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世明王-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热回A脊唇狩谗吧糯竺鳎潜愕髯较颍魈重A脊=萄狄幌仑A脊獾秘A脊膑谗耙煌隆!庇谑牵扉β示髯较颍魈钟膑谗肮唇岬呢A脊谇讯哟τ胴A脊哟笳剑扉η茁势锉迦胴A脊笥笃曝A脊樱A脊督担扉Φ檬せ钩
永乐二十年八月,郑和率船队六次出使西洋归来,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也随着宝船队而来。此时的朱棣成功骏烈,他一步步将大明王朝推向鼎盛。此时的郑和并不知道这是他在永乐朝的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回航后的郑和还是盼望着再次航行在大海之上,可这一盼便是八年,在宣德五年之时,花甲之年的郑和还将第七次出使西洋,他到了竹布、幔八萨等国,当他再次到达古里的时候,郑和走过了他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
向北逃窜的阿鲁台并没有安分守己,到了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侵犯大同、开平。朱棣听闻此事,同年八月第四次御驾亲征。大明将士依旧斗志昂扬,阿鲁台得知朱棣又亲自来征讨他,又吓得跑到了大漠深处。朱棣下令暂时安营歇息。
夜里,朱棣毫无睡意,他躺在营帐当中回想着自己的这一生,他的挚爱之人,生母碽妃、奶娘冯月珍、皇后令仪、贤妃梦初、贵妃玉竹相继离他而去,心中甚为伤怀。他又想起了年幼时碽妃为拼得他的前程而泰然赴死,他为了自己的母妃与自己的前程忍辱负重,苦读诗书、苦练骑射,为的便是讨得太祖皇帝的欢心,可太祖皇帝还是将储君之位传与了允炆,后来他起兵靖难,多少次命悬一线,几乎用性命拼来了这皇位。登基之后,他开创内阁、亲征漠北、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命郑和下西洋可谓建立了不世之功,亲手打造了永乐盛世。正如当年的燕王在太祖陵前所说:“总有一天老四要让父皇看到,若无皇四子燕王棣便无大明海清河晏之盛景,若无碽妃便无大明太平盛世之基业。”朱棣如今已是六十三岁高龄,还在为了大明北疆的稳定亲自率军亲征。朱棣想着想着,又想起了允炆,当年他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下了江山,可允炆现在何处?他已寻找了允炆二十一年了。朱棣这位花甲老人实现了此生缔造永乐盛世的梦想,可此时还有一件心事,就是知道允炆的下落。他只想知道允炆是否还活着,允炆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朱棣想着想着,便睡着了。
深夜,突然马煜急匆匆闯入朱棣的帐中,朱棣惊问:“什么事情如此慌张?”马煜慌忙答道:“陛下,胡濙帐外求见。”朱棣听闻胡濙前来,惊坐而起,“快请。”
胡濙来到朱棣帐中,只见朱棣披衣而坐,胡濙赶忙跪倒在地,“陛下,听闻陛下龙体欠安,臣惶恐万分。”朱棣起身扶起胡濙,“快请起。”胡濙起身看着朱棣,“陛下,臣知道建文的下落了。”朱棣大喜,将胡濙拉倒卧榻前,二人便坐到卧榻之上长谈。朱棣问道:“允炆还活着?”胡濙点点头,“活着。”朱棣继续问道:“二十年一了,允炆还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二十年一来,虽无锦衣玉食,可日日诵经礼佛,却也逍遥自在。”朱棣有些不解,“诵经礼佛?”“当年陛下攻破南京,建文妆成僧人,与妙锦姑娘便在南京皇宫的涵洞逃出宫去,于秦淮河泛舟而去。马氏对建文一往情深,为了掩护建文出逃,马氏亡于奉天殿大火。建文出逃后,便做了真正的僧人,法号应文。那妙锦姑娘抚养建文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长大成人,待到文奎、文圭娶妻生子后,妙锦姑娘便病逝了。”朱棣赶忙问道:“允炆这些年都在哪里?”“滇粤巴蜀处处皆有应文足迹,这二十一年来,应文云游四方,几乎遍访中华名山大川,亲至大明东西南北。”朱棣叹了口气,“允炆定是恨透了朕。”“应文说当年出逃之后确是恨透了陛下,他自小宫中锦衣玉食,却要苦于生计奔波不说,还要日夜担心自己的性命。可是在这民间的二十一年的云游中,他才知道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并且在这二十一年当中,应文亲眼见到陛下将这大明江山治理得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应文说左都督徐增寿说得对,‘燕王定是治国之君。’应文让臣转告陛下,二十一年过去了,请陛下安心做一个好皇帝。”“应文真的不恨朕了?”胡濙说道:“正续寺有一副对联,乃是应文所题。‘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黄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朱棣沉默了许久,终于说道:“让他安心修行,也不要难为他的孩子。”胡濙站起身来,“陛下圣明。陛下静心修养,臣告退。”
