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况且在孙承宗看来,这几位总兵也都憋着一股劲儿,因此也正该好好利用。
做为督师蓟辽的大帅,肯定是要尽量将一碗水端平。在保证不出现重大纰漏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一视同仁,总归机会是要给他们的。
若是给了他们机会,他们却白白错过、或者烂泥扶不上墙,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而且,不管是因宁远城守卫战而获得较多封赏的吴襄等人,还是出力不多获得封赏也少的王廷臣、杨国柱等人,在孙承宗的眼里,都是一样一样的,彼此是半斤八两,所部的战斗力相差无几,只要给他们机会,而且指挥得当的话,锤炼一番,一样可以成为精锐。
这才是孙承宗敢于给杨国柱、白广恩等人机会的最根本原因。若是开始就认为杨国柱等人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孙大帅自然也不会拿着皇帝陛下的信任,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
因为苏布地已经率领着一半的能战之士跟随皇太极出征,留在建昌驻守的叔父色楞,手下虽有五万余人,可能战之士也就只有万余人,其余的四万来人,都是老弱妇孺。
若是单论守卫城池的话,这四万的蒙古老弱妇孺,也是可以做一些向城头抬送石块木料等守城器物的事情,因此,若是全体动员,再加上组织有序的话,他们也是可以顶的上数千、甚至万名左右的青壮使用的。
蒙古人与女真都是以放牧为主,根本没有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因此他们的食物,都是取自牛羊等牲畜。
大军将他们围困在建昌城中,能够收拢到城内的牲畜到底有多少实在是个疑问。况且做为食粮的牲畜,本身也还要消耗一定的草料,它们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饿死,总要维持着生命,才能陆续为蒙古人提供口粮的。
蒙古人那一万可战之兵,可都是骑兵,况且有的人还不止一匹马,再加上其他人所有的马匹,城内战马的数量,应该在两万之数。
再加上先期赶往建昌城周围五十里至百里范围的大明骑兵,在他们的打击下,也会有很多“仅以身免”的蒙古人,狼狈地逃回建昌城……而这些人,可都是加入了建昌城内粮食“消耗者”的行列。
如此一来,城内储存的草料,消耗起来的速度可就令人沉不住气了。
若是集中能战之士,倒是可以杀出重围,明军尽管有些制敌利器,可也不能四面都布置重兵,因此若想完全阻止他们的突围,也并非易事。
可蒙古人能够突围吗?!显然不会。
因为能够冲杀突围而去的,肯定只是那些所谓的能战之士,而那些老弱妇孺切实无法逃出的。若是想保护着弱小一起突围,那又与把脖子递到人家的屠刀之下又有和区别!
因此,孙承宗断定,蒙古人是不会选择突围的,他们只能四处请求救兵,试图从外面为建昌城解困。
秉承皇帝陛下的旨意,此次进攻建昌城,真实的目的,是皇太极。因此,对于建昌城,是以围困为主,是以消耗他们的防守力量为主,并且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将其攻下。
何腾蛟带领几名助手到来之后,孙承宗很是轻松了不少。因为斥候回报来的情报,经过何腾蛟的汇总整理之后,马上就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分析,令人一目了然,所以下决定的时候,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孙承宗这是第二次有这种感觉了。在这种感觉之下率兵打仗,不仅轻松,而且是轻松获胜。
稍微闲暇的时候,他就与何腾蛟商量,能否为他也培养几名参军人员。卢象升上次在的时候,孙承宗只顾了指挥,尚未意识到也可以请卢象升他们在这方面给予帮助的,如今与卢象升齐名的何腾蛟到来了,那就可不能再失去这样的机会了。
何腾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实际上,皇帝陛下不仅早有此意,而且最终目的还远不止于此。
429。第429章 监军与参军()
在此之前,大明王朝凡是与军旅有关的领域,或是每有战事起,都要实行“监军制”。'。。l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这本来是一项巩固皇权的措施,不但有效,而且也是必须。
监军制,李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实行过,可绝大部分都是以文官做为监军。而因为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自从大明永乐朝开始,皇帝陛下就开始大规模地委派亲信太监,前往各地军镇监军。
从此,大明王朝的“监军制”开始变得臭名昭著起来。
本来一项很好很有效而且不可或缺的措施,之所以变得臭名昭著起来的原因,不是因为太监不堪委任,或是他们滥用权力,而是完全是因为太监分了文官的权。
像巡抚那样属于临时性质一样,大明王朝的监军也属临时派遣性质,而且不止太监有监军的资格,文臣也有此资格。只不过太监监军所占的比例大,而且“名声”也要远远大于文臣,因此“太监监军”这四个字,才似乎成为了固定搭配。因此,每当提到“监军”这两个字的时候,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马上反应出的就是“太监监军”。
