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代匠户大体可分为轮班、住坐两类,轮班工匠归工部主管,住坐工匠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
首先,依照户籍的不同,住坐工匠可分民匠和军匠两类。住坐民匠的主管机关,主要是内府的内官监,但匠籍的经管和工匠的征调仍归工部;住坐军匠隶于军籍,属于都司卫所系统。
两人都是住坐工匠,稍有区别的是,刘宗敏属于住坐军匠,而刘敏政却是属于住坐民匠。
因为陕西的荒地都是多年未经耕作,因此坚硬异常。所以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农具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官府为每处都配备了一些匠户,以为随时修补农具只用。
住坐民匠刘敏政就是配备人员的其中之一。今天恰巧是轮到他将修好的农具送过来,然后准备再把刚刚损坏带回去修理。
刘敏政这个匠户,平时是非常喜欢热闹的。今天他将修好的农具送到之后,看着大家在这里有说有笑的,就忍不住要参与一下,所以他就凑了过来。
而那个住坐军匠刘宗敏此时却并不在延安府,也不在陕西,而是去了京城。
前段时间,京城的兵部和工部联合下发了征召令,宣召手艺精湛的匠户至京城。朝廷给出的条件非常优渥,因此要求也就非常的高,除了手艺精湛,最好还能多少识一些字儿。
刘宗敏主动应招,已于一个月之前奔赴了京城。
刘敏政不识字儿,因此没有应招。
因为兵部和工部的征召令中言明,为了避免滥竽充数者混杂其间,所应招的匠户需要试用之后,才能确定是否留用。因此此次刘宗敏是只身一人赶赴京城,其家小仍然留在了陕西延安府。
皇帝陛下获悉之后,内心的紧张缓解了很多。刚刚听闻刘宗敏这个名字时的那种被击中的感觉,也随之解消了大半。
在他的意识里,只要没有与那个姓李的驿卒搅合到一块儿,只要脱离了陕西这个是非之地,刘宗敏的能量,以及对大明王朝的威胁,似乎就降低了好几个等级。
况且随着陕西的赈灾渐次展开,整个社会的民情也安稳了很多,那种一触即发的情势大为缓解,相信即便李驿卒和刘工匠依然在陕西,应该再也不会闯出泼天般的祸事了。
但是,这也只是依照常理而得出的结论。
而世事本就无常,又岂能都会按照常理而行。
皇帝陛下令张玉在陕西公干的锦衣卫中,挑选了一名谨慎干练的锦衣卫百户,令他先行赶回京城。传令兵部和工部,务必先将住坐军匠刘宗敏留在京城,把他与陕西这块热土隔绝了再说。
然后,皇帝陛下又亲自对这名锦衣卫百户说,此后他也留在京城,暗中密切关注刘宗敏,但只要他不触犯大明律法,不杀人越货,或者没有试图强行离开京城,大可任其自行其是。
至于这个住坐民匠刘敏政,经过了解,发现他的手艺也的确堪称精湛,因此皇帝陛下也萌发了收纳之心。
派人侧面询问了一下刘敏政的意思,问他是否愿意像刘宗敏那样赴京城。刘敏政很是意外,可他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师兄弟刘宗敏应招赴京城的时候,刘敏政可是听说了,若是能够留在京城,那享受的待遇可着实提高不少。至于由民籍转入军籍涉及到的身份的降低,也因为厚实的待遇而被忽略了。
刘敏政对刘宗敏的手艺非常自信,对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若是能够被朝廷选用,那也是对自己手艺的认可,自然也是无比荣耀之事,对此他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经过锦衣卫一番详查,上朔刘敏政八辈儿都未发现异端,都是正正经经的匠户,他自己也是清白之身,没有任何污点。因此,皇帝陛下就打算把刘敏政带在身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皇帝陛下有一件极秘密的事情要委托刘敏政办理。
前世的时候,有段时间他们那个小城很是风靡了一阵子瑞士军刀。在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半大小子都以拥有那么一套家什为荣。甭管是从正规商店高价买的,还是央求别人从大城市捎回的,甚至是从地摊儿上淘换来的,总之,没人都要揣着那么一件。
他算不上军迷,本身也不爱好军械,那时的年龄也已经超出了跟屁虫的行列,因此他只是在别人炫耀时,看到过,也把玩过,当然看过玩过之后就抛诸脑后了,根本没有细心地拆解过,因此对其内部构造就根本毫无印象。
但是,来到这一世,发现信息传递输送是何等的缓慢。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情报的收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器具正是适合锦衣卫使用,别忘了锦衣卫也还担负着侦缉敌情的任务。今后在适当的时候,锦衣卫的这种使命,肯定会大大加强。因此深入敌后对于他们来说就基本等于家常便饭。而如何在敌后生存下来,就是他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而这也正是这种小巧器具发挥功效的时候。
以前还只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想象,可见到这位可以打造绣花针的匠户之后,皇帝陛下觉得,是时候将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了。
