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世帝唐-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气氛一下又凝固了,四人再次想到商税论上面去了。
好一会儿,魏徵说道:“要不。。。我们现在去请教。。。”
他问得很小心。毕竟都是自持身份的人,现在眼巴巴的跑到一个晚辈家中,还是去请教的学问的,多少会有些难堪的。
王珪一言不发的站起来就往外走。
其他三人相互看了看,也跟在身后。
快到府门的时候,房玄龄拉住疾步前行的王珪,“叔玠兄,你可知那少郎君住在何处?”
王珪愣了好一会儿才恍然的说道:“对啊他住在何处?”
其他三人好笑又同情的看着他,看来王珪心中已有魔障了。而且,能破开他的心障的,只有那个叫殷清风的少年郎。
杜如晦上前说道:“那少年与吴国公交好,我等求他派人引路,必然能找到殷少郎君的。”
“哦”
王珪低头又往前走。
刚走了两步,他回头问道:“为何不让尉迟将军派人?”
魏徵虽然也没想明白,但是,他拍了一下王珪的后背说道:“想必尉迟敬德这时正在想着怎么修建他的浴室呢,我等就不去打扰了。”
魏徵的本意是想唤醒王珪,但王珪听了他的解释,连“哦”都不“哦”了,扭头就走。
三人无奈的跟在后面,看来在没见到殷清风之前,王珪的状态是好不了了。
杜伏威匆忙赶到门口。
一下子有四位朝堂重臣来访,可是从未曾有过的事情。
杜如晦四人与杜伏威简单客套了几句就直接道明来意。杜伏威虽然惊奇,但他也不问缘由,只是让家将把管家喊来。
望着远去的车队,杜伏威在台阶上嘿嘿了几声就转身进府了,他对殷清风放一百个心。而且,看这四人的架势也不像是坏事。
往返了一百多里地,又泡了半天澡,就算殷清风的身体再棒,他也有些吃不消。
简单吃了口饭,又陪着几个小妞儿说会儿话,他就去睡了。
他刚梦到那个叫静淑的武妹妹吐了他一身奶水,就被月眉给摇醒了。
他这山庄八百年也来不了一个人,但凡能来的,又值得月眉来打搅他好梦的,必然是需要他亲自接待的。殷清风再不情愿也得起来。
看看窗外,天色早就昏暗。殷清风有些着急的问道:“月眉,可是太子派人来了?”
月眉一边帮他穿衣,一边回到道:“是那天我们见到的王行长,他带着三个人来拜访郎君的。”
王行长,全大唐就一个人有这称呼。
“刚分开没多久,怎么就找上门来了?”
殷清风心里嘀咕了一句,接过毛巾赶紧擦把脸。
外书房内,四个人或立或站,都把注意力放在门口。
在殷清风推开房门露出身形的那一刹那,坐着的人立刻起身,和其他人一起恭敬的说道:“深夜打扰,还请少郎君多担待。”
殷清风对他们的态度很惊讶,赶紧回礼。
没等他的客套话说出来,王珪抢先问道:“敢问,少郎君对银行可有谏议?”
殷清风又一愣,谁告诉他说他对银行有谏议了?
他不慌不忙的指着桌上的茶杯说道:“这是清风让人专制的茶叶,四位长辈长途而来,不如品尝一下,看看是否可以舌口生津。”
魏徵拉着王珪坐下,并端起他眼前的茶杯递给王珪。
有了魏徵的暗示,王珪总算有些清醒了,他低下头开始品尝。
“咦”
杜如晦见茶杯端到眉目的高度仔细看着。
唐初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
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
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
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于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
在盖碗茶的文化里,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但是盖碗的盖子要等到泡茶法出现之后才有的,而且是泡茶法出现了很久之后才出现的通过现存的茶具考证来看,最早不会早于满清的第五个鞑子皇帝时期。
随着杜如晦的这声疑惑,其他人也注意到了手中茶杯的不同。
盖、杯、托,很简单的结构,一目了然。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盖子和盏托,又刺激到了四个人的神经。
“工”!又是“工”的杰作!
难怪这少郎君要强调“工”重要性!
不但杯盖、盏托他们没见过,就是这茶。。。杯。。。他们也没见过!他们在家中用的都是茶碗啊
四个人相互看了看,低头开始闻茶。
他们之前喝茶要经过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等步骤。可是现在呢?他们刚坐下,就有人端上茶来,难道。。。他早就知道自己这些人要来?