胡濙离开了营帐,朱棣独自坐在卧榻之上,若有所思。二十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叔侄夺位虽然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可奉天殿的那场大火,却给朱棣留下了二十一年的恐惧与不安。他寻找了朱允炆二十一年了,这二十一年,他无数次设想允炆的境况,最开始他希望允炆已然死去,如此,他便可以安心当他的皇帝。可后来,他希望允炆活着,他知道,允炆虽不适合做皇帝,但允炆如自己的长兄一样仁厚宽和,如今得知允炆真的还活着,二十一年的恐惧与疑虑,不安与等待,在这一夜都化为青烟随风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缕欣慰与安心、一份欣喜与释然。朱棣闭上双目,一丝微笑绽放在朱棣的面庞,“二十一年了!二十一年了!允炆,好好活着,皇四叔希望你好好活着。”
虽然知道了允炆的下落,可是仍旧不知阿鲁台现在何处,这让朱棣心急如焚。正在朱棣耻于此次出师无功之时,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与他的一股蒙古军队前来归附朱棣。原来这也先土干王子与阿鲁台心生嫌隙多时,又多年听闻永乐皇帝的威名,早便有归附之心。如今听闻朱棣御驾亲征,也先土干便带着妻儿部属前来投奔。朱棣见到也先土干王子前来投奔,喜出望外,在营帐中设宴款待,赐冠带织金袭衣,还为也先土干取了汉人的名字叫“金忠”,并封其为“忠勇王”。
随后,朱棣带着也忠勇王金忠班师回朝。待大军行至居庸关的时候,官民百姓夹道欢迎英武盖世的永乐皇帝。骑在战马上的金忠,只见旌旗漫天挥舞,“万岁”的呼声响彻寰宇,绵延万里而不绝,金忠见此情景,对朱棣钦佩不已。而对于朱棣而言,这一刻正是他戎马一生最光辉的写照。
九十四、永乐帝驾崩榆木川 杨勉仁秘奔报国丧()
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再犯大同,朱棣立刻调集大军。准备亲征。可朱棣龙体欠安,大臣们一再劝慰:“陛下龙体欠安,还是不要亲征了。”可朱棣却说:“朕知道身体已大不如前,可朕定要亲征,为高炽扫除后患,留下个太平盛世与他。待边境无患,兵甲不用,朕便放心了。”于是朱棣仍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杨士奇留京辅佐太子。杨荣、金幼孜、张辅、马煜等随军北征。因朱棣龙体欠安,遂此次特命赵王妃柳如愿随行照料。四月,朱棣便开始了第五次亲征。阿鲁台听闻朱棣再次亲征,吓得再次率军而逃。朱棣病重几危,此刻的他已经不能骑马了,于是便坐在龙辇当中率军寻找着阿鲁台,柳如愿在龙辇中侍奉着。
茫茫大漠当中,找不到阿鲁台的踪迹。这日夜里,朱棣在营帐中歇息,突然张辅来报:“陛下,臣等已到答兰纳木儿河,放眼望去只见荒尘野草,车辙马迹也多漫灭,看来,阿鲁台早便逃了。”朱棣点了点头,“知道了,退下吧。”
疲倦的朱棣很快睡去了,梦中的朱棣迷迷糊糊看见了遍地的尸骸,朱棣突然从梦中惊醒。坐在一边守夜的如愿赶忙走上前来,“父皇,你怎么了?”“朕刚才梦见遍地的尸骸,无数明军的英魂留在了这里。朕几次出征,众多将士都丧了命,他们会不会怨恨朕?上天会不会怪罪朕?”如愿赶忙劝道:“父皇别这么想,父皇出征乃是为了大明安定,为了保护大明万千子民的性命。不过,父皇可知道,夏尚书他们劝阻父皇北征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的。这些年来,咱们修通运河、迁都北京,几次北征,赋税沉重,徭役不息。加之天灾连连,山东等地已然贫困,所以山东蒲台县才有唐赛儿之流以‘佛母’自居,对抗朝廷啊。”朱棣咳了几声,脸上现出一丝不安,“难道父皇错了?”如愿赶忙拍着朱棣的背,“父皇当然没错,修通运河、迁都北京,亲征朔漠,编修大典,哪一样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父皇心系百姓,要实现斯民小康的永乐盛世,是千古难得的好君王。如今这些功在万世的大事父皇都做了,就让百姓休养生息,父皇享安和之福,岂不更好?”朱棣脸上露出了一丝哀伤,“享安和之福,朕听见这句话,总会想起贤妃。朕一直让他等着这一天,如今这一天终于到了,可她已走了十四年了。对,享安和之福,朕这一生该做的都做了,对于做皇帝来讲,朕已没有遗憾了,可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朕有太多的遗憾。如愿啊,父皇好乏累,传令下去,明日,咱们便班师回朝。”如愿一边应着一边扶朱棣躺下,将裘被盖在朱棣的身上,看着已然睡去的朱棣,如愿心中骤然升起一丝怜惜,不由得自语道:“父皇这一生当真不易,父皇在位二十二年了,励精图治,勤政为民,这二十二年熬坏了龙体,熬白了头发。”
圣躬欠安的朱棣下令班师回朝,便命大军白日里行军,夜里驻军休息。朱棣此时已六十四岁高龄,且病情一天天加重,龙辇当中,朱棣不停地问如愿:“怎么还没到北京?咱们何时才能到北京?朕还能不能坚持到北京?”如愿安慰着朱棣:“父皇,大军极速行进,八月中旬便能到北京了。”朱棣自知快要撑不住了,便说道:“今日夜里,让杨荣、金幼孜、张辅都到朕的营帐中来。”说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