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阴雄-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一条,以前你们盐检司怎么操作的本官不管,本官可以给你百抽一的分子,干得好还能再加。
但是,如果除开这些,你还敢再伸手的话,本官的作风你是知道的!”
孔有德不是朱元璋,不会做那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情,想要别人给你费心费力的干活,只给一点连家人都养活不了的报酬,有几个人会不伸手啊!
他给了谭伦足够的利益,而且这利益还跟他的业绩城比例,他肯定就会有干劲。
听了前面一段话,想到自己马上机会能有更多的收入,谭伦高兴地都快蹦起来了。但是后面一句话,让他出了一身冷汗,这总兵大人的作风,他早就有所为耳闻,若是真的跟以前一样,中饱私囊,被抓住绝对是被全家处死的结局。
想到这里,谭伦马上表态“大人如此后代属下,属下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属下一定仅仅尽力替将军管理好这盐场!”
其实他也心理估算过,这三亩地的盐场一昼夜就能产三百斤的盐,一个月就是接近万斤啊,如果盐场扩大一百倍,就是一个月一百万斤,他可以拿到百抽一的分子,也就是一万斤,一个月也有差不多一百多两银子的收入,已经是非常多了。
一旦经营好了,他的收入比之前的捞油水的收入都高几倍不止,何况这盐场肯定不止扩建一百倍,扩建出千亩的盐场,都不是个事儿,他自然不会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再去伸手。
“张荣,你暂时就留在这盐检司,跟着谭巡检学着处理盐务,干得好了你也有分子!”孔有德对着张荣说道。
第149章 以工代赈()
孔有德对这个谭伦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果任由他一个人来干,鬼知道会搞成什么样子,这张荣是老管家福伯的儿子,从出生就在孔家,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绝对不会背叛自己。
把他安排进去,一是为了监视谭伦,而是为了培养他,以后需要用人的地方会越来越多,手头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手不多,只能慢慢的培养。
谭伦自然也知道孔有德这么安排的目的,不过他也不敢反对,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
安排完这些,孔有德就回到了登州城中,安排了人手招募难民,然后由他们去扩建盐场。
拿下登州之后,城中的辽东难民将近有六万人,后来孔有德下令分发粮食赈济难民,差不多又涌进来了两三万人,而且还不断地有辽东难民赶来。
孔有德虽然分发了一些粮食赈济他们,但是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他也养活不起这么多张嘴,‘以工代赈‘’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长远的办法。
孔有德从中招募六千青壮年,编入新军,李九成和耿仲明也从中挑选了不少人,编入军队,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无业状态。
根据孔有德的规划,之后一段时间,需要建设的东西很多,这些无依无靠的辽东难民,自然就是上好的选择。
对于这样的安排,难民们自然是喜闻乐见的,毕竟虽然不工作也有赈济的粮食,但是不可能让他们敞开了吃。
听过去干活的饭都是管够的,而且干得好、干的卖力的人还有一些银钱的奖励,或者是一些肉食奖励,这些难民都踊跃的要报名参加。
这些事情安排下去,就不需要孔有德亲自过问了,他只需要负责掌控大局即可,因为还有更大的财源等着他。
之前在盐检司看到的盐,都是最原始的盐巴,只是把海水中的水分蒸发干净了,盐里面依旧有着其他的杂质,表面带着黄黄的颜色,非常的难看。
而且味道是涩涩的,甚至还带一点苦味,盐巴颗粒很大,也不均匀,这样的海盐,用来炒菜的话,孔有德感觉自己是吃不下去的。
他前世吃的碘盐,都是粉末状的,细细的,白白的,看起来感觉很好。
孔有德了解过,精盐都是富贵人家才用的,颜色洁白,粉末状,很均匀,摸起来手感很好,做出来的菜味道也均匀。
比较高档的酒楼什么的,采用的也是精盐,所以菜价都很昂贵,而每斤精盐的市场零售价至少在五六十文以上,而且供货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至于青盐,那就更贵了,产地在西北,也就是甘肃镇,宁夏镇,固原镇,也就是陕西行都司一代,非常的名贵,运到山东的青盐数量,数量很少,价格昂贵。
而且崇祯年间,陕西流贼四起,河南也有民乱,导致青盐根本运不过来,青盐的价格也就一路攀升,现在每斤青盐的售价都在一百文以上,换算到后世的价格,那就是二百多人民币一斤了,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价。
在山东地界,只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才买得起青盐。毕竟买一斤青盐的钱,足够买上十斤海盐了,普通人家可没有这么奢侈。
这个时代,山东的海盐其实在整个大明根本排不上号,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
