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工程师-第3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沈家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再加上每年孝敬知府、知县的银子,沈家十几年下来也就三万多两银子的积蓄。
这三万多两银子,沈从道几乎全部拿来囤积米面了。沈家后院的粮仓里,堆满了一仓一仓的米面。
上个月李植在报纸上登载文章,说他有三千多万两银子,要在沿海各省买一千多万石银子。这一下子,沿海几个省份的士绅就全部活动起来了。士绅们在有名官宦人士的组织下,大肆购买粮食囤积,准备到时候高价卖给李植。
在南方省份士绅们还有所保留,只炒高了大宗买卖。听说在南直隶,百姓到士绅的粮店买十几斤大米自用,士绅们还是按三两一石的价格出售,也就是一分六厘银子一斤米。但是如果是五千斤以上的大宗买卖,那价格就按五两一石的价格买卖了。
这是赤裸裸的价格倒挂,也就是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就是摆明了坑李植。
积存粮食大多数都在士绅粮仓里,士绅们只要统一思想不往外卖,很快就把大宗交易的粮价抬起来了。南方省份市面上有限的余粮,则被士绅收购一空。士绅们摆出了龙门阵,就等着李植来买粮时候狠狠敲诈李植。
而在这次赈灾的目的地山东,士绅们就更加凶狠了。山东的士绅是一万个不希望看到李植赈灾成功入主山东。山东闹饥荒事小,死的也是没有存粮的贫苦农民。若是让李植成功赈灾入主山东,过几年他一收田赋,士绅们就彻底完蛋了。
山东的士绅们,都出钱出力抬高粮价。
大家都预料未来一年山东一点收成都没有,山东市场上粮食本来就十分吃紧,所以粮价一经煽动就飞起来了。
开始时候山东士绅还有些胆战心惊,怕津国公会突然把屠刀架在囤积粮食的士绅脖子上。但眼看着价格一点点往上涨,济南的虎贲师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山东的士绅们渐渐胆子大起来。
山东的士绅们不但不再往市面上供给粮食,而且还高价收购市面上的粮食,粮价冲到了六两一石。
耕田的农民还好,农民吃的是自家的粮食。虽然今年没收成了,但去年的收成还没有吃完,省一省能坚持到八、九月。但市镇上的市民就倒霉了,要以原先两、三倍的价格购买粮食。做工的月钱不够买米,家里的储蓄眼看着就要用尽。
山东各府州县,都是怨声载道。市民们对囤积粮食的士绅们恨之入骨,甚至有人在街道两侧写闯王的歌谣。那黑色的两行大字吓得士绅满城搜查,最后竟抓出一个十二岁的蒙童出来鞭打。
市民的储蓄在飞快流逝,士绅的日子同样有些支撑不住。预料中应该是轻松被控制住的粮价却在六月底不断被冲击,几乎有撑不住的感觉——不知道是谁,在市面上大规模的抛售粮食,朝高价接盘的士绅们倾销。
比如在青州府,就有一支神秘的力量运来了三十多万石的粮食,不断抛售。虽然每次都是不同身份的南方商人运来大米抛售,但沈从道知道,那绝对是一伙人。这伙人以低于士绅粮店的价格大规模出售粮食。如果青州士绅不全部买下来,好不容易抬起来的粮价就要崩溃。
青州府的士绅们都被这神秘卖家砸盘砸怕了,没人主动出手接盘。士绅们这几天天天往知府衙门跑,由知府分配份额接下市场上抛售的粮食。
不过士绅们都明白,全国的粮价都在高位,这股抛售力量是无法持续的。只要吃下这些粮食,撑到接下来的大饥荒,别说六两银子,就是十两银子一石卖粮食,那些百姓也只有砸锅卖铁拿钱来买。
所以每次知府分配各士绅接盘,各士绅都咬牙出钱接下。那股神秘商人在青州市抛了海量的粮食,青州的粮价却始终维持在六两一石。但那股神秘商人却似乎是在考验青州士绅的承受能力,几乎是你接盘多少,他们就又给你运来多少。
今天沈从道又接到知府的纸条了,纸条上为了避人耳目,只写着”八百”两个大字。
知府让沈从道去市场上接盘八百石粮食。
八百石,就是四千多两银子,沈从道看这那张纸条,满脑袋都是细汗。
沈家的银钱,已经用得一干二净了。除了粮仓里的七千石粮食,沈从道就只剩下房契和地契了。这八百石粮食,沈从道拿什么去买?
