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6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宇文温淡淡的说道:“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还救什么民?”
“大王此言谬矣!”李纲惊得目瞪口呆,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此时自己的心情。
“难道不是么!百姓受灾了,谁去给他们赈灾粮款?是寡人,还是先生?还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嗯?”
“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寡人去赈灾!不先救官,如何救民!”
“大王此言荒唐!”
李纲怒冲冠,神情激动,顾不得尊卑礼数起身质疑:“此乃谬论!贪官污吏为非作歹,莫非还有理了!”
挑衅成功,《铁齿铜牙宇文温》剧情。
编剧借鉴:宇文温。
大反派:和大人。。。呃,男主角黄州总管宇文温。
大反派:王府长史李纲。(。),,。请:
第二十四章 结论()
西阳王府,黄州长史郝吴伯登门拜访西阳王,在前院轮值的记室刘文静告知西阳王正与王府长史座谈,郝吴伯便在侧厅稍事等候。.┡M
“刘记室在黄州住得惯否?”
“啊,有劳郝长史挂念,如今已适应了。”
刘文静正在刻蜡纸,郝吴伯则饶有趣味的这是宇文温最近鼓搞出来的玩意,叫做“油印”,而刘文静案上一侧放着的木箱,就是油印机。
原理很简单,先在一块平滑的铁板上放张蜡纸,用铁笔在蜡笔上“写字”,实际就是把蜡纸刻穿,把要写的写完之后,可以进行下一步骤。
在平板上放一张白纸,然后把那张写刻好的蜡纸平放在纱网上,用沾有墨汁的木辊在腊纸上滚一下,从而透过蜡纸让墨汁印在纸上,形成字迹。
这种印刷方式很特别,但也很麻烦,用铁笔写字和用毛笔写字完全不同,就像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般,不熟练的人写刻上一日都弄不好。
州衙里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油印机,郝吴伯试用过,所以大概知道其利弊:所谓利,就是刻好蜡纸之后,能批量印刷出许多相同的公文。
弊,就是和利相反,如果公文数量少的时候,有那时间刻蜡纸,还不如手写来得快,而油印若操作不当,很容易弄得手上衣袖上到处都是墨迹。
所以新出现的油印机,只是在黄州小范围使用,不过这东西除了官府使用之外,在州学却得到好评,先生们出题时用这油印机省下不少时间。
油印还有一个小小的弊端,那就是蜡纸,蜡的价格不算便宜,来源只有蜂蜡和虫蜡,若大规模推广油印的话,蜡纸的消耗少不了,成本是个问题。
当然这对于郝吴伯来说不算什么,他府里每晚点蜡烛都话下,区区蜡纸没什么大不了,但他还是有个疑问:明明用的是蜡纸,为何不叫蜡印叫油印?
刘文静在蜡纸上写刻字,他接触这东西的时间很短,但上手很快,适应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刻字以后,又熟练掌握了油印技巧。
沙沙声中,他很快完成了书写,三两下便印出了一张开始检查。
“刘记室写的是楷体字?隐约有钟元常的神韵。”郝吴伯那张纸上的问道。
“郝长史好眼力,下官自幼临摹钟元常的书法。”
“用铁笔都能写出如此字迹,好功夫。”郝吴伯真心感到佩服,若换成他来写,怕是写不出毛笔的神韵。
钟元常,即三国曹魏的钟繇,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其书法为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钻研,两人被并称为“钟王”。
正交谈间,外边脚步声响起,刘文静放下纸张走出去一是王府长史李纲从西阳王书房出来,面色不虞,似乎心情不佳。
郝吴伯也走出侧厅,和刘文静一起向着李纲行礼,却见这位板着个脸,拱了拱手便擦身而过,两人不由得面面相觑。
不欢而散?又和西阳王吵起来了?
居然是西阳王赢了?
。。。。。。
“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西阳王府玉竹院,宇文温哼着歌,他坐在榻上,身体向后依着一只三足凭几,双腿叉开如同箕踞,这种坐法是为箕坐,一种极度无礼并且带有侮辱性的坐法。
当年荆轲刺秦王失败,临死前就是用箕坐对嬴政表示嘲讽,类似后世的对人竖中指。
宇文温当然没有穷途末路,他现在的心情很好,因为刚才在和王府长史李纲的舌战中大获全胜,有道是“得胜的猫儿欢似虎”,情不自禁之下哼起歌来。
救灾时到底是先救官还是先救民,宇文温祭出一套歪理邪说,把李纲气得几乎爆血管却又说不过,好歹宇文温顾及名声,用“治国先治吏”绕了回来,才让这位有了台阶下。
前段时间,王府酒宴上周法明即兴弹琵琶,结果被李纲当头棒喝,搞得宇文温无奈“罪己”,场面极度尴尬,如今扳回一局,他的心情自然愉悦无比。
杨丽华在一旁沏茶,见着夫君如此模样不由得摇头笑了笑,她很少见到宇文温失态的样子,今日对方竟然能如此,想来心情真的很不错。
“大王。。。”
“声音太正经了。”
“大~王用茶。。。”
杨丽华娇滴滴的说道,这是宇文温的要求,基本属于恶趣味,也就是三位女眷私下里才会被要求这么叫,算是夫妇间的**。
宇文温接过茶杯,抿了一口后点点头:“嗯,丽华沏茶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是大~王的茶好。”
“错,是郝长史茶园里制出的茶好。”宇文温又满上一杯,坐直了身子,“如何,你的结论出来了么?”
