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玩淘宝-第5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主开口道,“方阿翁,这些银子是驸马孝敬父皇的银子,为什么不收?!去,将银子全收了,然后分发给宫里的锦衣卫,小太监们,将之前欠饷结清了。”
这话正说中了方正化的心思,这年头,银子最重要,穷要面子不要银子,世上没这个说法嘛!
但,崇祯没点头,方正化哪里敢擅自做主,求助似的望向周皇后。
周皇后也知若拒绝了驸马的这笔银子,太监们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搜刮皇宫的雕栏玉阁来换银子。
皇宫连基本的体面也没了,哪里还有面子?!
周皇后道,“陛下,我们不收,方原也会发了这笔银子来收买人心的,到时候传了出去,陛下不是更被动?不如暂时收了,以陛下的名义来发!”
崇祯颓然的坐回了龙椅,双手支头,默然不语,算是默认了周皇后的说法。
公主更是补充了一句,“方阿翁,你去告知那些锦衣卫、小太监。父皇和驸马是一家人,皇宫也是驸马的家。得了银子后,谁还胆敢再破坏皇宫的宫殿。驸马进了京畿全捉进诏狱去严审,连本带利的全吐出来!”
“是,是!”
方正化得了皇后、公主的旨令,又见崇祯没有开口反对,心中大喜,忙躬着身子前去办事了。
第667章 兵发山海关()
方原预计的战事是在明年夏秋之际,但多尔衮突如其来发动的这一战,确实稍稍出乎方原的预料。与此同时也给方原的后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仅粮食是临时凑集的,连银子也是暂时借支的。
送给京城的二十万两银子,是方原借债借来的。
临出征前,方原直接向大官商徐家借支了一百万两银子,用于这次北伐的军费。
方原没有大举在江南发行战争债券,一是时间仓促,来不及等着战争债券的回款,由徐家直接支付,非常便利;二则方原根本不愿闹得满城皆知他缺银子、缺粮食,令京城朝廷再生侥幸的心思。
方原就是要给京城朝廷一个错觉,江南政权、玄甲军是兵强马壮,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双方再对抗下去,京城朝廷也是全无获胜的希望,才能在气势上压制住朝廷,令京城里那些锦衣卫也好,高官也罢,不敢再有抵抗的心思,兵不血刃的进入北京城。
徐家愿意借支这么大笔银子,一是徐家与方原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方原认徐诚为义子,想提拔、磨练他当西南王,徐家当然要投桃报李。
二则也是陈圆圆在暗中一力促成。陈圆圆在王府的地位,甚至将来对她儿子方信的封赏,娘家的背景也是重要参考之一。徐家此时支持了方原的北伐,将来方原必然会投桃报李,还在她和儿子身上。
方原送银子进皇宫的目的,早告诉过坤兴公主,其实崇祯、周皇后只猜中了一半。收买锦衣卫、太监确实是真,但却不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觉的谋杀崇祯、周皇后,而是为将来进入京城时,拷掠银子方便。
按照史书记载,李自成攻陷京城后,刘宗敏在京城拷掠银子五千万两,其中占比大概是官员占两成,太监占三成,富商占三成,余下的占两成。
官员、太监那里拷掠出的银子占了五成,这拨人纵然交一半出来,都在一千万两以上,足以缓解方原眼下银子不足的局面。
锦衣卫,掌控着京城大部分官员的情报,还有案底。这些案底情报平日里虽然没用,也不会去抓人。但方原要拷掠银子的时候,这些案底情报就是重要的证据。换句话说,只要锦衣卫愿意协助拷掠银子,那是一抓一个准,事半功倍。
大太监,对大太监最了解的还是宫里的这群小太监。这些年来,宫里的大太监到底有哪些,隐瞒的土地、银子在哪儿,只要收买了宫里的小太监,由他们去互相揭发,就能顺藤摸瓜的找出来。
送出二十万两银子后,方原的八万大军已从河间府进入顺天府境内。从河间府进入顺天府,甚至要北上山海关,第一站就是天津卫。
而驻扎在天津卫里的郑森,也是方原北上山海关的威胁。若郑森突然率军从天津卫偷袭方原后方的运粮队,后果是不堪设想。
若换在平时,方原必然会先攻下战略要塞天津卫,再北上山海关,绝不可能留下这么个隐患。但郑森名义上是朝廷的左都督,水师提督,若冒然攻打天津卫,还怎么与朝廷忠诚合作,联兵击退满清?!
天津卫里,郑森与周全斌,刘国轩也一再商议,是否要趁机出兵偷袭方原的运粮队。
郑森也面临与方原同样的处境,左右为难。
若是偷袭方原吧!方原一旦失利,满清必然趁机入关,席卷京畿,郑森这一伙不就成了史书上口诛笔伐的民族罪人?
