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抗旱中劳苦功高、有目共睹,一个都水使的职位是不够的!”
在洋水河边,随着一阵震天的鞭炮声,高大的水车先由畜力起动,然后借助风力运转起来。河水被摩天轮上所悬挂的水斗舀起来、落下,倾入了石砌的水池中。
水池漫漫蓄满,再从蓄水池的闸门、经石渠向着远方流去。在上山处还有一座水池,池中的水车再将河水向上一阶提升,人们发出一片欢呼之声。
第二件大事,就是刺史六弟家侄女高尧的大婚吉期将至,高尧和长孙润的婚期就定在六月下旬,高审行与夫人计算着路程,如果这就从黔州出发的话,大概也只会刚刚赶上侄女的婚期。
没办法,黔州离着长安太远了,山道、水道,一封信也要翻山越岭。
长安的家中已经分别将信送到了西州和黔州,阁老并不要求在两州主政的高审行父子离开任所,但他们家中的女人们总得到长安去参加这一场盛事。
不用说,黔州这里能去出席这场盛事的,只能是崔夫人,高审行离不开。
于是刺史府马上忙碌起来,准备夫人的行程,安排护从人员,准备黔州的礼物,当然还有跟随夫人去长安的人选。
以前的时候,不用说夫人总得带上她的丫环,但这次,崔氏决定不带她了,崔氏希望她能与李引大人在一起。
夫人说,“苏殷离不开,但丽容无官无职的最好与我去长安。因为西州比我们更远,万一玉如和嫣儿那里接到的消息晚了、来不及赶到的话,那么有我与丽容两个赶去了,就不会空着座位。”
丽容很高兴,因为又可以随着婆婆去长安一行了,而且还是出席这样热闹的场面,只是她觉着把苏殷一个人留在黔州,有些过意不去。
苏殷对丽容说,“这不仅是母亲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因为一路上就靠你照料母亲了。”
除了高审行拨出来的十几名护卫,为了崔夫人和丽容一路上方便,苏殷再把自己的女子护卫分出来六人,让她们随行去长安。
黔州刺史夫人和西州都督的七夫人立刻起程赶往长安,而黔州这里,就剩下了苏殷一个。
第901章 自己没丢()
她仍住在刺史府的后宅里,白天时就与丫环到各县里、去检查保水保墒的进展,因为引水的工程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仍在进行——李引要接着砌筑石渠,将水引到石城县和信宁县去。
另外,按着当初崔夫人的提议,台州和杭州抗旱的捐赠都归她一手管理,各县引水工程所用民役的补贴钱数报上来之后,都要她一项项地审核后发放。
她算着,等出远门的两个人回来,工程也几乎到了尾声,那么她也就可以回西州去了。
丫环最爱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都濡县,因为引水工程进展顺利,李引大人已经不必日夜守在工地上,他偶尔便回都濡县去处置一些政务、再回家去照料一下。
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李大人所在的工地。因为那些水渠是不断往前延伸的,所以李引每天所在的位置也不停地变化。苏殷早看出了丫环的心思,于是,李引的石渠修到了哪个县,苏长史偶尔就提议、带着她去哪个县巡察。
这么一来,丫环与苏殷慢慢地熟络起来,晚上时她就陪着苏殷住在刺史府的后宅,和苏殷讲起崔夫人的两次遇险,以及李引大人如何力挽狂澜、解救夫人于危难的经过。
苏殷也就大概明白李大人发迹的其中一个原因了,而另一个原因当然就是缘于他的能力。黔州抗旱的经过都被苏殷看在了眼里,李引的筹划能力和头脑的灵活,连苏殷也认可。
她认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正如高审行当众所说的、李引大人“一个都水使的职位是不够的!”李引一定会再度飞升。
因为苏殷知道,黔州的现任长史已经到了致仕的年纪,他不久就该告老还乡,这对于同时得到刺史、刺史夫人看好的李引来说,一定是个稳把稳的机会。
她认为自己和丽容大老远地由西州来到黔州,不久的将来,就可以体面地回去了。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她想的那样简单,因为她和丫环几乎都发现,高审行对李引的态度忽然起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刺史不但是在私下里对李引再没有一丝笑模样,在人前也不再一副亲热和赏识的样子。
她们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原因都在西州大都督的二夫人谢金莲飞鸽传来的那封信上面。
高审行从鸽子腿上解下那封信之后,只是因为天晚,才没有当时交给两位儿媳,但第二天他就把这茬儿忘了,晚上时就揣了竹管“密信”去了寡妇吕氏那里,然后把它丢在了吕氏的床上。
而丽容和苏殷哪里想到要与刺史去问!丽容第二天看到鸽笼中的鸽子又一只不少时,只是与苏姐姐抱怨了一句,“总归不如信差妥当,信指不定让它丢在哪里了,好在它自己没丢!”
