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大伦的演艺生涯-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切。这个圈子本来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你要是不是京城人,要是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反而让人讨厌,装什么大尾巴鹰呀,演员嘛,说好普通话就完了。
而且这姑娘也没啥架子,挺会做人的,来剧组没几天的功夫,上上下下就已经很熟悉了。
开始没有她的戏份,张远安排她半天去女子监狱体验生活,半天留在片场感受氛围,她都老老实实照吩咐做了,平时还主动穿上警服,说是这样更能寻找感觉。这点让张远格外满意,他就喜欢那种既有天分又刻苦的演员。尽管现在李兵兵只展示了她刻苦的一面。
李娟的戏全部杀青了,她被刘玲一棍子敲死,然后又在医院装了半天的死人,随着戏中人物的死亡,她的戏就此终结。
跟其他客串玩票性质的节目主持人不同,李娟她很喜欢表演,而且的的确确是用心在演戏。张远很欣赏她,特地在她临行前摆了一桌为她践行。
席间,王大伦看着坐在对面正在低声交头接耳的李娟和李兵兵,他心里很纳闷,论长相李娟肯定要比李兵兵漂亮;论演技,即便他还没见识过李兵兵的表演,但李娟对表演的灵性是有目共睹的。但为什么他上辈子连听都听说过李娟这名字,更谈不上红了。
可能是很早就回归家庭了吧,又也许没有机遇,没碰到贵人提携,一直就默默无闻……
正当他在胡思乱想,坐在旁边的刘玲在底下踢了踢他的脚,凑过来小声道:“你该不会真的舍不得人家吧?”
王大伦白了她一眼,都懒得理会她。上次她跟丫头告状,诽谤自己的事都还没找她算账呢,今天居然又来撩拨自己。
他确实挺欣赏李娟的,欣赏她的漂亮,欣赏她的灵气,但仅仅是欣赏而已,如同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
刘玲见王大伦不理自己,轻轻哼了一声,转过头去。但没过一会儿,又转过来,轻轻踢了踢他。
“又怎么了?姐姐。”王大伦不耐烦道。
这次刘玲倒是语气很正常道:“跟你说正事呢!你帮我分析分析,你说陶兰从监狱出来,跟着管教回家需要一种什么情绪?”
王大伦回过头来奇怪地看看她,道:“我说姐姐,这明天就要拍了,你现在跟我说该用什么情绪,你该不是没看剧本吧?”
“废话!”刘玲推了他一把,接着又郁闷道:“剧本我都能背了,导演也跟我分析过。犯人对管教首先应该是害怕,慢慢的变成了条件反射。我在里面大部分的台词就是‘是,队长!’但我就是不知道该用啥情绪?”
“那你不会问老张啊,他是导演,他心里肯定有数。”
“你不是副导演嘛,我就问你了。”刘玲拉住他的手,蛮横道。
王大伦知道她不好意思去问张远,不过仔细想想刘玲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道理,一个在监狱关了十七年的人,一出监狱大门什么都是陌生的,害怕是肯定的;再者监狱放她是让她回家过年,但家在哪儿?家人会怎样对待她?她彷徨、害怕、忧伤、迷茫。在这种背景下,身边的管教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因为在监狱里她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要听从管教的指挥,习惯成自然。
第一百十三章 过年回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过《过年回家》的剧本,不难发现剧本所讲述的故事和张远本人的经历及其在现实中的处境有着惊人的相似。
女子监狱是对于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的一种绝妙隐喻,它通过强制性的权力禁锢那些对主流话语构成威胁或颠覆的势力,以维持某种得到官方认可和支持的范本。
如果说地下被禁电影就是一种触犯了禁忌的文本,那么它的必然结局便是在高墙铁窗的圈囿中封禁,而解禁的条件不是禁条的改变或赦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和归降官方********。这样,陶兰的归家之旅便在一个更深的角度成了张远本身的归家之旅。
同样陶兰十七年的刑期跟张远被禁导八年相对应,一加七可不是就是八。
但剧本之所以能通过审查,讨巧就讨巧在安排了一个热心的监狱队长的角色。监狱是制度、陶兰是张远,队长其实就是有关部门。
陶兰在剧本中不断地对队长说:“是,队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张远在向有关部门表忠心。
当然张远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表忠心这么简单,或者说他现在更加聪明了,他首先表明了立场,狠狠地拍了有关部门的马屁。然后在这个背景下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
剧本里陶兰本人对于“归家”这一机会的心态是矛盾的,她一方面渴望重回家园,渴望得到父亲的接纳;一方面又因为曾经对于父亲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伤害而恐惧,宁愿“回监狱去”。
很显然,张远对于“地下”和“秩序”的抉择也必然怀有同样的心情。于是在这里,狱警队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实际上成为了推动,甚至是完成向家庭回归的重要力量。她劝说陶兰千万不要倔强,应该为父母和朋友考虑。
在陶兰依旧坚持的情况下,她又以“国家”为措辞对陶兰施压,“你忘了这么多年我们是怎么教育你的了”“这是国家给你的权力,你想辜负它吗”。于是,陶兰的归家之旅始终在队长的陪同和引导下进行。
那句“是,队长”的条件反射式的话语。恰恰又反映了张远内心的无奈,跟主流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对抗的疲惫,这也是张远最终向主流靠拢的原因。
剧本里有一段极富象征意味的场景描写:陶兰在穿越车流穿梭的拥挤马路时,表现出孩童般的惊慌、犹疑和躲避,茫茫然地处在一个无处可遁的境地。
这时,早已快速通过的队长又重新折回牵引陶兰通过了马路。就像她之前说的那样,现在的世界拆了又起,没有我你可能家都找不着。原来的“家”也在经历着拆迁和搬迁,在一个主流文化都在发生变革的时刻,一个从地下走出的导演是否真的能够适应那么多的流派、思潮和团体呢?
