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大革命-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操作织机好不好学?”陈华清问道。
胡礼之回道:“好学,不过挺辛苦的。”
“辛苦不算啥。庆之,不要去成都招了,就在咱重庆卫招,一共五十个人,我给村代表们一人一个名额,剩下的你从军属里挑。招完后会的就直接开工,不会的你们先让他们学,礼之,你能教了他们吧?”
“可以教。”
“那就行。”
四人讨论了半天,市集的事被落到一边,纺织厂的事倒成了重点。
从陈华清那离开后,白河和胡家兄弟一道走,路上,白河不断的向胡庆之请教经商的事,胡庆之对于白河也很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不是那种油滑之人,便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了白河,而白河也学得认真,一路上两人的笑声传出很远。
陈华清要想的事比胡庆之和白河要多,在重庆卫要建起一个市集不容易,特别是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天底下没有利润的买卖没人干,同样市集若是赚不到钱也发展不起来,想了许久,陈华清下定决心把粮换盐的地点就设在市集,以此来聚拢人流。
代表大会第四天,关于市集的话题被提了出来。代表们一听是关于做生意的,没人感兴趣,一个上午下来基本是胡庆之讲,白河中间插几句。最后,市集的方案定了下来,禁止了粮食从重庆卫流出,人们可以拿粮食到市集上换取盐、布和其他所需的必需品,并且在这个市集上只允许重庆卫卖盐和纺织厂卖布,其他人只能卖其他东西。
关于市集,盐和布吸引了代表们,毕竟这两项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光种地种不出来的。在市集上可以通过粮食来换盐和布,别的不说,人起码得到这市集上来换。
由于市集话题参与者寥寥,陈华清为了振奋精神,便让胡庆之把纺织厂的事说了一遍,特别着重说明了一个村代表一个名额、卫所军军属二十个名额的事。这下代表们不淡定了,涉及到自身利益了没法不关心,特别是村代表们,赶紧上去和胡庆之拉关系。军代表们倒还是那副模样,大家都知道这二十个名额最后一定会落到全军最困难的二十家手里。
陈华清低估了这时代找一份体面工作的不易程度,特别是村代表们,大家子子孙孙干的都是土里刨食的活,现在有人不用靠种地活着了,那可算得上是一件喜事。
士农工商永远都只是说说而已,朱元璋当初给农民定下那么多高规格,但有个毛用,穿不起的还是穿不起,被人看不起的还是看不起。这时代,农民不是一个职业称呼,而是彻彻底底的一种身份,一种社会底层的身份。
下午,代表们还在工作的事情上热情讨论,陈华清看得出代表们的心已不在讨论事情上了,瞧着代表们一层层围着胡氏兄弟还有白河的情况就知道了。白河也提出自己的鸡场要招人,虽然只招三个人,但代表们也很眼热。
看到下面热烈的场景,陈华清突然想起以前和黄诚的一次闲谈。在刚到重庆卫时,陈华清曾把自己对重庆卫的设想对黄诚全盘说了一遍,当时黄诚还没现在这么忙,有闲心逐条逐条的反驳陈华清。陈华清当时不在意黄诚的反驳,但记住了黄诚的一些话。
当时陈华清设想要让整个重庆卫的孩童都能识字并能看懂书本,黄诚当时的回答是觉得陈华清不现实。黄诚的原话是这样的:“陈兄(黄诚当时还不是陈华清手下,陈华清也没混到千户),想要让此地的孩童全部识字读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有足够的纸,其次是足够的老师,而这两点陈兄都满足不了。即使陈兄肯花大钱满足了这两点,那那些孩童识字看书长大后,大人让他们干什么。现在的科举,江南、湖广的士子取了十之九,其余各地取了十之一,咱们川地能被取多少。一下子涌出这么多读书人,大人如何安置他们,让他们回去种地只怕没人肯吧。”
陈华清当时自觉古人没见识,便想当然的道:“读书难到非得读科举的书才行,我让他们读一些数科、医科其他类的书,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有事可干了。”
黄诚苦笑道:“陈兄,孩童读什么书不由你说了算,由学政大人说了算。”
陈华清没话了,事后陈华清专门去了解了这方面的事,才知道朝廷对印书管理极其严格,各地书院、私塾读的书必须得经过各地学政使得查验才可刊行,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异端学说被教授给孩童。明白了这点后,陈华清当时真是有一种错觉,这读书人多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这种错觉马上便被陈华清给驱散了,不管怎么说,识字和不识字还是有差别的。
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陈华清也不准备打破代表们的好心情,由得他们在讨论把自己的名额给谁。
