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世帝唐-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殷清风也想将王雄涎等人带去山庄,毕竟相比较之下,他更熟悉杜伏威身边的那帮人。可是殷清风又怕李世民那边会有什么猜疑,所以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于单云英的身子日重,殷清风在上元节这一天没有和月眉去长安街看热闹,而是去了杜伏威那里。
武德七年正月十八,宜出行、宜开张、宜嫁娶。
这一天,殷清风要开始离群索居了。
巳时一刻的郧国公府门外,殷清风、月眉和殷良等十几个人跪在地上。
“阿耶、嫡母、阿娘请多保重!孩儿去了。阿兄、阿姐、小妹替我多照顾三位亲长!”说完,殷清风又磕了几个头才起身。
他旁边的月眉和殷良等家将也齐声的辞别:“请阿郎、裴娘子、闻娘子放心,月眉(殷良)会照顾好郎君的。”
闻氏拉着殷清风的手,哭啼啼的对他说:“风儿,多多爱护自己。”
“阿娘,你放心吧。有月眉服侍孩儿、有良叔看护孩儿,孩儿冻不到饿不到的。要是下次孩儿回来变得高大威武,阿娘不要不认识孩儿才好啊!”
闻氏被逗笑了:“你这孩子,就知道耍嘴逗阿娘开心。”
殷清风继续安慰的说:“阿娘就放心吧,孩儿又不是不能回来。三位亲长如果想孩儿了,就让人赶着马车带你们去看孩儿就好了。孩儿骑马回来,都不用一个时辰的。”
殷元看到闻氏止住了哭啼,说道:“风儿这次去了好好为秦王效力。家中有为父和你嫡母照看生意、你阿娘照顾府里事物,有什么拿不准的我再遣人询问你的。你且放心去吧。”
裴氏接着说:“风儿此去一切当心,府里之事就不要牵挂了。”
“风弟。。。”“小弟。。。。”“阿兄。。。。”
与家人话别后,殷清风带着小丫头和殷良纵马而去。
殷良在前面引路,走的不是城门外一直向南的大路,而是向西拐向安化门之后再向偏西南方向前进。
初次走这路的殷清风问道:“良叔,刚才那明德门外的大路是通向哪里的?”
“郎君,那路通向子午道的出口,进了子午道可以去荆楚也可以去巴蜀。”
殷清风说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古栈道啊,以后有机会去看看。”
此刻的殷清风有种好似离开笼子的般的心情,大喊道:“妞儿,跑起来,看看车队走多远了,咱们追上去。”说着,殷清风用脚跟磕了磕身下的白雪。
白雪瞬间将速度提升得飞快。即使这路况很烂,也不耽误她的速度。只可怜殷良等家将赶紧催马直追,但也只有在后面吃灰的份儿了。
三十多辆马车组成的车队,由一个三十来岁叫殷寒来管事带队。衣服被褥、锅碗瓢盆、床具书桌、笔墨纸砚等等一应用品,昨天已经派人先运过去。现在车上装的是,给那些佃户准备的布料和生活用具。
车队在城门开了之后就出发了,六七十里地又是大队人马,不早些出发是不行的了。
等一马双骑越过一座一百多米宽的木桥后就追上车队。殷清风在车队边放慢了马速,“寒来管事,我听说咱府里在这附近有一个庄子,你可知道在哪里?”
“回郎君,刚才郎君已经路过那庄子的田地了,只是那庄子的所在,距离大路向西几里地,所以郎君没留意到。”
殷清风回头望了望,“原来如此。“那处庄子的田地不知有多少亩,寒来管事可是知道?”
“小的之前就是负责管理那处庄子。那处庄子的田地有十二万亩。”
听完殷寒来的简单介绍,殷清风在心里快速的盘算起来:“十二万加上山庄的十八万,正好三十万亩。
如果按照自己改进后的种植技术来算的话,单纯种植高粱一年是两万四千吨左右、大豆和小麦会多一些、新鲜的紫花苜蓿将是十三万吨。
幼牛期每天吃五公斤、育肥期每天十公斤、追肥期每天十二公斤;成熟期每天二十公斤。现在是三百四十头牛,每天吃就得吃近七吨。一年下来就得两千五百多吨。再加上几匹马,一年下来有三千吨就够了。
再加上青草、秸秆等青饲料,这土地是大有富裕啊,看来要好好规划一下这些土地了。”
殷寒来看殷清风看天没说话,也不知自己哪里没说对,正忐忑呢。
从深思中醒过来的殷清风接着问:“寒来管事,那十二万亩土地,之前都种的什么?”
“回郎君,去年那里种了九万亩的黍和菽、一千亩的各种果树,剩下的都种的是蔬菜。”
“听说那庄子靠近沣河?”
“回郎君,距离西面的沣河能有十五、六里的样子,倒是东面临近潏水。”
“那寒来管事可知周围哪里种大麦和高粱的?”
