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欧皇崛起-第6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为了不影响骑兵的战斗力,马林觉得——应当提升一下骑兵刀的性能水平了
当然,马林指的是提升下自家军队使用的骑兵刀的性能水平。至于出口型的刀剑,还是继续用高碳钢呗。反正,高碳钢刀剑,的确比现在欧洲流行的生铁刀剑要强很多啊,卖出去绝不会有人说质量差的。可自家军队用的武器嘛,自然要精益求精了,提升下性能水平,是必要和必须的
第867章 新式军刀()
马林首先想到了碳素弹簧钢,毕竟,北海国已经拥有了冶炼最基本的碳素弹簧钢的能力,也能制造弹簧。
但最终马林还是放弃了,为啥?因为碳素弹簧钢产量低啊
说是碳素弹簧钢,但还是掺杂了不少锰的。为了制造弹簧钢,马林说不得从威尼斯人手里进口了不少软锰矿(二氧化锰)。可软锰矿产量低,欧洲储量也低。因此,那点锰矿做出的弹簧钢,全拿去做弹簧了。想要做刀具做几把精品没问题,但想列装军队,想都别想
要知道,在马林的规划里,北海国应当是有几万骑兵的。这么多骑兵所用的军刀,需要的弹簧钢数量反正马林觉得不大可能
所以,马林只能在普通钢材上想办法了。然后,就是刀剑的锻造技术了
在目前世上,论及刀具,日本的倭刀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能与之相比的,只有使用印度乌兹钢的大马士革刀了。
不过,乌兹钢属于天然花纹钢,是因为矿石质量好。到了17世纪后,因为冶炼乌兹钢的铁矿石采完了,然后大马士革刀就失传了。直到现代,用新技术搞出花纹钢,才恢复了大马士革刀的生产。但古代花纹钢的花纹是天然生成的,并非雕刻,而现代很多所谓宝刀,上面的花纹,其实是人工弄出来的。
除了印度的乌兹钢属于天然花纹钢外,华夏和日本,则另有一套办法,弄出人工的花纹钢。这就是叠锻法,就是硬铁包裹软铁的方式,弄出人造花纹钢宝刀。所谓的花纹,其实就是表面的硬钢和剑身的软钢叠加处因外力锻打而形成的痕迹而已。
但是,这种方式打造出来的花纹钢宝刀,工艺极为复杂,用时极长。据说,在日本,打造一把顶级倭刀,需要15个人花费半年的时间全人工打造。即使可以多把倭刀同时处理,每个刀匠每年的精力不过能打造12刀20把倭刀。而且,普通刀匠还打造不出顶级倭刀,需要高级匠师才行。因此,倭刀的成本很高。在后世,一把人工打造的倭刀,售价高达上万美金。
当然,那是顶级的武士刀。日本在和明朝做生意时,可没那么老实,会用那么昂贵的刀来交易。日本本身就缺铁矿,所以他们都是从胡建走私闽铁去日本后,经过加工处理打造倭刀的。很多低级倭刀,其实也就是把闽铁进行简化版的倭刀处理后,弄出来的低配版本。要是高配版本的倭刀,用来交易是很划不来的。
低配版的倭刀怎么弄呢?就是用胡建走私过来的闽铁,让普通铁匠或铁匠学徒卖力锻打,去除铁中杂质,使其成为精铁。然后,把烧红的铁块,放在炉子上继续加火烧,再覆盖木炭焖烧,对刀身表面渗碳。如此,就得到了低配版本的廉价倭刀。
胡建的闽铁,本身就是用木炭冶炼出来的,里面含硫肯定比北方用煤炭冶炼的铁少。经过日本低端铁匠的反复锻打后,得到的精铁,质量肯定比北方铁做的刀要好。再用木炭进行表面渗碳。最后得到的倭刀,肯定比北方生铁做的含硫量高的刀要好。
然后,就得到了低配版的比大明刀剑强一些的倭刀。但这种倭刀是很经济的,而日本大部分中下层武士,都是使用的这种低配版倭刀。要是都使用顶级倭刀,那么大部分日本中下层武士都买不起,更别说列装军队了。另外,这种低配版倭刀上的花纹,多是人工雕刻的
到了二战时,日军指挥官赫骑兵用的刀,也不是传统的武士刀,而是采用现代钢铁技术弄的道具。事实上,日本32式骑兵刀(65式骑兵刀就是仿自这种刀)使用的材料,就是高碳钢。所以,二战时期的日本刀,名声虽响,但质量远不及古代的倭刀。只是土八路们还是用铁刀片呢,才那么稀罕。而且,缴获指挥刀,意味着击败了日军军官,属于荣誉。而就刀本身而言,二战时期日本的指挥刀,被专业人士喷为“铁棒”
而马林知道的一种花纹钢,就是45号刚和60锰钢折叠锻打的。其中,45号钢为剑身,而60锰则包裹在外面
而45号钢是什么钢?看其标号,明显是中碳钢啊!好像,后世的56半的枪管,也是用45号碳钢做的
所以,马林决定——将刀身所用钢材,改为中碳钢。中碳钢虽然韧性不及低碳钢,硬度不及高碳钢,但性能折中。而且,马林还有一个办法解决表面硬度问题呢——表面渗碳
中碳钢为刀身,韧性比高碳钢要好。遇到强力冲击,会通过弯曲形变吸收冲击力,然后恢复原形。但若是表面也是中碳钢,那就容易被敌人的刀砍出豁口了。
若是使用叠锻法,外表包裹高硬度钢,自然性能更高。可是,那样一来,成本就很高了。而且,并不是每个铁匠都有叠锻法技术的。会叠锻法打造宝刀的,都是大匠师。而且,锻打起来非常耗时。
但给骑兵打造列装的军刀,显然不能用那种方式。成本高不说,打造速度也很慢。所以,马林决定采用折中方案——中碳钢表面进行渗碳处理。另外,在淬火上,也使用符合刀具的先进淬火办法,而不是简单的水淬。
