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宋朝君臣也不敢掉以轻心,在这段时间里,韩琦和夏竦两人通过殿前司和枢密院,不停的将北方的百姓武装成拥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这样一来虽然花费很大,可却能让南方和西部继续保持稳定,短时间内,已经有三十万人获得了朝廷的武器,还接受了三个星期左右的训练,虽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军人,可派上战场作为辅助部队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四十万的禁军,六十万的厢军、乡勇,再加上三十万的农民武装,总共一百三十万的军队,守卫着瓦桥关东西长达两百里的范围,可以说只要辽国的皇帝不犯傻,对宋国发动全面进攻,瓦桥关绝对是固若金汤,不可攻破的,而有了这一点作为前提,富弼的谈判也开始慢慢的强硬起来了。
刚开始前一个月的时候,他还不停的纠缠着辽国让十座城市减为七座,而现在,则是把十座城市直接从签约名录中给取消了,只是在岁币上增加了十万,没办法,若是一分钱也不出,说不定萧惠真的会狗急跳墙也说不定,毕竟一个多月的时间,五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但是军队的粮草花费就已经有五十万贯左右了,岁币增加十万贯,对于萧惠等人来说,已经是难受至极了,除此之外,富弼是一个子都不愿意让了。
而这样的条件,萧惠自然不能接受,就像富弼所想的那样,带着如此庞大的军队到宋朝的边境线上来,最后就拿了十万贯钱回去,这对于萧惠来说,简直就是个耻辱,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坚持不同意,他要求富弼必须让宋国皇帝答应在原来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五十万贯,然后每年的布帛要多给十万匹,答应这个条件,辽国就撤军。
显然宋朝是不会答应这个条件的,反正现在时间是站在自己这一边,只要时间拖得越久,辽国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不答应就是不答应,若要按照徐清的想法,别说是十万贯岁币的增加了,就算是原本的岁币都想一笔勾销了,可没办法,谁让现在宋朝的军队还是一盘散沙呢,想要正面跟辽国作战,简直是找死,所以也就只能忍耐了。
因为朝廷态度空前的坚定,也让富弼有了反对的勇气,即便辽国的军队不停的在瓦桥关外张牙舞爪,可每次见到萧惠和耶律洪基的时候,富弼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就算是刀斧手在侧,富弼也不改其志,几次三番下来,事情便开始进入到了黏着的消耗战中。
关外是辽国的士兵不停的军演,关内则是所有的士兵们开始紧张的训练,两边每天消耗的物资,都已万贯来统计,其中宋国的消耗还要更加大一些,毕竟宋朝的军队更多,人力成本也比辽国要大得多,每天的花费基本都在三万贯左右,而为了让这一百三十万人能够吃得上饭,除了直接从河北、河南运粮之外,还要从南部和东部运送一批粮食过来,每天奔波在粮道上的农夫差不多有两百万左右,要不是宋朝富甲天下,这仗还没打,光是这笔钱就能把人给压死不可。
而这样的结果,徐清等人却很高兴,因为这几乎已经是他们所能设想到的最好结果了,虽然还有更好的结果,比如说辽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随后撤兵,不过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太现实,辽国乃是天下第一大国,军事实力更是毫无争议的天下第一,想要让他乖乖撤兵,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能像现在保持紧张的过程中让和平存续下来,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现在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然后等待辽国内部的事情开始发酵。
当然,徐清这样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保守派中主和派的不满,在他们的眼中,耶律洪基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增加了五十万贯铜钱和十万匹布帛而已,这笔钱加在一起甚至不够现在军队调动两个月使得,若是时间再拖延下去,则花的钱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又何必呢?
这样的舆论很快就在汴京的朝堂上传扬了开来,对此,徐清赶紧找了范仲淹和包拯两个人商量了一番,对于这样的言论,范仲淹这种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人自然是受不了的,给钱是一回事,给多少则是另外一回事,给十万,西夏和吐蕃、大理等国看到了之后,只会觉得辽国要的少,宋国坚韧了,可若是答应了耶律洪基的要求,那在他国眼中的印象可就真的败坏了。
这可不是五十万贯钱能买的回来的,所以范仲淹等人是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徐清和包拯也同样是如此,三个商量了一番之后,在所有人的一起努力之下,很快便草拟了一封奏折,在第二天由范仲淹公开在朝堂之上,对着文武百官和皇帝念出了三人的想法,便对主和派的那番言论进行了强力的驳斥,这也瞬间引爆了整个朝堂政治的风暴。
范仲淹这边刚念完,保守派的大臣就站了出来,将范仲淹说过的话全部给驳斥了一遍,尤其是国体有损一说,在那位大臣的口中,若是因为五十万贯国体便有损的话,那么十万贯国体就不会有损了么,积沙成塔,聚木成林,今日若退一步,那么明日就会退两步,西夏、吐蕃等国见我朝向辽国出让岁币,那他们又会如何对待我等呢?
