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欧皇崛起-第8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小米亩产本就低,加上黄土贫瘠,陕北那边一般亩产只有百来斤。就算家有20亩地,也照样穷得叮当响。
要是红薯真的很适合在陕北黄土高坡地区种植的话,哪怕是亩产千斤,20亩旱地也能产2万斤啊,绝对让当地人远离饥饿了。
所以,不止正德,其他人也不相信红薯有这么高的亩产。而且,大家都怀疑马林吹牛比啊
马林想了想,现在刚进入农历6月下旬,正处于夏季。而在后世,红薯有一个分支,叫秋红薯(按收获期),或者叫夏红薯(按种植期)。而秋红薯正是在7月份种植,10到11月份收获。
于是,马林就直接回答道:
“陛下,臣可以亲自负责种植,给大家看一看效果!”
“现在种植?是否太迟了?”正德犹豫道,还有个把月就要入秋了,好像时间上不够啊。
“不迟,红薯生长期短,最多4个月,现在种植,正好!”
然后,马林找来几百斤新鲜的红薯,洗干净后,放入湿热环境,任其发芽
当看到红薯有某一块开始发芽后,就切下来,单独作为一个植株的种子进一步培育
然后,纷纷发芽的红薯各部分,被栽入泥土中,并施了肥
马林种植红薯的地方,被安排在了皇帝作秀耕田用的“一亩三分地”上
所谓“一亩三分地”,原本是指京城先农坛附近观耕台前皇帝主持春耕仪式时,亲自下田耕作的那一小块田。当然,皇帝耕地只是象征意义,也就来回四趟,然后就闪人,交给专职的农民去耕种。
为了表达对红薯的重视,正德帝让平时管理“一亩三分地”的农夫们腾出三分地,专门给马林种植秋红薯。
然后,马林就成了专业的农夫,一边培育红薯发芽,一边让人耕地,好把发芽后的红薯种入地里
种下地后,马林并未轻松下来,而是忙忙碌碌的。为了保证红薯的产量,最基本的粪肥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草木灰,作为土钾肥,也是必不可删少的。
唯一让马林伤脑筋的,就是磷肥不好搞,哪怕是土法的磷肥
一直以来,华夏古代农业都很发达,汉朝时就开始流行使用粪肥,导致粮食产量居高不下。后来,又发现含钾的草木灰也能肥田。
所以,华夏农民们虽然不懂啥叫“三肥齐全”,但也误打误撞地早就学会了施加氮肥(粪肥)和钾肥(草木灰),只差磷肥了。
但磷肥真的很罕见,除了自然界里的磷矿石外,就只有骨头粉什么的带点磷了
偏偏磷肥的作用还挺大,可以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等等
可马林并不想把磷肥的秘密透露给大明,因为,大明官员心里藏不住事啊,有点好东西,肯定急着显摆,特别喜欢“昭告天下”。
明朝人知晓了这些秘密马林并不担心,毕竟,明朝农业本就发达。可是,若是欧洲人知道这些,那就不好了
马林能在欧洲成为能养得起6万大军的顶级富豪诸侯,和他利用别国不知道的先进农业技术有很大关系。
若是他把这些招数告诉明朝,要是将来别国偶然从大明得到这些技术,肯定会引发欧洲农业上的革命。
像是原本历史上的荷兰,不就在17世纪,就搞了什么“农业革命”吗。而荷兰人之所以在本土搞什么“农业革命”,就是在占据了台岛后,通过想台南的汉人移民,学到了不少东方农业技术,并促进了荷兰农业的大发展
当然,现在台岛归马林了。至于荷兰人,还是哪儿凉快去哪儿呗
而葡萄牙人和大明有矛盾,加上侵占了大明的小弟马六甲王国的首都,正好引起了大明君臣的不满,很长时间内无法跟大明王朝好好接触了。而这段时间,对于马林来说是最宝贵的。只要渡过这段时间,到时候,自己就赚够钱了
而且,明朝粪肥和草木灰的利用已经很成熟了,他也不好说不行,反而要重视粪肥和草木灰的使用。
但若是不施加磷肥的话,从农历7月过4个月正好到了11月初的样子。那时候,已经是初冬了,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所以,为了让红薯顺利结出果实,马林必须抓紧。而抓紧的办法嘛,自然是寻找磷肥的替代品了。要不然,生长慢了,估计满朝君臣都无法看到红薯的收获了。
最终,马林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从鱼多的河塘底部捞淤泥
有鱼类生活的河流,鱼死后,尸骨肯定沉入河底,与淤泥融为一体。如此,鱼多的河流的底部的淤泥,含磷量肯定不低。虽然远不及正常的磷肥,但多捞点,肯定没事。毕竟,河泥又不像化肥,用多了还烧跟
于是,马林开始让刘谨找锦衣卫帮忙打听,京城哪条河流里鱼多。然后,派人去挖河泥,作为“一亩三分地”上那三分地的红薯的磷肥。虽然含磷量低,可胜在河泥没有副作用,使劲堆就是了