但沈从道知道,这个盘该接下来。如今青州的士绅家里,家家都堆积着高价买来的粮食。如果粮价支撑不住掉下去,那青州的士绅要损失大笔的家产。
这神秘的商人是谁啊,怎么这么狠啊?这是和青州的士绅们对上了啊。
沈从道的旁边,沈家的账房先生吸了口气,说道:“老爷,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只要再坚持一个月,农民家里的粮食就全部耗尽了。到时候李植不得不高价收购粮食赈灾,我们花出去的银子,全部会乖乖飞回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赚一笔大的。我们五两五钱买进的粮食,全部六、七两一石卖给李植。”
沈从道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点了点头。他正琢磨着去哪里借这四千多两,却看到仆人沈三满头是汗地跑了进来。
“老爷,贩粮食到市场上的商人说了,房契他们也收。我们可以把房契当银子,给他们买粮食。”
房子也要?这些商人是要沈家的命啊。
沈从道仿佛是听到一个噩耗,脸色惨白,重重地跌坐在椅子上。
第五百四十六章 红薯()
七月初九,李植和麾下将领、官员喜气洋洋地坐在津国公府“守正殿”中,商量着赈灾的事宜。
利用这次赈灾的东风,李植摆了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士绅一道,目前大获全胜。士绅们毫无公德,明明知道山东大旱还要哄抬粮价,想通过这种卑鄙手段让李植破产,让李植赈灾失败。结果却全部掉入李植设下的圈套里面。
五月底,李植还没有答复天子他决定赈灾时候,就从南方各省买了一百万石平价粮食,用轮船运回了天津。当时天下士绅还根本不知道李植要赈灾这事情,李植又是在多省分散采购,所以这些粮食的购价十分平价,平均只有二两五钱一石。
当然,李植的手上不仅有这一百万石粮食。李植在郑芝龙的北港和定海城还抢到了三十五万石的粮食。另外去年新竹的地租运到天津,也有一百四十多万石大米。所以那时李植手上有二百八十万石的粮食。
手上有了足够的粮食作为筹码后,李植就答复了天子,答应天子自己将承担起山东赈灾的责任。很快,这封奏章被天子批红后就被披露出来,天下的士绅于是知道了李植要赈灾,都知道了李植要买粮食。
光一封奏章还不足以让士绅们相信赈灾的言出必行,李植更通过报纸宣传自己赈灾的能力——吹嘘自己有三千万银子。私底下,李植又通过韩金信的密卫散布消息,让士绅知道自己已经开始采购粮食。
多管齐下,沿海各省的士绅全部上套了。士绅们都觉得只要哄抬粮价,李植就只能乖乖高价收购粮食。否则怎么赈灾?仇寇李植的三千万两银子,没有不赚的道理。士绅们疯狂涌到粮市上哄抬粮价,幻想着赚取李植的银子。
在山东,士绅们直接把粮价抬到了六两一石,下手不可谓不狠毒。
然而李植赈灾,却并不准备依赖市场上购买的粮食。李植把赈灾的手段寄托在台湾新竹的产出上。所以在士绅们把粮价炒到最高的时候,李植就开始出货了。二百八十万石粮食被抛向市场,尤其是抛向了粮价最高的山东地区。
士绅们幻想着坐地起价勒索李植,在李植的抛压下顽强抵抗,主动为李植“接盘”。一些山东的士绅甚至把自己住的宅邸都抵押出去,砸锅卖铁囤粮。结果李植的二百八十万石粮食全部高价卖给了这些“做市”的士绅们。
因为贪婪无耻,这些士绅们毫不犹豫地钻进了李植的圈套中。
“幕府海外厅大使”高立功这次按照李植的命令在大江南北忙碌买卖粮食,最是辛苦。他本来就清瘦的身子更瘦了几斤。不过在这场“粮价战争”大获全胜后,他的精神气很足。他喝了一口茶,大声说道:
“国公爷,这次我们的粮食大多倾销在山东,有的卖了五两五钱,有的卖了五两,平均售价大概是五两三钱。按二两五钱的成本价计算,我们的二百八十石粮食足足赚了七百八十万两的银子。”
听到高立功的话,守正殿中的众人都是眼睛一亮。
七百八十万两银子,这是天津一镇不曾有过的巨款。就算打败郑芝龙,李植也只抢到了六百二十多万两银子。想不到设一个圈套让士绅们钻一钻,士绅们就给李植送来了七百八十万两银子。
有了这笔银子,李植山东赈灾的花费,起码赚回来一半。
众人对视了一阵,哈哈大笑起来。
高立功笑着看了看众人,又说道:“这还只是我们赚到的。南方的士绅们为了稳住粮价,砸银子高价收购小民的粮食,起码又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全部从士绅的银库流入到小民的腰包里。”
“国公爷的运筹帷幄,让我们这次不但赚到了银子,还做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
众人对视了一眼,眼睛里满是笑意。这些毫无底线的士绅们因为自己的贪婪无耻损失了一笔巨资。
李兴哈了一声,大声说道:“大哥!现在就等台湾的红薯运来,把粮价狠狠砸下来。让疯狂囤粮的士绅倾家荡产了。等这些准备发国难财的士绅知道我们可以自己解决赈灾的粮食,估计上吊的心都会有!”
李植看着殿外的风景,笑着点了点头。
####
台湾新竹的码头上,郑晖看着一批批往船上装的红薯,意气风发。
自己按照津国公的安排在台湾耕耘四年,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
郑晖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