一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代表们这一下午几乎没干什么正事,就这样,代表大会的第四天过去了。
四天的时间,已足够所有的代表熟悉代表大会这样的模式,后面陈华清决定加快速度,不再这样慢腾腾的开。
第五天,一连串的议题被提了出来,有关于互助组的,有关于卫所军内部建设的,有关于重庆卫建设的,有关于各地水利设施计划的,林林总总,让代表们目不暇接。
互助组主要解决的是免费农具发放的问题,陈华清在从卫延良那儿弄到铁料后,让重庆卫的铁匠加班加点的赶制农具,除了代表们领取的农具外,明年正月十五日后去各村上任的民事司派遣人员也领了一批农具,毕竟新官上任手里总得有点货,免费农具就是陈华清给他们的货。
卫所军内部建设,正式把辅兵改作运输团,负责卫所军的后勤转运工作,把掷弹队扩大一倍,增强卫所军唯一算得上火力的部队。同时对卫所军的传讯工作做一番改变,以前卫所军在打仗时传令兵都是由陈华清的亲卫兼任,现在成立专门的传令兵,并配备上马。这也是陈华清有了重庆水道上的收入才变得财大气粗,而旁边的黄诚盯着卫所军的支出满脸愁苦,原本重庆水道的收入他准备干点其他什么,没想到直接被卫所军拿走作军费了,唉,当一支军队的家可真难啊。
重庆卫建设,主要是陈华清和黄诚说。重庆卫是陈华清的大本营,前番改过营对重庆卫的大扫除让重庆卫不是那么的破败。现在陈华清专门划出一片地来要建军营,主要是供士兵住宿的砖瓦房。若不是水泥产量实在是低的令人发指,钢筋更是不见影子,陈华清最想建的是钢筋混凝土房子,最好是能盖个小二楼。重庆卫建设主要也是对军营的建设。
至于最重要的水利设施计划,谭政平现在还带着他的工程营在到处量量测测,陈华清在代表大会上把修水利的事说得很正式,不管谭政平修到哪儿,只要还是在重庆卫范围内,就要给工程营方便。
第一百四十一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四)()
代表大会已经开了五天,这五天里主要是把以前确立的一些事正式实施下去和解决一些枝末小事,可以说解决的都是一些好解决的问题。现在肉吃完了,轮到啃硬骨头了。
第六天,流民问题被提出,村代表们在流民一事上态度相当一致,都是要把临时住在本村的流民赶走。小村子养活本村的人口已经很艰难了,现在又涌入大批流民,本来就不够的粮食现在更不够用了。大村子涌入的流民更多,过多的流民给村子里造成很多麻烦,偷鸡摸狗的多了,打架闹事的多了,村民们烦不胜烦。有些村子村民已经和流民已经火拼多次了。
重庆卫的粮食也有限,存粮中有一大部分还是军粮,根本无法把各村的流民全部救济了。这时候就体现出有组织的好处了,陈华清要求每个互助组拿出点粮食来接济一个难民,而代表们要做个表率。
村代表们从陈华清这儿拿了不少好处,现在该是轮到他们做贡献了,每个代表得负责四个流民。流民的数目总体很多,但给互助组和代表们一分,剩下的也就不多了,重庆卫足够担负得起。
更何况陈华清给村子里留的都是妇女儿童,饭量小,村民们和代表们负担也就相对较小。青壮都被拉到重庆卫,全部编入工程营,参与劳作。陈华清是不养闲人的,若是有人以为不劳作就能在重庆卫混口饭吃,那陈华清就只能放弃他了。在这种残酷的年月里,活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代表们对流民的名额接受得很勉强,但自己先前又从重庆卫这里得到很多权力,实在是舍不得放弃,最后也只能接受。但代表们肯定不会给流民们足量的食物,在代表们的心里,保证分给自己的难民不饿死就成。陈华清管不了这些细节,只能保证大家活下去,还是那句话,活着就不错了。
流民问题的处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考验陈华清要在重庆卫建立的新制度是否有效。代表大会上讨论完流民的问题,下面负责的各方就行动起来。最先行动的主要是卫所军,驻扎在各村的卫所军在撤出村子的时候顺便带走了流民中的青壮。不过过程很不顺利,流民中的妇孺不肯放走青壮,怕青壮一被带走剩下的老弱妇孺被欺负。一开始军队里的教导员还耐心的给流民们解释重庆卫对流民的处理办法,让大家放心,村里会养剩下的妇孺的。
但流民们谁也不信,青壮们也坚决不肯走。这下惹恼了卫所军,既然好言好语的不听,那就直接上去抓人。到最后,很大一部分的村子的卫所军是押着青壮们前往重庆卫。
开完一天的代表大会的陈华清得知此事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用以后的行动来缓解流民的不信任情绪。
第六天,轮到最硬的骨头了,要解决的是重庆卫内部的功过标准。卫所军好说,赏罚功过一切以军纪为主,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起码从纸面上讲很清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