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身带着一个世界-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城内没有了那些只消耗粮食而没有多少战斗力的百姓,他们的粮草反而可以支撑更长的时间。
想用招工的方式削弱城里的中坚力量,还要看当阳城的守将们答不答应。
只要他们紧闭城门不放人出来,你们的打算就会落空。
想不费一兵一卒打下一座坚城,怕是有些想当然了吧。
徐晃没有接话,李严却说话了。
“主公,如此的话可能会耽搁太多的时间,不如我去把他们的粮草和辎重仓库给烧了。
没有了粮草和辎重,当阳必然不攻自破。”
魏民生说:“可是城里的房屋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木质结构的房屋在这干燥的时节里,很可能烧成一片。
我担心祸及无辜啊。”
李严说:“我可以控制一下放火的节奏和范围,只需要把粮草和辎重仓库的外围和门窗处引燃,他们就没有办法抢救那些物资了。
等我把火放完之后,我再从护城河里弄些水,如果发现大火有蔓延的趋势,我就在天上放水阻止。
有汽油的地方用水灭不了,但这些木头产生的火焰灭起来应该不费事吧?”
魏民生点了点头,说:“如果不想耽搁时间,也许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了。
只是水火不容情,仓库周围的住户们可能要遭受无妄之灾了。”
“毕竟天上有风和空气的影响,我也只能尽力避免误差,而不敢保证不误伤到无关之人。”
魏民生和李严就像平时的聊天一样,聊着如何如何烧掉这座城池里的物资,语气就像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可他们聊的却让徐晃如坐针毡,原来,自己这些在普通百姓面前高高在上的所谓国之柱石、沙场良将,在他们华夏国人的眼里,也不过只是一只蝼蚁。
本以为他们扣下自己的一万多士卒,是攻打当阳城。
搞了半天人家根本就没有把这些士卒和当阳城内的守军放在眼里,随意的言谈之中就决定着这些人的生死。
唯一让徐晃欣慰的是,这华夏国还没有准备大开杀戒。
当阳城的守军不抵抗则罢,一旦他们的抵抗触碰到了那华夏国总统的底线,会落得个什么结局就不可预料了。
可是,从刚才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那华夏国的总统完全是言出法随,决定都在他一念之间。
这样的人物,根本无法用常理来猜测他的底线。
而且,从那李严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们明显还有比先前那种五、六百步之外取人性命的东西还要厉害得多的手段。
魏民生笑着对徐晃说:“徐将军,你看我们的手段的确都有些粗暴,无法做到完全不伤及无辜。
水火不容情啊!
避免无辜百姓的伤亡,也给那些守军一条生路,不如你去跟他们谈谈。
我只要当阳城,他们的将士想走的我不留,但是想留下来的他们不得干预。
城内属于他们的粮草、辎重和武器,愿意带走的就带走,嫌麻烦不想带走的,折价卖给我们华夏国也成。”
徐晃内心挣扎了半天,不断地权衡利弊之后,还是觉得只有按照魏民生说的去做,才能让当阳城免去一场兵祸之灾。
这是一场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保卫战,完全就是螳臂当车,还不如给魏王保留一点实力。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这华夏国竟然已经在无声无息之中全面接管了江陵城,而吴国却没有抵抗,说明吴国都已经认清了形势。
有华夏国驻扎在江陵城,魏国在这当阳城的方向也就失去了驻军的意义。
因为吴国的军队过不来,不需要再防备。
而华夏国要接管魏国城池的话,也没有必要防备,因为挡不住。
第349章 当阳易主()
看了魏民生和李严随意施展的各种“神技”,徐晃已经算是想明白了,华夏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魏、蜀、吴三国多年的对峙,在华夏国横空出世的那一刻起,局势就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
听吴质说过,当时蜀国的使者参加华夏国开国大典的时候,竟然只带了贴身护卫,连马匹都没有带。
当时自己听说这事,还搞不清楚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觉得他们有点托大了。
现在想来,那蜀国的使者并不是托大,而是肯定知道了一些华夏国的底细,相信在华夏国的地盘上,华夏国有保障他们安全的能力。
如果连华夏国都保障不了他们的安全的话,带上几千精锐也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徒增伤亡而已。
可笑吴、魏两国,带着几千精锐就想在华夏国耀武扬威,结果却是碰得灰头土脸地离开。
那些突然暴毙的战马,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想来,可能就是先前他们用过的那样东西了。
只有这种远超武将警觉距离而又快如闪电的打击,才能够让那么多久经沙场的精锐士卒措不及防,甚至无法感知到攻击来自于什么方向,就像先前当阳城墙上那些巡逻的士卒一样。
徐晃清楚,如果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身处那城墙之上,表现绝对比那些士卒好不了多少。
华夏国在立国之时说的那个华夏无疆,原来并不是无的放矢。
在他们的心里,可能其他的国家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其他国家争得不可开交的地盘,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需不需要、用不用得着的问题。
如果有需要想要的话,直接去拿就行。
如果不是怕耽搁时间,就以先前那华夏国总统说的那种招工的方式,这个世界上的那些平民百姓,有几个人不愿意跟着他们混。
华夏国普通百姓的待遇比陛下亲兵的待遇还好,那些普通士卒还沉得住气吗?