既然是要让,那便多让一些就是了,早日结束这无谓的争吵,比五十万贯钱币来的更加值钱,又何必在这些小钱上争论不休呢,这样的发言顿时让主和派的斗志重新燃烧了起来,范仲淹和徐清等人对视了一眼,眼中尽是无奈和乏力。
像他们这样人,其实无所谓主和还是主战,也无所谓改革还是保守,更多的情况下,其实他们更加接近于实干派的作风,而现在这样无尽的扯皮,就是他们最讨厌的,这也让徐清深刻的认识到人们的思想若是不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行动来说,会有多么的不利,而且这还是朝堂之上的官员,尚且如此,那么民间的百姓呢?
就在此刻,徐清突然意识到了现代的媒体到底有多么重要了,媒体,这一现代社会的第四种权利,他们可以将黑色抹成白的,也可以把白的抹成黑的,能把一个普通人变成英雄,也可以把英雄变成狗熊,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能把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让所有人知道一些正确的信息,而不是一些小道消息,这在古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毕竟此时的人类大多都很迷信,因为一道偈语而推翻一个王朝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而宣传,则能够让一个朝廷变得更加稳定。
报纸的诞生,显然是十分有必要的了,而且为了要把天下的图书馆、图书站给填满,所以徐清早在三个月前便下达了研究新型纸张的命令,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改良,总算是有了新的收获,他们通过不断的测试,最终从竹子中提取到了跟木头上一样的造纸成分。
用竹子造出来的纸,虽然颜色相比起木头做出来的纸要稍微黄一些、硬一些,可质地却非常的光滑,而且放在书房中,还会有一股竹子的香气,非常的好闻,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纸,可比木头做成的纸便宜多了,木头生长的速度慢,而竹子的生长速度则几乎是所有绿色植物中最快的了,用他来造纸,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还可以带动竹子产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这些便宜的纸,想要开一家报社似乎也就不是特别的难了,不过为了后世着想,徐清并没有以自己的名义来开这家报社,而是咨询了赵祯之后,又问过了范仲淹、夏竦等人之后,以大宋早报的名字定义了这份世界上第一份报纸的名字,报社基地设立在汴京新城区,纸张生产地则在浙江,那里有着全中国最为丰沛的竹子储量,而第一份报纸,也由徐清作为主编。
对于报纸这东西,徐清的选择很是慎重,他前世其实并没有怎么看过报纸,他所生活的时代,微博、微信之类的自媒体已经是大行其道了,报纸自然也已经是萧条的无人问津,不过基本的样式他还是知道的,毕竟他也上过学校,而学校里也会有自己设计的报纸,里面的内容虽然与真正的报纸不一样,可是在版面的划分上却还是大同小异的,而徐清就参照着这个模式,开始设计起了世界上的第一份早报。
作为一份报纸,自然不可能只讲国家大事,经历过了微博的时代,徐清很清楚的知道,老百姓对于国家大事,除非是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不然绝对是非常非常没有兴趣的,所以徐清所要编写的这份报纸,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同,娱乐版、小说版、八卦版、连环画版应有尽有,为了这些东西,徐清还专门从各地去挖来这些写专栏的好作者,付给他们版权费让他们来写这些故事。
不过为了保证这报纸的官方性,徐清在故事会的选择上通常不会选择一些太过于八卦的杂志,大多都采用游记或者是神话故事为主,这样一来,也显得比较有文人气息一点,而除此之外,徐清还单独增加了一个诗词板块,毕竟这里是宋朝,不是后世的现代社会,诗词这东西还是普罗大众最喜欢欣赏的东西,所以徐清便也划出了一张纸面的内容来填充进诗词篇中去,最后总算是把报纸给写了出来,足足十张纸,二十页的内容,可以说是十分充足了。
这样的一份报纸,价格在五文钱左右,而制作这么一份报纸,光是请那些作者,徐清就花了五十贯左右,可以说是非常昂贵的了,而对于这份报纸是否会热卖,徐清的心中也是没有什么底气,就先印了五千份在汴京城内进行刊发,却没想到短短一天的时间,所有的报纸便都被销售一空了。
汴京城强烈的阅读欲望让徐清心中深深的感觉到了报纸的魅力,确实,在这个枯燥的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书本无疑是接触外界最好的媒介了,但是书本的价格太贵了,而且一本书通常只能让你看到一个世界而起,而报纸则不同,国家大事,天下民生,鬼怪殊奇,你都能在其中找到,这对于一般的老百姓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