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本科生-第4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629章 粮食增产也是危机()
“但是,耐寒良种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我们需要慢慢等吗?”左懋第提出疑问。
“不。现今辽东的产量区早已经延伸到了四平长春一线,朝廷只需要派出懂行的技术员,用不了二十年,就能培育出可以在冰城种植的耐寒小麦良种。。。。。。”
哗!陈子龙的话让大家哗然。冰城那边是一块大平原,这事现在整个朝廷都晓得了。朝廷的官员们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夫子,而随着朱由检亲赴北地之后,北地的地理环境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辽东以及北地的土地是肥沃的,这一点整个大明的上层官员皆知。如果东北平原能长小麦,这对大明意味着战略中心大大的北移,战场必须抵达草原,再也不会只盯着长城一线了。
“皇上,养马,必须养马啊!而且十万匹以上。。。。。。”吕大器激动得满脸通红,这个老大人的眼中已经开始冒出小星星了,他仿佛看到了汉唐雄风。
“这哪用老大人说,大皇子在确山,二皇子在关外,那都是皇上早就布好的马场。”有人怼了吕大器一句。朱慈炯已经随着军队调往朱日和了,虽然他是朱由检现在四个儿子中最差的,可是还是当了一名合格的骑兵。
明明是说东北的粮食问题,为何扯到战马上面?这是吕老头激动所致,说明大家全都看到了东北开发之后,大明的大格局、大战略窗口期已经出现,稍微有点政治远见的人,自然就想到了战马、骑兵。
“继续说粮食的事吧。朕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诸位爱卿,北海道国主田川次郎率领的探险船队,在向东的万里海外,发现了大片的无主之地。那里的北面有一个叫西雅图的地方,气温和沈阳类似。而南面一个叫洛杉矶的地方,却和我大明的广东相似。”
这一下,群臣已经不是哗然了,而是震惊,震惊的个个嘴巴能塞入鸡蛋。
感觉这世上的大好事,今天一下子被大明占完了一样。居然还有一块无主的土地,而且非常适宜种粮食。粮食,多么诱惑人的名词啊,大明的这些官员,听到粮食比听见银子还亲。
“可惜太远了,不然老臣要第一个去开田。”吕大器惋惜不已,表情甚是好笑。
“此事不急,需缓缓图之。只要我大明子民再生出万万人,大可一起过去。诸位爱卿应该多多加油才是。”
“哈哈哈。”大家伙都被皇帝的话逗乐了。
1655年的冬天过的过的很稳,大明国内一片太平,没有大的战事,就连小规模的匪盗,都少有奏报。这一切都说明局势已经趋于平稳,尤其是朱由检连续向外扩张,转移了国内的一些矛盾,比如军勋的问题。
只要遇到一个太平的国内环境,中原人能爆发出的创造力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历来就有大乱之后有大治的说法,这跟康熙老儿的本事还真没有多大关系。
大明国内首先就是物资的丰富,民间出现了很明显的庭院经济现象。所谓的庭院经济,其实就是小农经济的鼎盛,一户农家,在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利用房前屋后养殖和种植,丰富生活所需。
三亩田,一笼鸡,两头肥猪,几厘菜园。就如后世常见的新闻,说某大爷随儿子去米国享福,挖掉平整的草坪也要种点瓜果蔬菜,这就是庭院经济。
笑话这种做法的,是站在现在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的,但是作为小农经济意识很重的中国人来讲,这种庭院经济的思维,是很多代传承下来的。
当然,这种做法也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前身,当庭院经济出现之后,小城镇就出现了大规模自由市场。这和大城市是不一样的,大明的大城市周围是有固定菜农的,但是广大小城镇却是没有的。最多就是有一些集市,比如一三五赶集之类的。
别小看挑着一篮子菜去集市上售卖,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却成为百姓走出土地,开阔眼界的第一步。
当市场形成之后,商品开始流通,商品经济就会逐步建立起来。而温饱之后的剩余,给商品销售带来了契机。这说明大明百姓,开始有结余了,要开始富足了。
“皇上,国内的粮食是够吃了。商务局那边上奏折说,下半年从南洋一带进口的粮食已经不赚钱了。各省的奏折也都说明今年的粮食盈余,许多粮仓已经堆满了。”陈子龙在一个大雪天里向朱由检汇报国家的农业情况。
“粮食的事,前年就已经盈余,但是百姓产粮的积极性还是不断增长。朝廷总不能拦着不让他们种地吧?朕听说很多农家第一次买水泥,为的不是盖房子,而是修粮仓。水泥筑的粮仓老鼠啃不动,是不是有这回事?”朱由检正在暖和的房间里学着打太极。
这间屋子已经奢侈地装上了地暖,他也是在有意提出一些奇怪的要求,帮助将军山那帮子人去提高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一种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用化,也是需要推动的,虽然大明现在不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化手段,但是技术实用化的积累还是有必要的。
“是有这回事,老百姓都把粮仓修在床铺底下,觉得枕着粮食睡心里才踏实。”陈子龙一笑,他感觉自己要脱去外套了,皇上这屋里很热。
“那可不行,百姓的粮食存不住几年就容易发霉,你们得想办法研究出粮食的储存办法,至少要能存个三年五年的。”朱由检说。
“三年勉强可行,五年怕是难办。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从明年开始就会出现不宜食用的陈粮,也是难题。”陈子龙脸上有些可惜的表情。
“陈粮可以拿来酿酒,喂猪。”朱由检脱口而出。
百姓都吃饱了,当然有条件喝点小酒了,看看后世满地的酒厂,就知道酒这东西对人还是有吸引力的。
“不过,酒的征税不可能太低,要比一般商品高。南洋的粮食还是继续进口,只要不亏本,就养着他们。南边还需要稳定几年,如果不买他们的粮食,种植园的开发就会慢下来,这不是打击移民积极性嘛!”