杨丽华将茶壶放好,也坐直了身子回答道:“妾觉得,黄州商贾往北地贩茶怕是赚不了多少钱。”
“说得对,赚个辛苦钱也就差不多了。”
“那二郎何苦忙里忙外折腾许多年?”
既然开始谈正事,杨丽华对夫君的称呼也变得正常起来。
“南人好茗饮,北人好酪桨,为夫能耐再大,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扭转这一地域习惯,但是买卖还是得做,一步步来嘛。”
“可是茶叶再好,北地几乎没有饮茶习俗,都说是水厄,或者是‘酪奴’,黄州的茶叶何日才能打开北地市场?”
“说得好,茶叶要赚钱,如今只能在南方赚,山南,淮南淮北江南,不都是市场么?”
说到这里,宇文温来了兴致:“郝长史茶园里所制茶叶,与平常所见茶叶不同,备茶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导致风味完全不同,这就是黄州所出茶叶的不同之处!”
“泡茶和煮茶,团茶和散茶,如今你喜欢喝哪一种?”
“自从府里开始用散茶来泡茶之后,妾确实喝不下团茶煮出来的茶了,不加配料受不了那股涩味,加了配料。。。唉,还不如喝汤。”
“所以咯,你觉得以外地茶园的制茶工艺,即便制出散茶拿来泡着喝,能有如此风味么?口味变刁后的有钱人,可是很难伺候的!”(。),。请:
第二十五章 搭配()
西阳郡北,与边城郡交界处,绵延的低矮山丘,举目望去俱是翠绿,和其他地方不同,山包上的植株不是葛、麻也不是桑树,而是茶树。
和煦的春风吹过这片茂密的茶园,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树犹如一排排整齐的军阵,布满整个山坡,占地千亩的茶园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
茶园一隅的院落内,阁楼上茶园东家、黄州长史郝吴伯正在请客,在座的贵客有西阳王宇文温、巴东郡守许绍,还有黄州总管司马杨济。
“有山有水,三台河就在附近,货船往来也方便,承业的别院风景不错嘛。”
听得宇文温如此赞赏,郝吴伯拱了拱手:“哪里,和大王的湖畔庄园比起来,在下的茶园自愧不如。”
“寡人那地方有水没山,不如嗣宗在你这东面的那个茶园,湖光山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有机会可得再去走走。”
“大王去的时候可得带上杨司马,再指点指点制茶的工艺,在下和承业的茶园,多亏了杨司马的点拨,才有如今的成果。”
在座的都是自己人,宇文温兴致很高,今日大家以私人身份在此座谈,顺便品尝郝家茶园新制的茶叶,历经数年的琢磨,新工艺制出的茶终于要问世了。
他到黄州巴州上任已经六年有余,作为佐官的许绍和郝吴伯没少出力,大家不但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钱途”上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
水力纺织,许绍和郝吴伯家中都在黄州开有布坊,而即将到来的茶叶贸易,他们两个也没落下,提前布局的大规模茶园,是两家赚钱的最有力保证。
黄州兴修水利设施,许多荒地已开垦成农田,宇文温又组织人手开发荒山,大种桑、麻还有毛竹,不过却特地“指点”郝吴伯和许绍,开发荒山种植茶树。
南方饮茶之风盛行,山南地区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园,郝吴伯家中亦有茶园,好茶树的品种不少,均悉数移栽到黄州的茶园里。
借着与大别山中寨主们的来往,许绍和郝吴伯千方百计在山中搜寻好茶树,多年下来找到许多茶种,全都移栽到黄州茶园培育。
历经多年的辛勤耕耘,许绍和郝吴伯的茶园已经丰产期,而与其他茶园不同的是,制茶的工艺有了变革,两人从没想到茶的讲究竟然还有这么多。
从记事时起,郝吴伯就知道茶是要“煮”过才能喝,还得加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一起煮,才能把茶中那股青草味遮掩起来。
北人说茗茶是“水厄”,大多是不习惯茶水的混合味道,郝吴伯本以为茶叶的这种风味是无法改变的,结果却有人指点迷津。
那人便是宇文温和杨济,他们所说的杀青、揉捻和干燥,许绍和郝吴伯听了之后好像懂,又好像听不懂。
所谓杀青,就是对摘下来的新鲜茶叶进行处理,一般是晒干后压制成饼存放,需要拿出来切割煮饮,晒的这道工艺叫做晒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