就叫顺口了。”
笑归笑,这耳朵眼炸糕还是要买,李明方又掏钱付账,还是晚上送到染厂。
眼看走到街口,一阵“呜、呜”的声音引起了楚云飞的注意,呜呜声一停,人群那面又传来阵阵叫好声。。。。。。
;
第二十二章 泥人张()
眼看走到街口,一阵“呜、呜”的声音引起了楚云飞的注意,呜呜声一停,人群那面又传来阵阵叫好声。
越过人头可以看到,声音是从一根长杆挑着两块带红穗的菱形木板组成的幌子下的席棚里传来的。
秦川示意楚云飞过去,自己也跟着挤进人群。
挤过去才看清,这是一座当街搭起的芦席棚子,里面放着十来张小桌,已经坐满了客人,席棚外一个铁制冒着明亮炭火的火炉上,座着一个大大的龙嘴紫铜大茶壶,重量足足有四五十斤,壶把就是龙身,制作的极为精美,整条龙龙须、龙鳞、龙爪清晰可辩。铜壶壶身上下两道铜饰花纹更是古色古香。“呜呜”的声音是从壶盖旁的一个小气笛中发出来的。此刻那小气笛随着白色的水汽快速冲出,那小笛还在不住地响个不停。
此刻,不仅是席棚里的茶客,席棚外的路人也围观了不少人,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在给棚里的茶客冲茶汤。
所谓茶汤,秦川看了一眼就清楚了,就是碗里盛好的应该是高粱米面、糜子面用油炒过的,里面还有红糖、白糖、青红丝、芝麻、核桃仁、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等调料。
这么大一个铜壶,算上壶把差不多有半人来高,要提着壶把把壶拎起来,首先身体高度就不够,如果一手提着壶把,一手托着壶底倒是没什么问题。可现在不要说这铜壶这么烧着,里面的水汽几乎就和一个小锅炉差不多,那里面的蒸汽可不会仅仅是一百度多些,这里面的蒸汽肯定也是过热蒸汽,秦川根据那炉子里炭火的颜色可以大致估计出,壶里的蒸汽温度要在一百五十度到二百度之间,这么高的温度,人怎么上的去手?他又如何倒水冲这茶汤?
就在秦川疑惑着的时候,只见那卖茶汤的汉子一手端着茶碗,另一只手握住壶把一用力,铜壶顿时倾斜,龙头饰成的壶嘴上,龙嘴边两根细细的龙须前端还插着的两个红绒球,随着壶身倾斜,那两个红绒球顿时颤动起来,煞是好看。
随着那铜壶壶身倾斜,一股滚烫的热水直冲碗内,刹那间水满茶汤熟。显然,这汉子不仅臂力甚强,冲这茶汤也是有十年以上经验,否则绝不可能如此纯熟。这滚烫的热水稍有不慎洒到手上,那可不是烫出几个泡那样简单,恐怕顿时就会皮开肉绽。
那中年汉子的表演,顿时搏来阵阵叫好声。秦川看了这汉子的娴熟技艺也大感振奋,还想多看一会,可忽然发现刚才还在身边的楚云飞不见了踪影,急忙拉了李明方挤出人群四下寻找。
刚一挤出人群,李明方就用手指着十几米外的一个围着许多人的铺面。
“东家,不用急,那混小子在那呢。”
围在这个铺面前面的,多是孩子和年轻妇女,楚云飞在这些人中,虽然还略微弯着腰在检看什么,可他还是比那些孩子和妇女高出很多。秦川再向铺子里的架子上看,只见架子上摆满了一尺半高造型各异的彩色泥人,秦川能认得的,有诸葛亮、张飞、关云长,其他的男男女女因为离得远看不清楚。
秦川再抬头看铺子正中的牌匾,只见上面黑漆金字写着,“泥人张”三个楷书大字。
泥人张,这个名字秦川前世可是听说,甚至他还看过泥人张的电视剧,对于剧中泥人张不管何人、相貌又是如何否复杂多变,只要他坐于对面,就可一蹴而就,将以你容貌捏制的泥人捏的惟妙惟肖。现在能看到真人,秦川如何不想见一见,看看这个开创了泥塑艺术先河的泥人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秦川凑过去,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坐在案后,案上铺着纸笔,此刻正在手握一大块胶泥,一会看看坐在他对面案前的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一会低头摆弄着他手中的那块胶泥,在他一双灵巧修长的十指飞快地啮合按压下,那个男孩的容貌在那大块胶泥上逐渐显露出来,只一会功夫,那男子就将手中的一大块胶泥化成那个男孩子的全身泥像,足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