按照之前的规矩,在分茶之后是闻茶、观色和品茶。
四人先将杯子放到鼻翼之下轻轻的嗅着。。。
淡淡的草木香气。
既没有葱、姜、枣、橘皮、茱萸和薄荷的味道,也看不到葱、姜、枣等的影子,就是一片片舒展的叶子漂浮在杯子里。
四人将一口茶水含在口中,再闭上眼睛,慢慢的将茶水咽下。。。
四个人几乎同时睁开眼睛看着殷清风。
殷清风笑着问道:“四位先生可还满意?”
“满意!”
第222章 口出狂言()
殷清风说道:“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清风后来想了想,难道神农当时解七十二毒时,随身也带着橘皮、盐、茱萸和薄荷不成?然后又连同茶叶一同塞进口中?”
这个笑话很冷。最少杜如晦四人觉得很冷。
这个笑话让他们想起了先秦时期的道家。
“道”是天地之道,追寻天地之道的人被称为道家。
一代又一代的道家经过不断的探寻,才有了管子、老子、鬼谷子、孔子等人的成就。
但是,茶只是茶,为何要脱离其本源而往里面添加姜、葱、盐呢?
茶不是“工”手中的“器”,不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只需要保持其本源就好了。只有保持其本源,才能“解七十二毒”!
每次遇到这少年,他的话都如晨钟在耳、发人深省啊
这一次,抢先的是王珪。
他站起来,仔细的扫平衣袍上的褶皱,然后恭敬行礼,说道:“珪,受教!”
殷清风有些无语了。
就是喝不惯乱七八糟的味道,然后“改进”一下嘛,怎么就受教了?要不,小爷给你讲讲小东倭那边妖精打架的故事,看看你还受教不受教?
他连忙回礼,“先生这是在羞杀清风了。只要四位先生满意就好。等四位先生离去时,清风定然奉上一些。”
四人喜形于色,王珪说道:“珪就愧领了。”
殷清风看这四人的架势是拿他平等对待了,否则也不会徵啊珪的自称其名。你说你们喊声老夫或某多好?
他在抱怨别人的时候,忘记自己以前在别人面前自称“小子”,而现在已经改口自称“清风”了。
他口称“不敢不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四位先生前来,不知有何赐教?”
王珪还站在那里没坐下,他恭敬的说道:“赐教不敢。珪等前来,想知道少郎君对银行有何指点?”
殷清风怎么听怎么别扭,但他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学着王珪的样子向他回礼,“不知。。。敢请先生坐下说话。”
你说你都五十多快六十岁了,简直比李承乾那个小屁孩还乖巧,别不别扭啊,咱不闹行吗?
杜如晦早就看出不妥了,但考虑到王珪的执念,他又不好明说。
这四人里面,就算他年纪最小也足以做殷清风的父亲了,而年龄最大的王珪,做殷清风的祖父也绰绰有余了。现在王珪一副学生向夫子请教的姿态,换做别人也得诚惶诚恐。殷清风能这么淡定,就已经不错了。
他向魏徵使了个眼色。
他们四人虽然结交多年,王珪的执拗那是相当出名的,他们三人当中也只有魏徵能劝得住王珪。
魏徵也清楚问题出在哪儿。
他站起来,上前暗中拽住王珪的袍子,一边对殷清风说道:“徵与友人搅扰少郎君安寝了。来,叔玠兄,让少郎君先饮口茶,我们坐下洗耳恭听。”
杜如晦翻了下白眼,什么叫洗耳恭听啊,你这么说,不又尴尬了吗?
殷清风压力是有些大。
这四位可是被评为唐初四大名相的,王珪看起来是实诚人,不顾细节就罢了,你魏徵跟着捣什么乱啊。
他顺势说道:“两位先生请安坐。这个。。。清风对银行多少还是有些拙见的。”
那边魏徵连拉带拽的总算把王珪按回座位了,殷清风才松了口气。他坐下后,将面孔朝向王珪说道:“再过几日,受太子邀请的河东、山东等地的各家族族长会云集于长安城。王先生可带人趁机前往洛阳开设分行。
这边,太子会拖住那些族长的行程,尽量让他们晚于九月十日才能回归洛阳。只要王先生能在这十天内将分行建起来,那些世家就徒呼奈何了。”
王珪大喜。其他三人也很兴奋。
殷清风见他们四人的模样,就知道李世民还没有将消息告诉他们。再联系到今天李世民派人把他叫去东宫,他就在心里暗自咒骂李世民:“你是太子,这事儿你自己不去说,反而折腾小爷。酱紫好吗?”
这个消息对王珪四人很重要。
他们之前的准备都是想着向南进入巴蜀,以躲开最初的围剿。既然各世家都云集到长安,到时候太子再派人在各关津找借口扣下那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