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重征天下-第8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大典在皇帝面前表现一番,这次也真是卖力气。他亲自带队,弃轿步行,挨家挨户地收缴粮食,首先就从官员和胥吏家中收起。连他带那些衙役,工作方式都非常简单粗暴,只撂下一句话:叛军即将反攻,城中粮食紧缺,必须统一调配。完全平叛之前,洛阳百姓一日三餐由官府设粥厂解决。然后就直接收粮食,登记数量,送回粮库。全程都有官军监督,因此也无人敢耍滑作弊。
对洛阳的百姓来说,粮食被收缴当然不愿意,但他们更怕的是被朝廷治罪。而且官府许诺设粥厂供应一日三餐,保证每人都有饭吃,这对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穷苦百姓来说,还算是一件好事。
只有那些富豪大户损失惨重,他们家中的存粮一下子全没了,还得和过去连正眼都不看的穷汉们一起去粥厂挤着吃饭,颜面丢尽,无不满腹怨恨。但是现在洛阳全城戒严,朱大典翻脸不认人,言明谁敢不从立即收监,这些人一想还是保命要紧,也只得乖乖交粮。
仅用两天时间,全城百姓的粮食已经都收入粮库中,合计三十万石。洛阳城连百姓带卫所官军,人口不到八万,按平均每人每天一斤粮算,一石可吃四个月,只需十万石粮就可以坚持到夏收。剩下的二十万粮食,就可以支援其他更紧缺的地方了。
而且这还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在福王府内。福王府因为属于藩王财产,不归地方管,所以朱大典没有插手,朱由检委派李定国直接负责。
李定国首先对福王府的人员进行分类处理。第一类是朱常洵的没来得及逃跑的亲属,包括王妃、滕妾、子女等等一律拘押,待日后解往京师审理。朱常洵和朱由崧都废为庶人了,这些人的名待遇自然全部废除,福王这一系从此不复存在。
第二类是王府官员和太监。这些人有的直接参与了叛乱,有的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朝廷已经明诏废除宦官制度,这些人还以太监的身份在福王府中做事,甚至还有不少是“慕名”从外地赶来的,显然也违反了朝廷法度,所以也一律拘押。
第三类人数更多,主要是宫女和仆役。朱常洵就藩多年,穷奢极欲,伺候他的人竟多达两千多,严重超出了朝廷定制。按照过去“抄家灭门”的规矩,这些人也得跟着朱常洵掉脑袋。但是朱由检认为这些人都只是普通的下人,根本没资格参与叛乱,也无须治罪。所以吩咐李定国:凡是在洛阳有家的,一律遣散回家;家在外地或没有家的,暂时在府中留用,为官军服务。
处理完人,就该处理物了。朱常洵做为万历皇帝的爱子,就藩的时候赏赐就极为丰厚。朱由检查过内务府档案,记得万历单是为他修建福王府和筹办他的大婚之礼,就花了白银近百万两,还一次性赏赐庄田二万顷,盐引千引。
现在从对王府官员的审讯中得知,朱常洵可不光是吃老本,现在连“投献”带他真实兼并的土地,福王府名下的庄田竟达五万余顷,也就是五百多万亩!要知道洛阳全境面积也就二十多万顷,扣除山区后,几乎耕地都成了朱常洵的个人财产了。
至于现银,李定国单是从福王府中,就抄捡出白银三百多万两,黄金五万两。府中还有无数奇珍异宝,一时也难以统计价值。至于王府出资置办的店铺产业,以及外放的银两,有很多都在外地,更难查清。就这么说吧,朱常洵不愧是富可敌国。当然,现在这些资产全部充公,朱由检一口吃了个胖子,偷袭洛阳大获成功!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兵部奏折()
如果单是金银珠宝,还不值得朱由检特别高兴,毕竟金银不能果腹,而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可是从福王府中抄捡出来的粮食,就真的让朱由检喜出望外了。根据太监们的口供,官军从王府多个隐秘的地窖中发现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口袋,码放得整整齐齐,非常容易清点。这一点可不要紧,仅仅一个福王府,就储存了将近五十万石粮食!
