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御柄五十年-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姜意这么一说,李承犀利的眼神在血书上扫了一眼,才片刻便阴沉着脸色把血书塞给小黄门,又拿过竹简查看了起来。
“臣以为吴王一事,可召公卿举罪议!”手中的竹简也看完后,李承阴沉着脸说出了一个在场众人谁都没有想到的词。
不过别看现在李承脸色阴沉,但是没有人会察觉到他的眼角有那么一丝得意。
一直以来李承处心积虑就是想要一展手上能为,替天子除去诸王的手中的权柄。但是苦于各种力量的掣肘,一直还没有找到有力的突破口。
但是眼前这两封奏疏,让他看到了一个突破口。
那就是罪议!
诸侯王最大的依靠的什么,不就是拥立天子有功吗,天子不好直接降罪吗?那就用罪议来制裁你!
罪议制最早是孝武皇帝即位后所设的。
太祖皇帝打天下时,从龙有功者凡百八十人,太祖发丹书铁券,允可免降罪一次。
太祖皇帝死后,孝武皇帝即位。有些功臣自恃开国有功,又有丹书铁券护身,在朝中结党营私,为所欲为。孝武皇帝苦无良策可治罪众人,时太傅上疏可设罪议,召三公九卿共同来议此人之罪,这样一来罪名不从上出,由臣下议,得以有效抑制了开国老臣的风头。
简单来说就是你得瑟,皇帝表面不拿你咋的,但是群臣都认为你有罪,你惹众怒了,那对不起,丹书铁券也护不住你。
后来随着开国老臣的逝去,令皆从上出,这项制度就鲜为后人所用。
但是今日却让李承再次提出来了!
自沾染了权柄后,这帮姜氏诸侯跟当初那帮开国老臣何其相似。
一个个自恃拥立今上有功,又以封地为太祖皇帝所赐,在封地上为所欲为,无视天子之威。今上又因为诸王拥立之功不好直接出手降罪。
而且之前的历任皇帝都对诸侯王太过仁慈,只要不是公开举旗反叛者,基本都不会下死罪,夺郡县。这也让诸王在自大中迷失了自我,现在真要把每个诸侯王都拉出来议一议的话,就没有一个挑不出毛病的。
到时候夺取权柄,削其郡县,甚至除其封国,都有可为。
“允!着令立刻召诸卿,即刻进宫,不得有误!”听到罪议后,姜意虽然陷入短暂沉思,但旋即就明白了个中道理,立刻开口允了。
第五十二章 重典树威()
姜意同意举罪议后,当即有黄门令退出去派了几个小黄门前往各府邸召九卿前来。
当正处理公务的众人见小黄门来召,说是皇帝集众人举罪议,很多人愣在当场。
这个罪议,就连最近一次召开,至今也有百八十年了。很多人只听说过,没参与过啊,更有好几个如杨安这种底层爬起来的连听都没听过。
众人心中也不免疑窦丛生,猜测着今上为谁重开罪议。但是脚下可不敢多停留,纷纷往上林宫赶去。
约莫半个时辰后,当朝三公九卿,除了空缺的太尉外,皆尽到场。
待众人入座后,姜意便让黄门将两封奏疏下呈给众人轮流看了一遍。
等大家都看的差不多了,姜意用一种看似平和却含有隐隐怒意的语气先说道:“前日朕令江南各郡国同赴九江水难,今日却传来吴王鲸吞朕两万县民,诸卿觉得吴王该当何罪?”
皇帝开始问话了!
下面的九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举罪议大家是真没参加过,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开口是好,直到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了丞相司马和。
司马和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身为丞相该第一个表态,现在天子发问了,缓缓站了出来打拱说道:“我朝自孝武皇帝以来,皆以诸王为皇室宗亲,代天子牧守一方可称劳苦功高,鲜有治大罪于诸王之先例。今陛下罪议吴王抗旨一事,臣以为可以从轻发落,以示皇恩浩荡。”
“从轻发落,丞相觉得该如何从轻发落是好啊?”司马和一开口姜意就皱其眉头,他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刚从卢乡侯府中走出来的少年郎了。司马和明显在和稀泥,让他大感不满。
司马和也不是无心之人,天子和御史大夫一唱一和重举罪议,他能不明白这是要借众人之手来收拾吴王?不过他可不管姜意的心思,位极人臣后他就进入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丞相职上待上几年就打算告老返乡,此时断然不会轻言重罚吴王。
不过天子追问了,司马和还是再次打拱说道:“吴王此举虽于旨有违,但不失为救民之策。臣愚见,遣使一人勒令其交出历阳两万县民,罚万金即可。”
“姜卿,你执掌宗正府多年,你来说说吴王该当何罪啊?”见司马和坚持从轻发落,以示皇恩,姜意没有再问,转身点了宗正令姜歆。
“臣附相议!”