其实,形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完全是因为文臣掌握着历史上的话语权,从这一点上说,毋宁说文臣更为无耻――请看以下事实:
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因朝臣的激烈反对,说监军“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思宗朱由检从善如流,下令撤回了全部监军。'。。l'可结果如何,没有了监军,没有了太监监军的“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的顽疾,那些文臣武将干起“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的事情来,更是毫无顾忌、肆无忌惮,大明王朝最终还不是“呼啦啦大厦将倾”……
当然了,前世大明王朝最后的崩溃,说起来与太监监军还是文官监军关系不是很大的,运势使然而已。前面已有过一些分析,在此不再赘言。
事实上,有明一代,太监监军和文臣监军(一般是御史)并列,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
从永乐年间直到崇祯时期,朝廷都是重用太监,各支军队都派太监监军,在边镇的称为“监视”。
说到底,还是大明王朝的官僚系统出了问题,皇帝陛下听不到真实的情况,底下的官员沆瀣一气,寡廉鲜耻,极尽欺瞒之能事。太监到底是皇帝陛下的近人,相对来说,太监向皇帝陛下汇报的情况,可信程度要远比其他的文臣高的多。前世的崇祯皇帝思宗朱由检,也曾经废除过太监监军,但是旋即又重新恢复,这就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今的皇帝陛下虽然明知王朝的官僚体系出现了问题,可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没有试图轻松解决这个顽疾的想法。
由“监军”改为“参军”,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其内涵却是不啻天壤之别。
以往的监军制,固然是监军人员大权独揽,可很多情况都是地方将领推卸责任的非常好的籍口。
而参军人员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情报的归纳、汇总和分析,为主将提供充分的信息方面的支持,同时即便是出现了指挥方面的失误,也严禁他们干涉将领的指挥。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杜绝将领们意欲推卸责任的企图,让他们没有顾虑。反正若是打了胜仗自有朝廷的封赏,而若是打了败仗也有朝廷的法度部勒,不容许他们诿过饰非。总之,好也罢,坏也罢,都是由他们自己承担。
虽然不会是那么容易,可这种观念也要一定灌输下去。
只有一种例外,若是出现了投敌叛国之类的恶性事件,参军人员才有权利剥夺将领的指挥权。其实,真要是出现了那种情况,不仅是参军人员,其他任何有关人等都是有权利、有义务阻止投敌叛国现象发生的。只不过唯一的区别是,参军人员的手中,有着大明王朝及皇帝陛下的授权,他们做起来更加的名正言顺而已。
这样一种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方法,还只是皇帝陛下的思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系列措施。现在由卢象升和何腾蛟率先实行起“参赞军务”,也只是一种尝试,各种办法和措施也都没有定规。皇帝陛下的意思是,通过他们的尝试,总结经验和教训,慢慢形成一套合理、完整的措施之后,再寻机全面推开。
最令皇帝陛下郁闷的是,人才难得,人手奇缺,卢象升和何腾蛟好歹算是“上路”了,可若想再招揽一些,却一时无从措手。
按说我华夏煌煌数千年文明,古代先贤传下了多少的智慧结晶,大明王朝也是人才辈出……只是可惜的是,这些人才,都是直奔八股、科举而去,成千上万的秀才举人心无旁骛,非进士及第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这是“正统”观念,即便是皇帝陛下,也无法遽然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式。他所能做的,就是从一点一滴开始……
――――
按照皇帝陛下所授方略,参军何腾蛟辅佐蓟辽总督孙承宗,三日后催动大军出发。
五万名兵士、青壮、辅兵,以及数不清的粮草与军辎,在宁远城及附近的驻扎之地依次起行,出动之后那也是浩浩荡荡的一条巨大的长龙。
出动之后不久,大军就分作了数股,分别奔向事先既定的位置。
这么大的声势,即便明军再怎么屏蔽蒙古人的斥候,也总有泄露行踪的时候。因此,明军从一开始,就干脆毫不掩饰自己的兵锋所向――建昌。
从宁远城至建昌,最多也就两百多里,即便大军的行进的速度不可能多么的快,可五六日的时间也是足够。
驻守建昌的蒙古人首领色楞,开始的反应的确有些慢了半拍,可一俟大明大军向着建昌城直奔而来,他的脑子反应再慢,也该明白到底要发生什么事情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