“回郎君,沣河对面的土地上,去年种了少许的高粱。”
殷清风盘算了一下,“等山庄这面安顿好了,麻烦寒来管事辛苦一下,把周围百里之内的庄子、农户都摸查一边。回来告诉我他们各自有多少亩,然后当时就签协议。
协议的内容就是让他们都种上高粱、大麦和菽,至于收购的价格嘛,按秋收时的粮价高一成计算。如果有种苜蓿的,你也收购。”
第41章 梧桐山庄(一)()
正月十四下午,殷清风又去了一趟秦王府。经过几天的静养,李世民的身体虽然还有些虚弱,但看起来恢复得还不错。
土地、佃户和苜蓿种子的问题都不大,但只凑到了三百头母牛和四十头公牛。另外,在殷清风的建议下,李世民还给殷清风准备了几匹大宛马。
杨广当年亲征吐谷浑,虽然最终吐谷浑又死灰复燃,但当时却极大的震动了西域诸国。
西征结束后,杨广带回了大量的宝马良驹。这些马和他收集到的良马,都配给了骁果卫。以至于在骁果卫消散后,唐朝立国到现在,竟然找不出多少的顶级的良马。
在殷清风的计划里,山庄未来的发展,还要囊括家禽养殖业、畜牧养殖业、果树种植业和渔业养殖。
几千年来的中国人都吃不饱,除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主要的还是副业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发展。
不管是再精细的种植和一年两熟、三熟,总有人口达到极限的时候。如果不趁着现在人口少的时候,先培养起人们对副业的认识,只是依靠扩充领土面积是没用的。
后世的东北三省能养活四亿人,可是曾经占领过那片土地的王朝重视过那里吗?更不要说向南、向西扩张了。
对于家禽、家畜和果树,殷清风都算计好了,刚才问殷寒来,就是要确定沣河水能不能利用上。
其实,搞养殖这一套,殷清风完全可以在杜伏威的庄园上去做,也可以在自家的农庄去弄。他向李世民提出要土地要人,完全是找借口远离长安。
穿越到了古代,或许在知识面的广度上,殷清风自认能占点儿上风,但在政治智慧上他敢小瞧古人,他就得趴下。
在殷清风的计划里,可不没想过要给李世民当女婿。但一想到这驸马都尉的身份时,他觉得这样更有利展开他的计划。但那是以后的事儿,现在他还是觉得离长安远一点儿更安全。
在拿到山庄的地契和人契之后,殷清风和殷元、裴氏商量了一下,归属于郧国公府的土地也一并归他管理。
因为有了仙居坊、滋味楼成功的先例,再加上裴氏现在的注意力都在要开业的成衣店上面,裴氏很痛快的交出了管理权。
对照了一下两处土地的地契,殷清风发现两处之间还隔着一片土地。因为时间的关系,他决定等安顿好之后,再去把这块地买下来。
刚才殷寒来说郧国公府的土地与沣河没有挨着,他也打算一起买下来。这样以来,他粗算了一下,他能使用的土地最少能有六十万亩的土地能让他折腾。
按照他当初向李世民提的每千亩三户来算,六十万的土地需要一千八百户。一千八百户,按照每户五到六人算,才一万人左右。这显然是不够的,除非是一万个壮劳力还差不多。
一万个壮劳力,最少也需要八千户,也就是四万人以上,才能把这些土地整明白了。
在养殖业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按每人每天平均需要三斤粮食算,四万人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吨。
两万吨的粮食,按照一年两熟算的话,也不过二十万亩一年的产量。但殷清风还是打算将作为饲料的高粱和大麦,交给别人去种植,他只要花钱买回来就好。
剩下的四十万土地如何使用,等他实地考察过这片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是否平整,才能决定。
“寒来管事,府里的农庄有多少佃户?”
“当初阿郎被封为国公的时候,圣人赐下两千户。阿郎当初安抚的一些流民,也陆续主动投到府里。现在府里有佃户两千八百三十户。”
殷清风算了下,还差五千户的缺口。那就只能指望着在收购土地的时候,顺便也把原先的佃户也一起收了,否则,还得向李世民张口去要。
“寒来管事对这周围可是熟悉?”因为一路走来,他看到两边的地形高低起伏树林密布,和殷清风想象的一马平川是完全不一样的。
殷寒来道:“小的平时也到处走走,这周围还算了解一二。”
“哦?既然熟悉,那就帮我解解惑、细说一番。”
月眉也好奇的竖起了耳朵。
“刚才路过桥的是潏水与交水的汇合处。潏水在桥北叫泬水,以南叫潏水。
不知道郎君刚才注意没有,那桥边还有一个堰坝,叫福堰,是永安渠的源头,永安渠的水就是从那里引进城里的。
长安周围的河流,将城外这些黄土台原分割称大小不一的塬。潏水的东面、长安城以南统称少陵原。安化门外到泬水之间叫凤栖原,而芙蓉园以东叫毕原;潏水与交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