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时空门-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后来Digital虽然尽力吸引软件开发人员而且有一个很惊人的应用列表,但这些应用主要是面向工程师和创作人员的,而不是面向主流的PC个人应用领域,这就为Alpha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推广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在价格上Alpha相比X86也不具备任何的优势,Alpha的生产成本很高,单颗CPU的价格高达495美元(500MHz的型号),而533MHz的21164售价更是高达1450美元。与之相比,INTEL的233MHz的PentiumII处理器且只需要386美元。

    在追求高性价比的个人电脑用户来说,用户最终会选择谁,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性能和成本之间,DEC公司没有做好两者间的平衡,Alpha太过于追求高性能,从而忽视了普通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也是Alpha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虽然Alpha失败了,但作为当初桌面CPU的绝对王者,Alpha却深深的影响了后来CPU的设计潮流,比如说Alpha是世界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协议的处理器,后来的INTEL公司发布的Pentium、赛扬以及后来的酷睿系列,都加入了支持多媒体的技术协议,甚至就连ARM、MIPS和SPARC都支持多媒体协议技术,如果哪款处理器不对多媒体协议进行支持,那么这款处理器在市场上就根本卖不出去。

    Alpha也是第一款符合80/20法则的CPU,所谓的80/20法则(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家帕累托提出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帕累托定律。

    即,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20%的努力,常产生80%的结果,或者是80%的财富且被20%的人所掌握。

    而这一法则在CPU当中同样适用,众所周知,微处理器的基本逻辑是运行指令的电路,计算机的任何一个程序都是由或多或少的基本指令组成,而指令本身又是由若干个微操作构成,例如对两个二进制数进行加减运算,或者将结果送进寄存器中等等。

    这些基本指令被称为微处理器的微代码,指令数量越多、完成微操作所需的逻辑电路就越多,芯片的结构就越复杂。

    CISC的英文全称是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意为“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它的特点是指令数量庞大臃肿,每个指令不管执行频度高低都处于同一个优先级,程序员的编程工作相对容易。但它的致命弊端是执行效率低下,处理器的晶体管被大量低效的指令所占据,资源利用率颇为低下。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家就发现,计算机中80%的任务只是动用了大约20%的指令,而剩下20%的任务才有机会使用到其他80%的指令。

    RISC处理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指令高度简约,RISC处理器的晶体管规模普遍都很小而性能强大,深受超级计算机厂商所青睐。

    它的应用范围也远比X86来得广泛,大到各种超级计算机、工作站、高阶服务器,小到各类嵌入式设备、家用游戏机、消费电子产品、工业控制计算机,都可以看到RISC的身影。只不过这些领域同普通消费者较为脱离,故而少为人知。

    无论在执行效率、芯片功耗还是制造成本上,选择RISC都比沿用X86更加英明。

    我们不妨作一番实际的比较:以Intel公司的Pentium4XE为标准,,它的晶体管总数在1亿7800万个以上,最高功耗达到130W,但它的运算能力不超过20GigaFlops(FLoatingpointOperationsperSecond,每秒浮点运算)。

    而与他同期推出的RISC处理器是IBM推出的Cell,它的晶体管总数为2。34亿个,在采用90纳米工艺制造时芯片面积为221平方毫米,但它的运算力高达2560GigaFlops,整整是Pentium4XE的128倍。

    Inte在在年中推出双核心的Smithfield,性能最多能有80%的提升,而芯片规模将达到与Cell相同的水平。由此可见,二者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对手,X86指令系统的低效性在这里一览无遗。

    PC钟情于X86的原因在于软件兼容,尤其是微软只为X86PC开发Windows系统,这也被认为是PC采用RISC架构的最大障碍。

    而Alpha且打破了这个常规,它的理论基础也是着名的80/20法则,与传统的RISC和CISC不同,Alpha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将20%的常用指令定义为“热代码(HotCode)”,剩余的80%指令使用频率没那么高,被定义为“冷代码(ColdCode)”。

    对应的CPU也在逻辑上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热核(HotSpot),只针对调用到热代码的程序;另一部分则是冷核(ColdSpot),负责执行20%的次常用任务。

    由于热核部分要执行80%的任务,设计者便可以将它设计得较为强大,占据更多的晶体管资源。而冷核部分任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费同样的功夫。

    而这也就是CPU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双核的慨念,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双核和多核处理器,就是由Alpha最早提出来的。

    事实上,X86处理器一直都从RISC产品中获取灵感,包括EV6总线、整合内存控制器、超线程技术、双核心等等新技术新概念都是首先在RISC产品中得到成功应用,之后才被Intel/AMD引入到X86处理器当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往往对X86处理器的性能提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从RISC汲取营养也就成为X86业界的习惯做法。