南洋的开发才刚开始,现在南洋的经济还得大陆这个市场来支撑,要不然,谈何开发?这笔生意就算有些亏本,朱由检也得多。
但是粮食问题并不像陈子龙汇报的那么简单,在初步稳定之后,粮食必然增产,而劳力如果继续呆在土地上,粮食继续增产,实际上对大明不见得是好事。
加上东北、台湾、南洋等地都只产粮,没有其他经济出路,那就是大明的危机了。
第630章 郑家的兴和衰()
郑府这个冬天可谓荣耀王者,自从皇帝的敕封传来,府门前来拜访的宾客络绎不绝。
大明,居然诞生了一个真正的王爷,这是多大的面子。而且还是一块化外飞地,正经的王侯,是郑家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比朱姓王爷们可实在多了。
郑芝龙现在顶着南安伯的爵位已经在老家安享万年在,郑家大半的男人都进入了商场,但是真正做的出色的人才并不多,大多数也就是仗着家族的产业混一个安稳。
郑成功的官位太高,有功高震主之嫌,郑家人不能有太多留在官场也是正常的,这一点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懂的。
但是,自从对日贸易中断之后,郑家的生意就大不如前,最主要的贸易已经由倭国改为海峡两岸的往来。这样一来,几乎海峡之间的所有民间运输以及商贸,都被郑家垄断。其中当然包括移民。
“大哥,外厅有好多官员乡绅想见您呢?”郑鸿奎来到后院,专门是来找郑芝龙的。
“不去,这些人都是想来打听咱家什么时候重开对倭海运的,这事八字还没一撇呢。懒得见他们的。”郑芝龙睁开了眼皮,懒洋洋地说。
“大哥,咱家这进账可大部如前了啊,有些后辈们已经开始埋怨,大伙都嫌月例银子不够用。”郑鸿奎说。
“四弟,这个月为什么去台湾的人这么少啊?”听到说银子的事,郑芝龙这才把身子做了起来。
“这可不能管我,现在是冬季,哪有那么多人朝台湾跑啊。”郑鸿奎回道。
“这样下去可不行,台湾可是咱郑家的根基。要是森儿能像次郎一样敕封台湾,那咱郑家就。。。。。。”郑芝龙话到嘴边,瞄了一下周围。
而实际上,整个郑家其实都有这个心思,这几乎是路人皆知的事。但是郑芝龙也明白,郑成功不可能像田川次郎那样封北海道的。但是,哪怕封一个世镇台湾,也已经满足了。
“怕是不好办。那姚启圣是油盐不进,就是不待见咱们郑家,他要不是皇上亲封的巡抚,我就。。。。。。:郑鸿奎说着就要比划一下脖子。
“糊涂。对待姚启圣不能硬来。你真以为咱们这个皇上是吃干饭的?他就是故意在台湾放一个和咱们对着干的角色。不是姚启圣,就是张启圣。要是万一把李家的人招来,我看到时候还怎么收场。”郑芝龙厉声呵斥。
“不能吧!我看李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那李年还在冰天雪地里熬呢,皇上也没见给他一个好位置?”郑鸿奎不屑地说。
李家自然指得是李岩兄弟,当前朝堂,也只有李家是最得宠,别看李家明面上是两兄弟,可李家在军队系统可是竖立不少属下。可以不夸张地说,当初鲁中军两次改编出的年轻将领,现在最少占了大明军队的三分之一还多。这些课都是朱由检一手培养的,也是受过李岩调教的。
“你懂什么?李年那是开疆扩土,这是皇上白送给李家功劳咧!”郑芝龙眼神冒着精光,对于朱由检的做法,在他看来全是政治手段。
“那李岩已经当上首辅,哪有再向上升的可能?我看大哥多虑了。”郑鸿奎继续不屑。
“未必。我观当今圣上自从离开北方的京城之后,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突然就开窍了。你看他到处扩展土地,未必就没有别的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