至于如何进行表面渗碳呢?日本那种木炭焖烧是不可取的。因为,那种渗碳法,渗碳分布不均匀,废品率较高。打造倭刀时,需要进行再度筛选,以得到合格的部分,并淘汰不合格的部分。
不过,马林作为历史系毕业生,曾在明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看到过一种渗碳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表面渗碳不均匀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据说到现在都还有应用。
这种方法就是——把成型的铁器,放入坩埚中,然后覆盖上搅拌好的木炭、豆豉和土末,在坩埚外面加热
木炭和豆豉都是渗碳剂,为渗碳提供碳元素。而土末则是分散剂,使得渗碳均匀,避免木炭焖烧出现的渗碳不均匀。
这种渗碳方法,使得被渗碳的铁器渗碳均匀且稳定,而且碳势很高(马林自己也不懂碳势是啥,反正对渗碳有好处就对了)。
中碳钢本来强度就不错,再经过这种优秀的渗碳技术处理,刀刃强度一定不差
据说,春秋时期吴国名匠干将,在铸剑时,就喜欢投入毛发和指甲等作为渗碳剂。结果,后人出了一个讹传版本,说干将莫邪夫妻为了铸出神剑,以身祭剑实际上,干将只是用毛发和人指甲当渗碳剂,给宝剑表面渗碳而已而且,传说中的血祭宝剑,估计也是拿鲜血当渗碳剂了。毕竟,鲜血是有机物,是含碳的
最后,就是淬火处理环节了。马林上辈子读过一些历史,知道古代有一种高明的刀剑淬火方式,就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这样得到的刀剑,耐磨和弹性非常好。而“五牲之溺”是啥?其实就是牲口的尿液。至于“五牲之脂”,自然是牲口的油脂了古代经常流传着用马尿给兵器淬火的传说,据说能得到宝刀
其实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解释的话,用“五牲之溺”淬火,其实就是盐淬。而用“五牲之脂”淬火,其实就是油淬。盐淬和油淬一起上,就是双液淬火了,是一种高明的刀剑淬火方式。用这种淬火方式得到的刀剑,质量那是杠杠滴
第868章 新式军刀(续)()
想到这些技术后,马林赶紧将这些全部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亲自去南边莱尔城附近的锻造基地,让工匠配合,尝试新方法,铸造新式的军刀。
当然,首先,马林让钢铁厂弄了一批中碳钢钢条过来。然后,就是让那些负责打造刀剑的工匠锻打军刀了。
中碳钢钢条的打造并不难,因为马林的钢铁厂弄出的中碳钢,是经过二次精炼的,还经过造渣剂的清理,所以钢条里杂质很少,不需要像东方工匠那样千锤百锻,以敲出里面的杂质。
对于铸刀师而言,他们只要下力气把中碳钢钢条用力敲打成刀身的形状就可以了。敲打的过程,也是让钢铁内部本身更紧密的过程。在后世,为了锻造合格的飞机翅膀,甚至需要用几万吨的水压机,把铝合金的机翼猛烈地锻压,以使得机翼强度足够。不然,机翼强度不够的话,会导致飞机在飞行时,翅膀掉下来
所以,制作刀具,锻打过程必不可少。因为,锻压的过程,可以使得原先铸造时钢铁内部稀松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性能增强。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铸造炮和锻造炮的区别了,红夷大炮看过吧?管壁那么厚,一看就很沉那是古代钢铁技术落后,没有锻造过的原因。别看古代大炮管壁那么厚,可承受的膛压,未必有后世管壁较薄的炮管大。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靠的是克虏伯的钢铁炮。而克虏伯的火炮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克虏伯火炮是锻造炮,能承受的膛压大。在普法战争前,锻造钢炮可是很少见的。普法战争前的美国南北战争,主力火炮拿破仑炮,就是典型的铸造炮。
而克虏伯的火炮,则是先用大吨位的锻压机,对钢柱进行猛烈的自由锻,使得钢铁内部晶体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同时承受膛压的能力也大大增加了。
等到钢柱被锻打得差不多了,克虏伯公司才开始用钻机进行钻孔。虽然锻压过的钢柱钻孔变得很困难,但得到的炮管,抗膛压能力却大大提高了。而且,火炮也可以制造得更轻便些。不然,还是用铸造的话,需要造成像红夷大炮那样又厚又笨重
然后,依旧使用铸造炮的法军,被普军的克虏伯锻造炮打得屁滚尿流再然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