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征天下-第8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猓庋词棍沧雍芸旆⑾治颐窍髁苏饫铮材岩哉业轿颐堑淖偌!!�
众人只得纷纷策马狂奔,很快就把这座死寂的寨子远远甩在了身后。石春虎发现毛文龙是在向正东走,忍不住问道:“将军大人,从广宁向东即是辽阳,那可是辽东重镇,必有鞑子重兵驻守。我们往那里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毛文龙则得意地笑道:“石兄弟,老哥哥和鞑子周旋多年,这帮畜牲心里想什么,我摸得一清二楚。没错,鞑子的骑兵是很厉害,但那是他们集结成军大规模出动的时候。在敌我双方处于对峙期的时候,鞑子会把大部分精兵驻扎在最前线,剩下的一部分留在沈阳,其余各地就空虚得很了。过去历任辽东巡抚、蓟辽总督乃至督师孙阁老,都是从山海关直趋锦州,恰似往鞑子的坚壁上去撞,鞑子早就严阵以待,哪还能取得什么战果,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老哥哥却从不这么蛮干。我在皮岛每年只出动一两次,每次少则半月,最多一月,专拣鞑子防御空虚的寨子、堡子下手。像天启三年的镇江大捷,我已提前侦得鞑子主力出城去杀鸭绿江沿岸的汉人和朝鲜人,便得以仅用二百人,就偷袭镇江堡得手,将堡内一千多人杀了个干干净净。鞑子得信杀回来时,我早已抽身去远了。
“现在也是一样。鞑子还不知道我们潜入辽东,尤其不会想到我们竟敢从辽阳这样的重镇外面经过。即使那个寨子被发现了,他们也会拼命往西南方向搜索,而不会注意东面,这就叫灯下黑。”
石春虎听得心悦诚服,频频点头道:“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偷袭辽阳?”
毛文龙赶紧摇头道:“辽阳可非镇江堡可比。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刚才那个寨子么?因为我早就知道那一带是汉军旗的地盘,汉军旗可比真鞑子好对付多了。像辽阳这样的大城,必有鞑子八旗主力,我们当然不能碰。”
石春虎听了不禁有些失望,毛文龙见了笑道:“你是不是觉得杀不着真正的鞑子,有点不过瘾?其实不然,鞑子作战虽然勇猛,但不事稼穑,作战时的军需全靠这班汉人奴才供给。我们多杀一个汉奸,鞑子的粮饷就少一点,集结大军就多一分困难。我们又不用付出多少伤亡,何乐而不为?”
石春虎听罢沉思不语,在心中细细品味毛文龙的战略战术。此时天空又飘起了雪花,北风凛冽,众兵痞虽然穿着厚厚的皮衣,还是叫苦不迭。
毛文龙见状勉励道:“大家再咬牙坚持几天,只要再打一仗,我们就可以班师了!到时候有的是粮饷和女人,本将军让你们好好逍遥几天!”
众兵痞士气刚有些消沉,听毛文龙如此许诺,自是喜出望外,顶着寒风嗷嗷狂叫起来。石春虎却诧异地问道:“这将军大人,我们费了老大工夫,好不容易从草原上绕到辽东,怎么刚打了一仗就要班师?再说圣上一再叮嘱,绝不可奸银妇女”
“嘿嘿,石兄弟,你还是不大了解老哥哥的手段。”毛文龙大笑道,“我们是剑走偏锋,在鞑子后方袭扰,根本用不着打多少仗。只要干那么两三次,你想鞑子还能睡得安稳么?他们必会放下手头的所有活计四处搜寻,而我们则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去,让鞑子白忙活一场,效用不下于浴血奋战。”
“哦!”石春虎恍然大悟。
“明白了吧!”毛文龙奸笑道,“至于我和这帮兵痞说的女人,也不会违反军纪。到了朝鲜,自有女人送上门来,撵都撵不走呢!”