五十万石是什么概念?福王府喘气的活物有一个算一个,最多也就是五千。每人就算一天吃两斤粮食,一石就可以吃两个月。那么这五十万石粮食,足够福王府吃十六七年的!而粮食不可能存放这么长时间,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常洵囤粮居奇,待粮价上涨的时候就可以牟取暴利。
而根据管事太监的交代,福王的存粮地点可不止王府这一处,在遍及河南全省的庄田中,也都储存了一些,合计至少在一百五十万石以上。可以说,朱常洵不但是藩王,而且是河南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商人,也是最大的剥削者。
很多战士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再联想到一路南下所见百姓的悲惨境遇,无不满腔愤怒,破口大骂朱常洵不是东西。尤其是眼睁睁看着朱常洵仓惶逃走的那些战士,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有些埋怨皇帝不该念及亲情,放走这个鱼肉百姓的祸根。
此时京师的奏章也从御营转到了洛阳。朱由检一一翻阅,原来京师也已得到了收复洛阳的消息,朝野上下群情振奋,尤其是东林党人,更是一反常态地对朱由检御驾亲征、马到成功大加赞颂。朱由检想了想就明白了,因为当年“争国本”、“三大案”时,东林党可都是太子朱常洛、反对朱常洵登基的,一旦朱常洵的叛军获胜,东林党岂能有好果子吃。
除了“颂圣”以外,也有一些谈及实务的奏章。其中户部和兵部的奏章朱由检看得最仔细,户部奏章主要言及朝廷粮饷的困难,说虽然按照旨意在京师实行了种种措施,全力筹措粮饷,但由于南北粮道断绝,京畿附近又刚被建虏蹂躏过,不但筹不到一粒粮,反而还要消耗粮食,所以最多还能给御营发十万石粮食,多了打死也拿不出来了。
朱由检看罢出了一身冷汗,也暗自庆幸幸亏采纳了李定国的计策,偷袭洛阳成功,否则还真要被洪承畴耗死在中原地区了。他想了想,用朱笔在奏折上批道:“京师粮食困难,朕已知之。筹粮一刻不可放松,但运粮可暂缓进行,待万不得已之时,朕再催你们要。其他军需,如武器弹药饷银等,则绝不可拖延。钦此!”
兵部的奏折则让他喜忧参半。辽东方面,建虏自从退出关外后,因为严冬提前到来,大雪封路,八旗军果然分散屯驻于辽东各地,未有大的行动。唯一的大事就是阿敏全军覆没,仅率数十骑败回广宁之后,与皇太极当庭发生争吵,认为皇太极不该撇下他镶白旗先行撤退。
过去阿敏是四大贝勒之一,年龄又比皇太极大,皇太极虽然登上汗位,对他表面上还算恭敬。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是皇太极已经称帝,二是凭借囚禁莽古尔泰,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三是阿敏刚刚全军覆没,和皇太极叫板的资本已经没有了。而他盛怒之下,还和皇太极当众顶撞,那皇太极如何能容他。
结果皇太极当即“龙颜大怒”侍卫把阿敏拿下,又召开王大臣会议,给阿敏定罪。阿敏过去骄横跋扈,本来在宗室中就没什么人缘,连他亲弟弟济尔哈朗都和他貌合神离,现在他失了势,那还不墙倒众人推?
会议的结果,给阿敏议了十六条大罪,主要包括:心怀异志,不服从皇太极令;作战不力,丢失关内三城,导致镶白旗全军覆没;征朝鲜时违背太祖努尔哈赤命令,意欲自立为王;依仗着自己身份尊贵,欺凌其他七旗,抢夺战利品等等。最后拟了死罪,奏请皇太极“圣裁”。
皇太极显示自己的“仁慈”,还假惺惺地把死罪改成幽禁,与早前被关押的莽古尔泰做伴,但是阿敏的政治生命算是彻底完了。
皇太极又“下诏”重建镶白旗,因为镶白旗的军队虽然完蛋了,但是家眷、财产还在,各旗旗主无不想从这块肥肉上咬两口。而皇太极不愿意人坐大,所以重建镶白旗,任命杜度为镶白旗的新任旗主。杜度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长子,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以后,杜度的日子自然很不好过。现在皇太极重新扶他上位,褚英一系宗室自然对皇太极感恩戴德,对野心勃勃的多尔衮三兄弟也能起到制衡作用。
而在蒙古方面,被满清八旗大败的察哈尔部林丹汗,现在占据了曾经是鄂尔多斯部领地的河套地区。本来察哈尔部在蒙古各部中实力最强,喀尔喀、扎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五部归林丹汗直接控制,其他各部畏惧他的实力,尊他为蒙古大汗。那时的林丹汗也相当嚣张,他对大明和汉人非常厌恶,还曾多次犯边。
可是现在的林丹汗成了落难的凤凰,蒙古各部也纷纷背弃,对他的残部虎视眈眈。林丹汗又气又悔,身患重病,眼看就要不行的时候,不知道是谁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不如联合明朝对抗满清。林丹汗走投无路之下,只好采纳此计,命人到京师上表。
但是林丹汗的口气还是很大的,他希望明朝承认他蒙古大汗的地位,并按照当年对俺答的待遇,封他为顺义王俺答汗俺答蒙语意为结拜兄弟。并且要给他和俺答完全一样的好处,最的是互市,以及将一位明朝公主嫁给他。做为交换,他将遣长子额哲入朝为质,并且将自己的女儿珠兰其其格嫁给明朝皇帝。
朱由检看到这里,突然心中刺痛,当年大玉儿与自己诀别的场面瞬间浮现在脑海之中…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批阅奏章()
林丹汗的信函之后,还附有京师诸臣对此事的议论。︽頂點小說,其中大多数东林系官员认为蒙古与大明是敌对关系,林丹汗过去还数次犯边,现在只是因为势穷力蹙才向朝廷示好,而且语气还颇不恭敬。一旦恢复元气,则会翻脸不认人。因此不应理会,而应任其自生自灭。
也有一小部分官员认为应该联合林丹汗共同对付建虏,为此可以答应林丹汗的请求,封他为顺义俺答,反正朝廷也没什么损失,只是给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