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思听到这样的话,不由的更加震惊,抽泣之中竟有些说不出话来。
张海这样说着的时候心情有些平静下来,也觉得自己的话似乎有些重了。杨思并没有犯原则性的大错,或许也是因为对自己有了感情而已。自己如果因为这件事而对杨思严厉处罚,恐怕会在身边的小女孩儿当中留下阴影。
第781章 闯王进京()
“我知道你的年龄也不算太小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思。但是我希望你能从革新事业的角度多考虑,不要让自己的个人感情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你能明白么?”张海的话软了下来,让杨思有一种刚才的张海不过是在气头上的感觉,也给人以安慰。
说完,张海就走进了地牢,而杨思的心却似乎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起了不久前自己初潮的事情,这六年有余的时间以来,包括李千兰和杨思在内的不少人当年还是孩子的小女孩如今也已成为了真正的少女,童年似乎已经离自己远去。她不甘心以后嫁给一个寻常的男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渡过终生,甚至是面对更坏的可能:永远的成为如出家人一般的人。
而现在来看,杨思觉得后一种可能越来越大了。这让杨思更加坚定了决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何况这些年来同张海在一起的相处更让杨思觉得只要不做出同圣主为敌的事情,或者违反大原则的事情也未必会落不得好死的下场。
就在杨思一边思索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回去的时候,张海也来到了地牢中的杨小君身前。
张海也思考过很多,觉得这件事情这个小女孩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他所做的也完全和自己的安排有关。
因此见到这个孩子后就安慰的说道:“这些天来你受苦了!都是我身边儿的孩子不懂事儿,我会好好教训那些人的。”
杨小君听到这熟悉而口气平和的话感觉似同仙乐一般,多日以来的恐惧和阴霾终于减轻了不少:“我。小女参见圣主。小女有罪。”
“你这说的是哪里话?你也是个经常在新华书局那里走动,就算字认不全平日里了解的信息也应该比一般人丰富?这些客套就不必了。以后在外面,以前怎样称呼先就怎样称呼。在皇城内,叫自己小君就可以了。这件事情你不必牵挂了,这不是什么人的阴谋,而是我自己安排的,只不过不小心出了一些差错而已。没有什么大碍。”
张海的这些话让杨小君更为释怀了,杨小君的胆量也稍稍大了一些:“我还能会到父母身边吗?”
“我说过了,以前怎样现在就怎样。生活最好不要有什么变化,以后独自一人在外的时候,也需要有个跑腿传信的人,等你身体恢复好了,就可以出宫了。”张海自然的对孩子说道。
新朝六年**月间,夏季的暑热在南京城逐渐散去,至少不那么热了。但有些凉意的深秋时节还没有来到。
这样的时节正是南京城里大把有闲也有钱的年轻人甚至成家立业的人消费娱乐的好时机。而皇城西南不远处的教部与新华书局还有大体育场大剧院等地正是整个新朝最为繁华的地方。
外来的人来到这新朝的南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那如集市一般的热闹、繁华、富庶,还有人们从气色到穿衣那种透露出来的同旧时代所格格不入的一种气质。
在人群当中有一个二十岁出头大汉,似是街上的闲汉一般的打扮。这样的形象往往引来巡查们的警惕。不过他的身边跟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女人,让人一看就知道绝对不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人。
当人们听清那口流利的新朝白话之后,大多数所的人就不由的高看一眼:能把这独特的新朝白话说的这样标准,还手中拿着几本似乎是有关新闻和政治类书不又的多看上那么几眼,那毫无疑问:这人应该就不会是外地人了,南京本地积极分子青年的典型形象。即便是外地人,那也是“做公的”还有可能是外地来的教师。
至少在这两年里,不仅仅是南京城,就是苏州杭州等地新式的风也比过去更盛了。毕竟,首都市民待遇所需要的化考核即便在这东南繁华之地对于不少人也是一种吸引。外地来的人物中有这样的人并不奇怪。
在这对年轻夫妻的不远处,也有一个看起来鬼鬼祟祟的似是旧时寻常乡间青年的人似乎像是外地的小偷一般。不过这“小偷”既然很自觉的没有惹事的迹象。即便有见义勇为心态的人也懒得上前说什么。
直到那对年轻夫妇来到一处很低档的小吃摊前的时候,这三个人才聚到了一起,原来都是同路人。几个人穿着看起来不算太差,可出手却极为寒酸。只要了几碗加盐的大米粥而已。