在山东的北面,是长芦盐场,在山东的南面,是江淮盐场,产量都很大,盐的产量也比较好。
但是,全国最好的盐,依然是出自陕西都司宁夏镇盐池城、惠安堡、花马池,以及陕西行都司(即甘肃)西海(即青海湖)周边的盐。因为这些盐带有些许的青色,故名青盐。
一直以来,青盐都有咸、寒、凉血、名目等药用功能。
在大明朝,青盐的最大用处,不是用来调味,而是用来漱口的,差不多等同于牙膏的作用。富贵人家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青盐漱口。
所以,对于某些人群来说,青盐是不可或缺。现在道路阻断,外面的好盐运不进来,自己生产的粗盐又卖不出去,导致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好盐更贵了;一个是粗盐更加的便宜了。
所以,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精盐的话,每石卖到二十两银子,那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要是纯正的青盐,卖的价格也就更高了。
对比粗盐每石二两的价格,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果能够将市场垄断的话,精盐的价格可以更高。
之前听谭伦说,自从陕西民乱爆发以后,青盐的供应,就是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市场缺货已经很久了,有富贵人家已经开出每斤三百文的高价收购,可惜还是没货。
孔有德就在想,要是在这个时候有大批的精盐出现,利润可想而知,卖到一百文每斤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孔有德就萌生了制作精盐的想法,说白了也就是取出海盐之中杂质罢了,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孔有德隐约有了些思路。
孔有德就让人准备相关的材料,他要开始试制精盐了。
听到这个消息,老管家张大福也跟着过来了,他作为孔府的管家,对于精盐的需求肯定是很了解的,达官显贵家里如果有精盐,就绝对不会用粗盐。
他跟随孔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他眼里,孔家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孔有德做什么,他都是无条件支持,他有时候也有些自责,自己除了管好这个院子,也没有其他能力,帮不了孔有德这个家主什么忙。
当他看着家主信心满满得样子,他也清晰的认识到,要是真的可以将粗盐变成精盐的话,那么家主养兵的财源可就有了。
现在的山东省,甚至是北直隶地区,对于精盐和青盐的需求量,都是个无底洞,多少都不够填的,说是金钱树、聚宝盆一点都不为过。
很快,下人就按照张准的要求,准备好了相关的东西,福伯也是站在旁边,严阵以待。
看他的神色,就知道内心颇为有些紧张,这是不可避免的,精盐和粗盐的差价,实在是太大了。要是家主真的能够将粗盐变成精盐,那将军谋事成功的可能就大大的提升了。
相比而言,孔有德确是很轻松的,因为即使制取精盐失败,还有产量巨大的粗盐生意,足够养活自己手下的军队了。
何况他还觉得,这个试验的成功几乎是注定的,他将以前的记忆翻出来,认真的理顺其中的脉络,感觉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操作。
第150章 制取精盐()
粗盐提纯,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老师做过的试验项目,大概步骤还是知道的,他还隐约记得,当初的还不是直接用盐提纯,而是用一块盐碱地的土壤来做的,先将土壤弄碎兑水,沉淀之后拿到含盐的水,比这海盐都要脏上许多。
提纯需要用到的蒸馏水显然是没有的,在这个时代制作起来很麻烦,而且也太奢侈了,但是泉水是有的,泉水里面的杂质一般不多,完全可以替代蒸馏水。
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是先过滤,重点是去除粗盐中的杂质,也就是泥沙和其他的不溶物。
过滤所需要的滤纸可以用棉布代替,孔府里就有不少,直接让人拿了一批新的棉布出来,然后对折三次,差不多有了足够的厚度。
过滤需要反复进行,尽可能的将全部的杂质去掉。
孔有德的身份自然是不用亲自动手,他只需要负责指挥,具体的操作,都是下人们来的,管家张大福和张华都站在一旁,看看粗盐到底能不能变成精盐,或者是怎么样变成精盐的。
因为是初次试验,要尽快的看到效果,因此,孔有德让人在水桶里面放入的是二十斤左右的泉水,然后将粗盐不断的倒进去,然后用木棒搅动,待全部溶解后,就继续加粗盐进去,重复这些工作,直到盐再也无法融化为止。
孔有德依稀记得,盐水的饱和浓度差不多是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水桶里面,差不多溶解了六斤半的盐。
待粗盐全部溶解以后,用折叠了三层的的棉布,将水桶口封死,然后倒转过来,让盐水自然的下滴,一直到全部的盐水都滴完。
等盐水滴完之后,棉布上留下了很多的杂质,有的黄黄的,有的黑黑的,不一而足,然后让下人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