若不偷袭方原吧!方原击退了满清,接下来必然会轮到天津卫的郑森,双方早已是势同水火,哪里还有和谈的余地?以郑森的性子,是宁死也不会向方原低头。
进入顺天府后,方原想到的法子就是利用周奎总督勤王兵马,抗击满清入侵的权力,调防周鉴驻扎在河间府的四万戍卫军一同北上。
抵达天津卫后,周鉴的戍卫明军就驻扎在天津卫附近,名义上是协同方原北上山海关作战,其实是监控着天津卫内,郑森水师的动向。
本是蠢蠢欲动的郑森见京畿戍卫明军也与方原站在了同一战线,不去堤防方原的玄甲军,反而堤防天津卫的大明水师,猜也猜到了周奎与方原之间的猫腻。
京城朝廷是大势已去!无论方原能否击退入侵的满清鞑子,京城朝廷也彻底的没了。
方原胜,则方原一统天下;满清胜,则满清入主中原!
在这种局面下,郑森死守的天津卫其实早已成了一块死地,出不出击方原也于事无补,便放弃了偷袭方原运粮队的想法,开始暗中集结水师,兵马,再谋出路了。
在周鉴戍卫明军的掩护下,方原顺顺利利的过了天津卫的防区,见郑森果然知情识趣,没来铤而走险的偷袭,便直接差人向郑森再送去了一封劝降书。
以方原的估计,郑森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估计是不会投降,便不等郑森的回信,开始加快行军往山海关杀去。
大军刚刚离开天津卫的范围,方原便接到施琅从前方传来,顺利攻占老龙头海城的捷报。
五日前,施琅率浩浩荡荡的水师,还有大批兵马抵达老龙头海城,开始炮轰老龙头海城。
以施琅水师的战斗力,还有戚继光修建老龙头海城时,面向海疆的防御力,纵然有特战军相助,只要吴三桂派一万关宁军驻守老龙头海城的话,想要短时间内攻克老龙头海城,也是痴心妄想。
但吴三桂却轻易的放弃了老龙头海城的布防。
因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有限,既要防御关外的满清,还要防御关内的玄甲军,在中间成了夹心饼干。玄宁均所有四万兵马驻扎在三十里长的山海关防线,还唯恐有失,哪里敢分兵去驻守一个十里外,只有防御海疆作用,对山海关卫城防御并不算要紧的海城?
吴三桂没有将老龙头海城当作一道防线,而是当成了前方的哨岗,仅仅的驻扎了一百军士,一旦方原的玄甲军逼近了山海关,立刻返回山海关卫城内报警。
施琅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的攻陷了老龙头海城。
老龙头海城的陷落,方原终于在山海关前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何况海城是依山而建,背靠大海,一旦前方战事有变,或吴三桂投降了满清,或京畿的几股明军抄了方原的后路,也可以从海路平平安安的返回山东威海卫。
方原的大军在五日后进入了老龙头海城,因老龙头海城占据了海滨的制高点,便安排一半的军士驻扎在山上,看守着随军的粮草,一半军士驻扎在海城内,接管了城防。
第668章 左右为难的吴三桂()
方原进驻了老龙头海城,立刻实施了下一步的计划。
其一是派出施琅率水师舰队从辽东不冻的港口登陆,杀入辽土腹地,侵袭满清后方,实行减丁政策。
其二是派人对山海关卫城的吴三桂的关宁军进行招降。
吴三桂拥有四万关宁军,说能决定天下的归属,也太看得起他。但山海关的归属,吴三桂还是能做主的。至少京畿这一仗的胜败,至少有一半系在吴三桂身上。
若吴三桂投降满清,八万满清铁骑加四万关宁军,以方原的估计,这一次北上京城只带了七、八万兵马,胜算并不大,只能撤回山东再图后计。
若吴三桂向方原投降,满清的多尔衮除了退兵,是别无选择。
方原派出的使者,给吴三桂开出的投降条件是:1。吴三桂续任前都督,关宁总兵,麾下诸将也一并任职,与之前一般无二;2。吴家在京的田产、家财如数保留;3。关宁军必须接受改编,入玄甲军编制,月饷由2两月,比照玄甲军的标准,提高到5两月。
方原自问这三个条件已十分优厚,唯一令吴三桂会为难的,估计就是关宁军接受改编这一条件。但,这个条件乃是红线,若改编都做不到,那关宁军与之前的军阀做派有什么区别?方原岂能花银子去养一群脱离政权掌控的军阀?
他派出了周鉴当使者,前去山海关内劝降,还一并送去了十万两银子,作为安抚吴三桂的举措。周鉴掌管着京畿戍卫明军,也就是掌管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还有在京数十口家人的生死。由周鉴前去劝降,对吴三桂的心理压力显然更大。
周鉴一行人送银子去了山海关,吴三桂只是礼节性的接待了一下,便将周鉴安置在关城内,一连数日都没动静。
吴三桂这些日子也是左右为难,关内,方原的七万玄甲军抵达了老龙头海城,派来了周鉴来当劝降使者;关外,满清皇帝多尔衮也到了山海关下,也派了之前合作过的晋商范永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