“李大哥,来京城这么久了,有主意了没?我们这次来可不是闲逛的。这京城处处用钱,几乎没有卖粗粮的地方。就是街上的热粥和馒头这些最低当,也还怎么贵。如果花费太大的话我们回去的时候可就不方便了。”
那个二十岁出头的“大汉”长的虽然给人以粗狂的感觉,心却很细:“你没有看到么?这京城还是有赚钱机会的。我们乞讨也好卖艺也好都能有他处几乎不可能有的收入。”
这位“李大哥”实际上就是自西北而来的李鸿基,这次出来用的化名是李自成。李自成出身贫寒,但能在另一位面的历史大潮中脱颖而出名留青史就印证了他在诸多方面决非普通人可比。
不但有坚强不屈的性格让他成为村里面不好惹的人物,自幼还十分勤奋,习得一身实用的武艺而且还识字。在村寨里行侠丈义的人缘十分好。不过在有些方面,他也不是冲动卤莽之人,有些不能得罪的人和势力,他也不会去太过得罪,从不会去做取死之道。
如今的新朝六年正是崇祯元年,陕西一带的很多人在原本的历史上都造反起事的时候李自成却没有造反起事的打算。直到第二年见到这西北的局面才有了一整套精心的准备之后把“行侠仗义”“刚直为人”的标准一放宽,这大明的地方当然处处都是不平事,很轻易的就被“逼上梁山”了。而且还懂得先进军营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把总之后再造反,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各路起事大军中一个虽不出名却很重要的人物。
第782章 闯王进京(二)()
李鸿基实际上早在两年前新朝开始在西北边地建立巩固政权后不久也就在当地崭露头角,成为米脂县公安军县营第三连下的一名班长。
地方上有一定威望和武艺的人物,十有**都是豪强出身,要不然也是横行乡里的恶霸,很少听说过底层善良百姓出身的人能有李自成这样的武艺和本事,别的不说,无权无势的人能攒出干活的力气就算不错了。
因此公安军秉承起事建军以来的一贯原则对于这号人物都是要查三代并抱以一定警惕的,虽然结果证明李自成的“阶级成分”虽然不算太好,但也没有太大问题,定了个“上中农”。
可他在当地也确实有一定家族势力基础。这样的人即便有足够的才能也不可能在新军队伍中得到重用。因此,米脂县的公安军县营九位作战排长全是选的当地毫无背景基础比较听话的普通青年。而连营级干部基本上是新军体系内的曾经打过仗的出身。
李自成在这样一个体系内也仅仅混成一个班长而已,这还是他在这一带的人缘威望比较好,经公安营调查并无太多劣绩的结果。
不过,当地的公安军县营因为害怕闹矛盾或不能服人心,还是多少给了李自成些面子,九位正排排长之外还有一个勤务排长就是铁匠刘敏政,也是李自成的发小之一。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自成并没有多少怨言,因为村里的很多以前看不顺眼却也惹不起的人物在新朝改朝换代之后不是流亡他乡就是被抄家灭门了。这新朝在李自成看来,很多地方都和过去的朝代不一样。
民众的生活没有在改朝换代之后迅速富裕起来:因为这米脂线曾经是中原同草原贸易的重要商路之一,不然也不会留下以美女闻名的基因。
而新朝那次南征北战夺取天下之后民众的负担虽然减轻了,可随着草原上的各部遭到清洗后,这陕北边地的商贸往来也萧条了。
乞讨与饿死的人依然有,只不过不再像以前那样让有些底子的人也感觉的压抑和绝望而已了。
新朝六年,陕北大旱,米脂县的受灾情况最为严重。打土豪分田地外加比较轻的边防战备负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带雪上加霜的贫困和饥荒。虽然没有大面积出现历史上人相食的情况,却依然有不少百姓刚刚进入夏季的时候就只好“猫冬”了,而冬天的粮食根本没有着落,流亡他乡成了民间共识。
不过新朝的组织力确实并非传统王朝可比,在灾情初显之后,几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河北等地调来了用于救灾的粮食还有不少用于四处筹集的银钱。
不知什么缘故,米脂县等地的百姓获得的粮食大概只有平均每人新朝制七斗左右,平均到七两的口粮也难以坚持到第二年春耕的时候,而且也仅能维持到而已。要是一般的灾情,这个规模的救济是完全足够的。
可陕北这些年以来原本的年景就不怎么好,新朝六年更是几乎绝收,各家各户就几乎没有多少存量。这个规模的救济就很难维持到第二年开春的时候,更别说维持到第二年收获的时候。
米脂县县营的的营长说来年还会有新的救济,这让很多百姓深信不移。因为即便是这每天七两口粮的救济,也是过去从大户到朝廷几乎很难落实下来甚至根本没有的。
刘敏政也算是个排长,虽然同营部乃至上层的关系远不能同那些作战排的正排排长相提并论,可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上面的消息:“新朝救灾,不仅仅口粮标准是按照每天一斤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