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移民全球-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亚出现了一个以我朝为中心,以朝鲜和琉球为左右翼,针对倭国的巨大情报体系。
其中,最突出的跨境人员莫过于朝鲜被掳人。
这些朝鲜被掳人中有一些朝鲜知识分子,大多受到礼遇,限制较少,在日行动相对自由。
较为知名的是有被俘日记存世的姜沆(看羊录)、鲁认(锦溪日记)、郑希得(月峯海上录)等。
其中,鲁认(1566…1622),咸平鲁氏,字公识,号锦溪。
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后,作为义兵随都元帅权慄出征。
丁酉再乱时(1597),32岁的他不幸被俘。
在萨摩藩藩主岛津义弘处,度过了一年七个月的俘虏生活。
其中5个月的日记(1599。2。22…6。27)存世。
1599年在福建军门谍使林震虩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日本,抵达福建。
此后留居福建的不足半年内,鲁认将在日本所刺探的倭情通过福建官员呈报朝廷。
根据这些情报我们得知,我军在朝鲜战场上,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枪的火枪。
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
骑马的轻骑兵手拿长柄火枪,也就是三眼铳。
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
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
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他们的主要兵器是三眼铳,而三眼枪的齐发三弹,能更好的杀伤既将冲过来的倭马,还能当作短矛拒敌骑。
在三四十步,三眼铳齐发的三弹,对成排冲过来的倭骑,也有很高的命中率、很强的威力。
我个人认为三眼枪能加强火力,与火炮火铳配合,在肉博战之前杀伤骑兵。
伺敌骑三四十步,齐发三弹,之后将三眼铳当长枪用,以拒敌骑。
敌人骑兵近身时,如大棒敲击近身敌骑,或用枪头刺击马眼。
当马匹被击晕或是眼部受伤倒落时,马上骑兵随之落马,此时用枪头刺杀骑兵。
边军长期与鞑子交战,三眼铳的好处,也在实战中体现了出来,这点王林大叔应该深有体会。
下图为欧洲步兵方阵图,当敌骑靠近时,部分火枪要退入方阵内,只留下两层火枪兵。
因为长矛手只能保护两层火枪兵,虽然他们的长矛很长。
这时步兵方阵的火力会大大减弱,欧洲火枪兵要保持火力连贯至少要六列,这点火力面对骑射是远远不够的。
我提出一个假设,以后你们在演习中可以试一试。
若在方阵前面,安置三排身披重铠的三眼铳手。
敌骑若想冲锋或骑射,当火枪发射完,敌骑冲到三四十步时。
前一排三眼铳手就起身发射三眼铳,随时弥补火枪装弹的火力空白。
齐发三弹之后,蹲下将三眼枪当长枪用,以拒敌骑。
这时装好弹药的火枪手,可精确射杀三眼枪弹雨后的漏网之鱼。
骑射要在三十步才能有效命中、杀伤敌人!