因为时不我待。
第1卷 第一二六章 新设想()
若是可以的话……不,不是可以,而是必须,只要目前面临的财力物力方面的紧张状况能够有所缓解,就必须建立一支特种部队,专门从事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信息的工作。
锦衣卫中,本来是有那么一部分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任务,可程度和规模都远远不够。至于以后建立起的新型特种部队是否隶属于锦衣卫,那倒是可以再议之事。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撞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那钢刀插到敌胸膛……”记忆中的一段歌曲使皇帝陛下有些振奋,“让那后金魂飞胆丧……”仅仅是在自己心里yy一下,就已经感到畅快至极了,若是那种场面真的发生,绝对是足够令人赏心悦目。
因此,皇帝陛下是想将自己的“设想”,向刘敏政描述一下,让他据此打造出来这种既携带方便,又有着多功能的物事。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有很多很多的反复。
就连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皇帝陛下,此时在脑海中都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有的还只是一种“概念”之类的东西,何况是刘敏政这个从未产生过思想火花的人,若想从一种“概念”中转化为实物,肯定要经历很多很多失败的尝试。
任何一种新思维的出现都是这样。尽管在这个时代,有这种“概念”已经十足珍贵,如果不经过无数次的揣摩和试验,这种全新的“概念”很有可能擦肩而过。
皇帝陛下将刘敏政带在身边,就是想把自己头脑中的那种“概念”不断地转述给他,让他先接受这种思维,然后通过他自己的双手,把这种“概念”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器。
若是知道刘敏政根本不识字儿的话,皇帝陛下不知要何等沮丧。
若是知道刘敏政虽然不识字儿,可“画样”的功夫一绝的话,皇帝陛下不知要何等兴奋。
————
大脑中那些“已有”的意识,使皇帝陛下对于大明王朝统治之下子民的疾苦,似乎并没有感到陌生。
大明王朝立国之初,也是实行移民和军屯等项与民生息的措施,对于山东、河南、北直隶等遭受战火严重的地区,也是号称施行过“永不起科”的惠政的。
因此,以前大明子民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田地。虽然每家每户不是很多,无法满足过于富裕的生活,可勉强维持生计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后来随着官府的横征暴敛,再加上年景不如意的时候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熬过青黄不接的那段时光,因此只得将赖以为生的田地或典或卖出去。再后来,不如意的年景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卖儿卖女之家也就多了起来。
最近几年的年景也着实令人心冷,雨水就跟麻油那样金贵似的,地里的秧苗也总像豆芽那样,病病歪歪地总也长不大。
这样的年景,别说是养活一家老少了,就是官府的那些连年加派的赋税都无法足额缴付。无奈之下,很多人家已经把能够变卖的都卖了出去。其中,当然包括那些无法养活的子女。也就是因为自己没人要,若是有人需要,别说是给钱,就是能够管着自己吃上饭,都会毫不犹豫地委身投靠。
但是,依然看不到希望。
从前段时间开始,为了活命,里中已经开始有许多不安分的人,偷偷地跑去山上,干起了没有本钱的、亡命的勾当。
后来朝廷实施赈灾,境况才终于有了转变。
这次朝廷实行以工代赈的惠政,而且当日就结清工钱,从未出现赊欠的事情,大家都感到又有活头了。很多人开始向山上捎信,告知自己的亲友,“又有活路了,还是下山做一个良民才是正经。”
有些人已经从山上下来了,但更多的人还在犹豫,还在举棋不定。他们害怕这是官府的诱捕伎俩,因此仍然瞻顾徘徊。
事实也证明了这些人的担忧并非毫无理由。
虽然出现的情况并不是他们当初所最担忧的,可也大同小异。
朝廷的有偿开荒令让那些响应朝廷号召的人得到一定实惠,暂时解决了他们的饥饱问题。可十来天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不是经手的官吏贪墨了一部分,也不是朝廷开始拖欠,而是因为市面上的粮食开始涨价了,而且粮价上升的势头迅猛,大有不可遏制之势。因此,当时就出现同样的铜钱买不到与当初同样的粮食,以后……恐怕更不堪设想。
不过他们也感到知足,如果不是朝廷实行了“以工代赈”的措施,他们每天还不知去哪儿踅摸一日之食呢。现在虽然能够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少,可总还算每天能够见到粮食。身为草民,难道还能有别的指望吗!
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