    Alpha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双核概念,过去我们谈论的双核心指的是在一枚芯片内集成两个对等的CPU内核,通过并行运算获得性能增益,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横向维度的对等设计。

    而Alpha则是一种纵向维度的双核理念,热核与冷核地位并不对等,且无法独立运作,只能说是一个CPU内核中的两部分分立逻辑。它所起到的是提高CPU的硬件资源利用率,以高执行效率达到高效能的目的,这种做法显然比目前业界鼓吹的“双核心”更具革命意义。

    后来INTEL的酷睿系列基本上沿袭了Alpha的设计思路,由此可见,Alpha对后来的CPU发展带来了多么广泛的影响。

第76章 被拉了黑户() 
了解了清楚了各款处理器的优点和缺点,李怡炫对于开发什么样的CPU心里有了个谱。

    以70年代中后期的CPU发展现状和未来CPU的发展方向上来看,CISC首先被他排除了,CISC除了运行效率低下外,更关键的是市面有已经有好几种CISC处理器,除了INTEL的C8008外,还有Zilog公司Z80,摩托罗拉的6500,以及MOS的6502处理器,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第三方授权厂商也在生产兼容性的CISC处理器。

    加入CISC阵营的厂商已经很多了,李怡炫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凑这个热闹,就算你加入了,作为CISC的新丁,你的处理器也很难卖得过那些老牌的CISC厂商,因此要想在未来的CPU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只能开辟第二战场。

    RISC就是李怡炫的机会,在ARM、MIPS、SPARC和AIPHA之间,李怡炫首先淘汰了SPARC,因为它的结构太过于复杂了,生产成本也高,特别是在未来会进入一个发展瓶颈,李怡炫自认就算拥有时空门这个作弊器,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不能解决好性能和成本之间的矛盾,更何况SUN公司就是被SPARC给拖垮的,因此SPARC只能借鉴,不能把它作为发展的核心。

    AIPHA是第二个被放弃的,虽然AIPHA也是RISC,但它主攻方向是桌面CPU,与李怡炫现在的市场主攻方向不符,就算日后他要进军个人桌面市场,也只能把AIPHA作为一个参考,不会照搬它的内核。

    最后只剩下ARM和MIPS了,面对这两款处理器,李怡炫不知道选哪种好,两者各有各的优点,ARM胜在它的运行模式,特别是ARM提出的一种内核多种构架非常适合未来的CPU发展模式,但ARM只适合作为移动终端和一般应用程序机的CPU,虽然后来ARM又发展出了一种工控CPU,但它只能作为低端,与日德的高端工控不是一个档次。

    MIPS的优势胜在结构简单,它比ARM更加省电,运行速度也更快、计算也更准确,但它上面充满了学院派风格,性能虽好,但很多时候与市场都格格不入。

    最后李怡炫想来想去,决定还是采用MIPS,因为MIPS结构更加简单,它的耗电量比ARM更低,性能更可靠,运算速度也比ARM高很多,无论是作为未来的手机CPU,还是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CPU,甚至是工控和桌面CPU,MIPS显然比ARM更加有优势。

    不过在用之前,李怡炫会先对MIPS做一番手术,以适应未来的CPU发展。

    首先,MIPS的内存起始地址被修改了,原来的那套寻址方法会导致MIPS在内存和CACHE的支持方面都有限制,也就是MIPS的内核无法面对高容量内存配置,这作为超级计算机的CPU来说非常的不利,采用SPARC的内存地址起始,就能很好的解决超级计算机内存拓展问题。

    第二,MIPS的并行线程也被修改了,这个并行线程与INTEL的超线程技术超不多,只适合运用在桌面CPU上,也就是所谓的PC机,对于移动终端和嵌入式以及高端服务器的CPU来说,物理多核反而更加适合,如果未来要发展桌面CPU,再把并行线程换回来就是。

    对于运行指令发射这一块也做了修改,把原来的顺序单/双发射改为乱序双/三发射,指令集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流水线周期比原先提高了一倍。

    同时,还大量借鉴了ARM的构架发展思路,也就是一种内核,多种构架的核心思想。

    ARM公司在经典处理器ARM11以后的产品改用Cortex命名,并分成A、R和M三类,旨在为各种不同的市场提供服务。

    Cortex-A系列属于应用型处理器,专门针对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和机顶盒到企业网络、打印机和低端服务器的CPU解决方案。

    Cortex-R是实时处理器,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