第1225章 赐田赏军()
连女真人都摸不清毛文龙这支神秘的部队到底在哪,远在千里之外的朱由检就更不可能知道了。因此他虽然记挂着这支奇兵,也只能暂时撂在脑后,专注于眼前的工作。趁着暂时驻在洛阳,较少受到朝廷官员的干扰,朱由检开始启动一个至关重要的大动作:改革军制。
这个改革首先是从赏赐有功将士做起的。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全国各地大仗一场接着一场。尤其是他从陕西带出来的秦兵,先后经历了平定阉党叛乱、辽东撤军、平定西南、京师保卫战,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原大战,可谓战功累累。
但是由于朝廷财政捉襟见肘,朱由检一直没对有功将士进行像样的赏赐。有功不赏,对军队的士气绝对是重大的打击,所以这件事再也不能拖下去了,否则即使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秦兵,也难免会心生怨言,进而影响战斗力,甚至离心离德。
恰好现在收复了洛阳,朱常洵的大部分财产被接管,让朱由检有了足够的底气。他首先下诏宣布:凡是在他登基之后参加历次作战的将士,均可分得一块土地,具体分多少亩,依其战功而定。土地从皇庄中拨出,皇庄现在主要分布于北直隶、河南二省,获赏者既可以直接获得赏赐的土地,也可以在自己的籍贯换地,还可以按照比市价更高的价格直接折现。
这条政策有以下几大好处:
第一,赏赐极重,对有功将士是很大的激励。在这个时代人的意识中,没有什么是比土地更珍贵的,因为土地可以代代相传,每年收获,免除将士后患。其实别说是这个时代,即使是在前世,新中国之所以受到人民极大拥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进行了土地改革,让人民获得了土地,人民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而按照明朝制度,军队属于军户,自从建国之初划定军田后,土地就不再增加了。后来兼并之风大起,很多军户的土地被巧取豪夺,军户迫于生计弃户逃籍,直接导致了明朝军队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由检焉能不对军人的土地问题高度重视。
按照功劳大小不同,朱由检把赐地分为五亩、二十亩、百亩、百顷四个级别。对于作战最多的秦兵老底子,基本上每人都至少可以获得五亩这一赏赐。杀敌五人以上者,可以获得二十亩地。
须知明代全国民田和军田加起来约为八百多万顷,也就是八亿亩而这个时代的全国总人口,在泰昌年间有过一次统计,为五千多万人。但由于需要交“丁赋”,也就是人头税,因此存在大量的人口隐匿现象。朱由检曾经与阁臣讨论过这个问题,依钱龙锡的判断,全国实际人口至少在一亿以上,否则不可能每年消耗那么多粮食。
按此推算,明代的人均耕地数最多为每人八亩。那么二十亩地的赏赐就非常重了,基本上是让一个家庭的耕地数翻倍。即使按照市价,平均每亩地折银十五两,二十亩地就是三百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三百两银子是一辈子也花不清的巨大财富。
至于负责指挥作战的军官,可以获得百亩重赏。而解胜、郝永忠、李定国、李来亨这几位秦兵出身的大将,因为战功卓着,获得了百顷良田,也就是一万亩土地。这个赏赐当然极重,但朱由检认为他们完全当得起。
第二,赏赐的田地全都出自皇庄,再说白了就是没收的藩田。朱常洵在河南有藩田五万余顷,也就是五百多万亩土地,而获赏将士一共不到十万人,把福王的藩地填进去就差不多够了。何况此前朱由检还将蜀王朱至澍废黜,顺带把蜀王这一系给断了。蜀王的藩田自然也划归皇室所有,虽然及不上朱常洵多,至少也有一两万顷。
这些土地都直接归皇室所有,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房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朝臣也无权置喙。当然,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说朱由检完全不心疼,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与社稷倾颓、江山易主相比,朱由检宁愿主动来个“均田地”。获得了土地的将士,自然会对朝廷更加忠心耿耿,因为他们保卫朝廷,就等于是保卫自己的家园。
第三,朱由检用土地赏赐取代了爵位和荫袭赏赐。按照过去的规矩,立了军功,大者可以封爵,小者亦可袭官。但是朱由检对这种制度极为反感,因为这种制度无疑使功臣的后代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可以不劳而获。除了本身就是朝廷极大的财政负担外,还会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明末军队战斗力低下,与此就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朱由检也不能贸然废除爵位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已经沿袭了上千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所以他先从小范围做起,在未出京之前,他就召集解胜、郝永忠、李定国、李来亨四员大将,明确地告诉他们,即使他们战功再大,也只有赏赐,而不会封爵,后代也不能荫袭官职。
怕他们几人转不过这个弯来,朱由检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举了很多后人袭爵、袭官后不争气,导致家破人亡、香火中断的例子,最后诚恳地道:“大明武官成千上万,但朕最能倚重的就是你们几个,因为你们的功劳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如果朕重用那些袭爵袭官的无能将领,你们服不服?
“当然,谁都会为子孙考虑。定国、来亨现在还没有家室,但以后也一定会有。不过你们要是真为子孙好,就要让他们自己有本事,而不是吃前人的老本,坐吃山空。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你们有没有信心调教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凭真才实干成为国家的栋梁?”
四员大将忙一齐叩谢道:“圣上高瞻远瞩,臣等谨遵圣旨!”
朱由检则苦笑着道:“以后日子还长,希望你们言行如一,说到做到!”
第1226章 大明军()
因为与诸将早有“约法三章”,朱由检只赏田不赐爵的做法并未引起什么波澜。联想到皇帝登基以来唯一封爵的武将竟是祖大寿,众将心里也都清楚,如果皇帝真要给谁爵位,说不定这人也就快倒霉了。当然另一方面,大多数将士均获赏赐,战功越多者收获越丰,自是人人欢喜。
有赏必有罚。获赏的将士主要是以秦兵为骨干的京师三大营、卢象升的天雄军,以及一部分辽东边军。而即将受罚的,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