宗正令姜歆被点名,当即站起来打拱附议。在场众人之中,姜歆是唯一的姜氏宗亲,也是年事最高之人。让他出头去点一个诸侯王的罪名,他可不傻。
他一个姜氏旁支,能出任宗正令已经是当官当到头了。原本他因为与常起私交甚好,在宗正令一职上可以帮助常起调解天子与诸王之间的矛盾,现在常起不在了,他也想等着过段时间告老还乡呢。
看到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和掌宗亲诸王事的宗正令都不同意重罪吴王,姜意心里愈发的不快了,这两个老狐狸,深谙黄老无为之道,问了跟没问一样,朕要是想从轻发落还用得着重开这罪议之举吗?
“李卿……”不再理会二人,姜意当即点名李承这个首倡者了。
李承被点名后,傲然起身走到众人中间,对姜或打拱厉声说道:
“臣以为,天子当以重典树威!今日吴王吞朝廷县民,朝廷若不重罚,明日再有个诸侯王吞我朝廷郡县,到时候朝廷如何自处?所以!”李承话锋一转,又继续说道:“臣以为丞相所言之罚外当加一条削吴王丹阳郡,并执吴王太子入京服刑,以示天子之威,方可震慑诸王。”
李承的话犹如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殿中的千层浪。众人睁大了眼睛看了一会司马和又看了看李承,两人这意思要针锋相对啊!
一旁正老神自在的司马和也被常起的“削丹阳郡”所震惊了,他有想到李承要借机搞事情,但是这也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当即起身反驳道:“李公所言之罚是否过重?吴王封地乃太祖皇帝亲赐,轻言削夺郡县,若引起诸王作乱,到时候苦的可是天下苍生!”
李承看清了开口说话的是司马和,也不客气的说道:“非也!丞相之议虽可示皇恩浩荡,但今时已不同往日。诸王皆可自置吏,手握封国军政之权。倘若朝廷不趁此时机树威,诸王皆以朝廷软弱可欺。届时若有诸侯自大,举兵反叛,遭致宗室离乱,方为苍生之祸也!”
“臣附议!”李承话音刚落,就有一人起身打拱说道,众人看去发现是执金吾李信。
“臣附议!”李信一旁的卫尉杨安也随之起身附议。
一旁的司马和被李承这么一说,一时有些语塞,当即不再坚持,不再表态退回座中。
龙位上的姜意看到李承说退了丞相司马和,而一旁的宗正令姜歆也是一言不发。又有李信和杨安两人附议,当即高兴的说道:“另外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其他几个如太常、光禄勋、廷尉皆明白皇帝心中已有定策,哪里还敢有异议,纷纷起身附议。
“好!既然诸卿皆以吴王当重责,以树天威,那谁愿为使前往吴国宣旨?”
按制朝廷治罪内外宗室都是遣宗正令府下的都司空令为使,但是这一次要降罪的可是一个坐拥三郡的诸侯王,如果处置不当可以激起诸侯之怒,姜意不敢托大,想在众人之中选一人为使。
听到皇帝要在他们众人之间选使,一些想保持中立的臣子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出声说话。这一次出使,可是得罪人的差使,谁都不想参一脚。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姜意才发问没多久,李承便站出来说道:“臣愿为使。”
“李卿,此去舟车劳顿,耗时日久,可想清楚了?”姜意没有任何意外,只是关心的问了一句。
“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区区劳苦,可挡不住陛下天威驾临!”李承作揖道。
“好了,御史大夫与内史两处公务就权劳丞相暂且延揽,李卿明日便启程南下。朕也乏了,诸卿且退下吧!”见吴王一事都安排妥当了,姜意便起身逐客了。
众人也识趣的唱喏退了下去。
第五十三章 夜遇醉汉()
当夜,姜意在上林宫中设宴为李承践行。
宴上只有君臣二人,李承因为翌日还有差使,遂只小饮几杯,独姜意一人在那里杯盏频频。酒至酣处,李承见姜意已有醉意,便起身告辞退下了。
李承刚走出上林宫门,早就有四个随扈在门外侯着。但是今夜李承突然来了兴致,便没有上车驾,只让一人驾车在身后跟着,其他三人则护在一旁。
这一次他想走路回去,散散酒气。家中老妻一向不喜欢他喝酒,即便是天子设宴。
李承起身于布衣。
虽现已经身居御史大夫之高位,却仍住着之前任决曹史时张通所赐位于城东一处两进私宅。李承本人也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府中只养了一对老夫妇为奴仆,平时出门仅有朝廷调派的四个随扈,因此常为人所称赞。
但是没人知道,李承这个人,念旧。
没多久李承等人便走出了北城范围,来到了商贾聚集的中城。别看现在已经是戊时,但是中城之内却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走在大街上老远就能听见吆喝声、吵闹声、还有士卒夜巡的训斥声。
夏制虽限制商贾出仕,但并没有在其他政策上抑制商贾发展,因此大夏的商业十分发达。尤其是京师安夏,在规划的时候就设立了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