在三十步之外,三眼铳的三发子弹就算打不穿骑兵的重铠,也能在五十步之内重伤不披甲的战马。
而援朝战争中,李将军的厉害在于,他的战术厉害!先看军阵。
他结合了中原及蒙古军队的阵形,改进并制定出新的战法。
他在布阵时,通常将一个万人队分为五个横队,前二后三排列,前排是重骑兵,后排是轻骑兵。
每个横队单列,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
五个横队的前面,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与掩护。
当敌军靠近时,位于后面的三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高速推进。
以千人队为单位,逐次冲到敌阵近旁,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军投射弓箭,然后又迅速折返。
如此循环往复,让敌人始终处在箭雨之下,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随即,在仍然保持整齐队形的情况下,两列重骑兵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跟随退后。
边退边射,等到敌军阵线散乱时,轻骑兵抽身移向两侧,重骑兵上前完成致命一击,同时轻骑兵向敌军两翼迂回包抄。
这种战法,也被现在的建奴所掌握。
这就是震惊欧洲的蒙古军队常用的战法,他们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曼古歹的战法。
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
这种战法,一是不和敌人短兵相接,免格力;二是可以持续不断的攻击,不停顿;三是不给敌人还手机会,无败局。
你看见蒙古人打败了,乘胜追击,追着追着,发现自己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光杆司令。这是一种十分恐惧的局面,你不崩溃也没办法。
实施这个战术需要非常强的战术素养,一般的军队根本做不到。
因为一般军队一旦后退,队伍就会立刻溃散,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但蒙古军强有力的纪律和战术素养,让他们能够收放自如。
这种骑兵战术是一种用兵如神、出其不意和施展诡计的演练。
它使敌人大惑不解,从而可以将军队置于敌人最没有料到的决胜位置。
我把它总结为分进合击,各个击破,最后歼灭。
我们以后在参战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军队分散成几个分散的纵队,同时威胁敌人的多个重要目标。
这样敌人不得不分兵,保卫多个目标而分散兵力或者集中兵力,保护某些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其他目标。
如果敌人分散兵力的话,我军分散的纵队,会突然集结起来以优势兵力发动攻势。
如果敌人不分散兵力的话,我军可以轻易的夺取很多战略要地,而使战局越来越有利于自己。
大家可以回去翻翻书,这一战略,在成吉思汗的花刺子模战役,和速不台的匈牙利战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以后你们对于战略战术上的研究,要多研究研究蒙古人的骑兵战术。
我们以后的骑兵战法,当以这种战略思维,战术指导为主体。
最后我的总结是,我们怎么把步骑结合好,冷热兵器搭配好。
让我们拥有当世效率最高的战争机器,它必须建立在四个重要基础上:极强的机动灵活性、武器的优势、完备的战术体系、将帅的战略眼光。
这是我对军校学员的要求,也是我们头一个五年,军事转型期的首要任务。”
第294章 五年计划(四)()
“王盼、黄龙、柳海、张炯。”
“到!”四人立正回答道。
“你们几人今后的主要目的,分别是研究步战马战、海战、和船只战舰的建造。”
“是!”
“咱们接着说,其实,赵老先生对火器方面的研究还不止这些。
他还发明了几件火器发射架。
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箭溜,用此器则火箭永无斜冲逆走之患。
可见这是一个使火箭飞行稳定的发射装置。
它实际上是一条滑槽,火箭循槽滑出自不致歪斜了。
在此之前,火箭的发射没有固定的支架,随便靠在一个带枝枒的物体上,命中率很低。
火箭溜的发明,使得火箭发射有了固定的方式,命中率大大提高,这是我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火器局部性能的改进,赵士桢也做了许多工作。
据当时人郭子章的记载,赵士桢曾根据朵思麻所藏的枪型而加润色之,置机床内,拨之则前,火燃自回。
如遇阴雨,用铜片作瓦覆之,成了当时最远、最毒的一种枪型。
他的三长铳,后尾小环钩着鞓带,负之肩上,即穷日跋涉,亦不觉其累身劳动,便于携带,利于行军。
他的九头鸟特别适于夜战;翼虎铳则以体短,可以藏匿见长,这其实就是后世的手枪。
由于赵士桢收集的火器图式多,见识广、善于采用最新技术,又能从实际出发,所以研制出来的火器性能精良。
例如他的震叠铳为上下双筒,其筒可以按目的物之远近而调节。
鹰扬炮装有水溜,即采用水冷却装置。
其精良程度,有佛郎机之便。
而准则过之;有大鸟铳之准,而便则过之。
对垒之际,敌一举放,我已三四发弹(续神器谱)。
把它装到车上,其威力足可和当时的重武器大将军相当,而其机动性则大大超过。
据说在战场上,倭见我兵举铳,辄伏地上。真使敌人见之丧胆。
而且他还改造了开花弹。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
他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
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
这玩意儿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
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
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
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