其实就是张远想告诉大家,他并不属于“地下”,只是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中失去了方向。
显然刘玲由于缺乏对张远的了解,还领会不到剧本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她只想着如何演好陶兰这个角色,但又缺乏这方面的经历,无法把握角色的心路历程。
而王大伦同样单单就角色跟刘玲分析,同样不能令她满意。开玩笑,这些不过都是电影学院表演课上的一些基本理论的展开,王大伦不过就是个大专生,而人家刘玲可是堂堂正正本科毕业的好伐。
“甭废话,你就跟我说说明天的戏,陶兰到了家门口不敢进屋,甚至要逃跑,要跟着队长走,该用什么情绪?”陶兰很不耐烦的打断了王大伦口中巴拉巴拉很浅显的人物,直截了当道。
“敢情我说了这么多,你一句都没听进去呀?”王大伦不满道。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可我就是演不出来,我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你懂不懂?”刘玲郁闷道。
“没有生活经历,那你不会挑一种情绪放大,替代呀!”
“那你跟我说说什么情绪?”
得,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王大伦挠挠头,看看她,沉吟道:“比方说你那个老男友不要你了,把你抛弃了……喂,你别瞪我,我就是打个比方,不听就算了。”
他刚说话,就看到刘玲冲他瞪眼。
“行行行,你说,我听着呢。”
“比方说那个老男友抛弃你了,把你赶出来了。你想当初你爸妈都反对你跟他在一起,但你就是不听,现在后悔了,想回家肯定没脸。你想象一下,到了这个时候,你站在家门口,是一种什么情绪,我想陶兰就该是这种情绪。”
虽然刘玲对王大伦打的这个比方很恼火,但结合剧情仔细一想,还确实挺有道理的,这种情绪她具体说不上来,就是感特挠心挠肺,个中的痛苦、无奈、迷茫交织在了一起。
只是她没有注意到身边的王大伦看着她的眼神很怜悯,她更加不知道王大伦此时心里正在想,提前让她感受一下这种痛苦,或许将来事情真的发生了,她还能减少点痛苦。
……
这里是省监狱管理局的一个新建小区,这年头住房很紧张,小区仅仅把房子建好,外面的道路、绿化、围墙都还没修好,但还是已经有不少住户搬了进去。
这部同样反映监狱警察关爱犯人,不惜放弃自己回家过年,陪犯人回家的正能量电影,得到了当地监狱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剧组不但能进女子监狱实地拍摄,还专门帮着协调了一套当地监狱干警的房子用于剧组的拍摄。
整部电影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就是十七年陶兰的家庭,她和晓琴之间的冲突,被诬陷偷了五块钱而失手杀死晓琴的由来经过;第二部分是队长带着她回家,在大街上游荡,不断的打听,不断的走,寻找已经拆迁搬离的那个家;最后一个部分是找到了家,陶兰不敢面对,不敢进门,又是队长帮着做了很多工作,最终家人接纳了她。
电影是按照情节一步步展开的,但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只能根据现实的条件来拍摄。就象现在这样,由于陶兰父母的戏集中在剧情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以第一部分拍完就直接跳到了第三部分的拍摄。
其实不论是王大伦还是张远对这种跳来跳去的拍摄方式都很无奈,当初为什么《东宫西宫》拍的十分顺利?就是因为张远拍摄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剧情一步一步展开的,让王大伦和斯汉两个菜鸟在情绪的把控上有连续性。
但之所以在拍摄时能够按照剧情一步一步展开,那是因为《东宫西宫》的主要人物就两个——小史和阿兰。然而现在的《过年回家》就不同了,总不能让扮演陶兰父母的演员停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