同时,粪肥(处理过的,也就是沤过的)和草木灰什么的,也是大量上。反正都是天然绿色肥料,用多点也不怕。不像化肥,用多了容易烧根
第1144章 马公爷?马工头!()
为了方便照料红薯,马林这段时间干脆直接住在了先农坛这边的空房子里,以方便照料红薯。还有就是,他打算躲开8月份那场倒刘谨的风暴。
马林因为送了几万两银子给刘谨,所以和刘谨关系还比较亲密。刘谨虽然贪婪,但收钱还是肯办事的。在收了马林那么多钱后,刘谨后来看到马林都是笑眯眯的,亲切异常。
但马林知道,随着8月份反刘谨事件的爆发,他和刘谨之间亲密的关系,则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因此,马林最近干脆借着照料红薯的名义,躲在了城西的先农坛里。
先农坛本是皇家祭祀场所,马林这个外人是不能轻易进入的。但马林进献的红薯太过重要,加上刘谨帮忙说话,正德才特批马林入住。不过,为了避免落人口舌,马林没敢住进先农坛的宫殿里,而是住进了先农坛普通值守官员的宿舍区。
没事的时候,马林就会亲自来到“一亩三分地”的红薯区域,观察红薯的生长情况。同时,在附近弄一个池子加工粪肥。加工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收集来的粪便,跟草木灰和鱼塘河泥混在一起搅拌,然后放在池子里沤肥。但是,会盖上盖子,避免雨水进入池子,溶解三种肥料里的盐分。这些盐分包括硝盐和钾盐,都是重要的肥料成本,可不能被雨水随便冲走了。而且,新收集的粪便也不能直接下田,否则容易烧苗。
除了这三样主要肥料外,马林还让人没事就往池子里添加割下来的枯草和枯叶,一起浸泡发酵。这些枯草枯叶本就是含有各种成分,若是燃烧了,就产生草木灰。所以,这些枯草枯叶烂在池子里后,反而助长了肥力
马林做的一切,都被大明户部派来的分管农业的小官给详细地记载了下来,作为日后大明推广种植红薯的重要参考。
现在的马林,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农夫似的,成天泡在了“一亩三分地”上。某一天,马林从地里回来后,喝着正德赐予的御酒,有些心不在焉
和马林想得一样,这些御酒并不是后世流行的高度酒,而是普通的中低度酒。其中,以黄酒和米酒比较多。毕竟,这个年代,明朝人受到文人的影响,并不太喜欢高度酒,而是像普通文人骚客那样,喜欢度数较低的酒。
某一天,马林在喝酒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喝酒的时候,要是就着黄生米吃多好?
然后,马林猛地想起来——来大明的时候,自己似乎带来了几百斤花生米。而这些花生米,的确是最好的下酒菜啊
于是,马林想办法派人赶回天津卫大沽口的码头上,把船上几百斤花生米给带到京城来
很快,几百斤花生米就送来京城了。马林这次啥也不说,直接挑出部分花生米,做了一些油炒花生米,还撒了一些椒盐上去
顿时,宫中御膳房传出了一道浓烈的香气
油炒花生米的香味是非常浓郁的,吃起来也非常香。一直以来,马林觉得油炒花生米是最好的下酒菜。而熊孩子的杰出代表正德在尝了后,也迅速爱上了这种味道
除了普通的椒盐油炒花生米外,马林还让人从船上拿了点辣椒酱下来,制作了香辣油炒花生米
就这样,花生米和辣椒,两大重要食物,一下子出现在了大明朝,颇为受到正德帝的重视。
当然,就意义而言,花生米和辣椒是无法和红薯、土豆相比的。但是,若是论起两者受欢迎程度,肯定是要超过红薯的。然后,花生米和辣椒,自然成了正德帝下令推广的重要作物之二。
不过,因为现在没啥时间播种了,马林也无法现在就播种。除非,能修建一个暖屋,这样就不在乎气候了,即便大冬天也可以照常种植花生和辣椒
而此时,马林献上来的9只加拉帕戈斯象龟的去处,也定了下来——它们被安置在了紫禁城北门玄武门附近的坤宁门(顺贞门)内的钦安殿
钦安殿内供奉着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当然,真武大帝其实是清朝时期为了避讳康麻子“玄烨”的名,被迫由“玄武大帝”改成“真武大帝”的。
而玄武是啥?就是乌龟啊!所以,这9只代表玄龟的加拉帕戈斯象龟,供奉在紫禁城北部靠近玄武门的钦安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毕竟,钦安殿本就是供奉玄武大帝的,如今供养9只玄龟,实在太契合无比了。
但此时,马林却猛地想起——不好,差点都忘了加拉帕戈斯象龟的生活习惯了
加拉帕戈斯象龟毕竟是来自赤道附近的热带乌龟,眼下是夏季,一切好说。但等到秋季和冬季的到来,这些适应了热带气候的乌龟,很有可能被冻死
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