如果不是成员需要考核的话,就凭饭管饱这一条,就可以让万民来投,成就万世基业。
其他的国家,没有了那些最下层的劳动百姓,田地荒掉是最直观的后果,可没有了税收来源才是动摇国之根本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那华夏国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把那些荒地据为己有,而其他国家的掌权者却对此毫无办法。
富贵之家找不到下人服侍的话还称得上富贵吗?
世家大族内部分支的裂痕,早就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而变得不可调和,如果不是乱世中需要一个强大的靠山,必须一致对外维护共同利益的话,这些世家、大族早就分崩离析了。
可是,在这看得见的利益和无可匹敌的力量面前,那唯一能够维系的纽带悄然的烟消云散了。
谁也不愿意生存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以前只有努力向上层爬这一条路,爬不上去就只有忍受。
而现在却多了一条路,那就是离开,投入华夏国的怀抱。
只要做事饭管饱的待遇,对这些随时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来说,那里就是天堂。
用利益搅动人心,分化对手的力量其自内部开始瓦解。
就是大家都清楚的明谋,大家也知道这样做会有那样的效果,但他们不是不愿去做,而是没有那个能力去做。
让天下人不挨饿,已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让天下人放开肚皮吃饱,这已经不是他们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够想象的了。
文治输得一踏糊涂,武功却输得更加彻底。
面对华夏国这样的对手,那些所谓的猛将,连拼命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挥挥手就可以把你灭了。
大势已去啊!
徐晃也知道,魏民生让他去劝降当阳守将,一方面固然是避免不必要的死伤,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在逼他表态。
不去的话,当阳城必有一劫,面对死伤的百姓,是为不义。
去的话,就意味着背叛魏王,是为不忠。
忠义不能两全,只能权衡利弊来作出选择。
华夏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吞掉三国只是时间先后上的问题。
这样的结果根本不用怀疑,因为就凭先前他们展示出来的一种神技,都是凡人不可抗拒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的“忠”能够改变魏国消亡的结局吗?
显然不能。
所以,自己忠不忠已经没有了意义,还不如选择义,至少,这样做的话可以挽救许多无辜百姓的性命,避免那些守城士卒无谓的伤亡。
给魏王保存一些实力,也算是另一种给魏王尽忠的方式吧。
打定了主意的徐晃,到当阳城去当魏民生的说客去了。
毫无疑问,有先前吊桥被莫名打坏的事实,再加上徐晃看到的和听到的那些事情,没有人能够生起半点抵抗之心。
一万多从洛阳过来的精锐之士,在城外都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对方在拥有飞天“”的情况下,再高大坚实的城墙也无法挡住华夏国前进的脚步。
那能够在五、六百步之外进行精准打击的武器,都已经不是他们能够对抗的了。
徐晃只是举了个例子,说如果那样的“”落在自己手上,想要攻打当阳城的话,一人足以。
徐晃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他们舍得花时间,一人下一城都不是什么难事。
只需要放出话来,城墙上的人格杀无论。
在死掉几个不信邪的人之后,绝对再也找不到愿意守城的人。
因为那不是守城,那是送命。
在这种随时都有可能突然死亡的环境下,要不了几天,守城将士们就会崩溃,城池也会不攻自破。”
魏民生给出的优厚条件李严没有说,只是告诉他们可以带着愿意离开的人马辎重自由离开,华夏国的人暂时不会干预。
但愿意留下来的却不能阻止,魏民生已经明确了下来的底线不能突破,这是和平解决此事的基础。
那些忠于魏王的将士,能走多少就走多少吧,自己也算尽力了。
而城内的百姓,就不要去折腾了,也许加入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