好在信里也没有什么军国大事,此事不了了之。
但在高审行天亮前匆匆走后,吕氏在收拾床褥的时候就看到了那支竹管。它只有寸来长短,中间缠着一截儿红丝线、一端的口儿还封了蜡。
吕氏十分好奇,知道这绝不是自己家原有的东西,多半就是刺史夜里遗落的。
她有蜡,不发愁看完里面的秘密之后再做回原来的样子,于是她抠去了蜡封,用针小心地把卷成一卷儿的信挑了出来。
信展开后只有吕氏的半只巴掌大,先对折了两次,然后卷起来的,字迹没什么特点,但写得很清楚认真,密密麻麻地有个红豆大小,好像出自一位女子之手。
信中说:“家中人都好,峻每天去牧场,柳姐姐和樊莺常到村中看她以前那些姐妹,只是有些大手大脚的往外许钱,我也不敢说。婉清常去织绫场,崔嫣弹琴。高雄高壮会走了,已经能扶着凳子绕圈儿。东、西两个村子又开建了,看得出街道很宽敞。陈赡把他的妻子吕氏接回来后,已安顿吕氏在蚕事房做工,她还在家**奉了两个神位:一个供的是李引听说是个县令,另一个你们绝猜不到,是婆婆。最后盼着你们抗旱平安归来,切切。谢金莲。”
吕氏看得云遮雾罩,许多人的名字都不认得,但她认得三个:陈赡、吕氏、李引。
首先,寡妇吕氏知道高审行重回自己身边,就与这个吕氏的失踪有关,不然高刺史多半不会再瞧她一眼。
原来她已和陈赡在一起了,陈赡发配去了西州,那她一定就在西州。而且陈赡这个刑徒曾经回来过,而且那个吕氏的离开八成离不开县令李引、与写信人所说“婆婆”的帮助有关,不然吕氏凭什么供这两人的神位?
吕氏就能想这么多,她看出写信人是女子,但信中的“婆婆”有两个含义。吕氏也想不出这人因何把信写给高审行透露吕氏的消息。但这已经足够让她的心嘣嘣乱跳了——因为高刺史肯定还没看过这封信。
吕氏并不了解西州与高刺史的渊缘,因为刺史不大可能对她这个露水姻缘的人说起这些,更不大可能拿西州来对她吹嘘。而马洇也不会对她说起这些,马洇的注意力全在刺史身上呢。
但寡妇吕氏知道,一定尽量不能让高刺史得知陈赡妻子的去向。
可这件事情要怎么办才好呢?她一个寡妇能与谁商量这种事?很快的,她就再想起了马洇。
马县令被刺史罢职之后去了澎水县的消息,吕氏是知道的,本来她不打算再与马洇联络,一个白丁进不了她的眼睛。
但是吕氏听说马大人又复起了,做起了武隆渡上的津丞。
相比高刺史来说,能与马津丞再保持长久的联络和倚靠、可能性总是大过了一位刺史。于是,吕氏锁了门,揣了那封信,雇了辆车子,绕过了工地、寻到了武隆渡口来。
她赶到的时候恰好天已黑了,马洇看过信之后,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吕氏问,“是不是很有用?给我说说有什么要紧厉害?!”
马洇却一个字不对她说,只是捏了信在地下团团绕圈子,时而“咚咚”地自捶脑袋,时而嘿嘿冷笑。他把吕氏安顿在渡口衙门里一间人不常进去的杂物间里,再锁上门告诉她不许吱声等他回来。
随后,马大人乘夜走了。
第902章 原封不动()
♂
马洇有三大恨:
辛辛苦苦取悦了刺史、做到了县令、领着都濡县民众开了荒,点心茶水地侍候着刺史夫人一帮人,县令的职位却被李引取代了。
总算躲到了澎水县来,刚刚被西州长史和七夫人赏识、做回了津丞,就被李引当众踢得满地乱爬。
还有,在澎水县城的酒楼,马洇恍恍惚惚地认为,自己一宿之间额头上鼓起的大包、以及肋扇儿上的多处青紫、淤肿多半也是拜李引所赐。
不然李引为什么深夜就不见了?而且,那些肋扇儿上的伤痕怎么都不会是醉酒滚下床撞的——根本就撞不到那里!
这三大恨居然都与李引有关!!!
而他看了旧相好吕氏送来的信,当时就预感到了它对自己的价值,因为这几乎就可以立刻拉起刺史大人对李引的仇恨来。
马洇知道这封信一定是西州送来的,多半也不是送给刺史的,而一定是西州都督的另一位姓谢的夫人写给苏长史她们的。信中的关键是那个吕氏的离开、以及她到西州后所供奉的两个人,一个就是李引、另一个一定是刺史夫人。
哼!哼!哼哼!!
居然是这两个人在一起共同策划了刺史大人意中人的逃离,那么就是这两个人共同欺骗了一位刺史大人。因而,他们之间可能的关系简直可以猜到无限……
但马洇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单打独斗了,尤其是此事涉及到这样不能小视的两个人时,至少他认为该把这件事与另一个人分享。
因为那天刺史大人在工地上当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