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空导弹在对付第四代战斗机时,制导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相对而言,第四代战斗机的红外紫外隐身能力远不如雷达隐身能力。

    改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得在制导系统上下功夫,采用双模导引头,成为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攻击第三代战斗机时,PL…12D以雷达制导为主。

    攻击第四代战斗机时,PL…12D以红外紫外制导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安装某一种导引头,或者由客户根据作战需求临时更换导引头。比如卖给委内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钟内更换导引头。一些重大客户得到特别照顾,采用了与中国空军相似的双模导引头,在空战中由飞行员事先选定导弹的制导模式。比如巴基斯坦获得的就是PL…12D的双模型号。只有中国空军与海航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模PL…12D,即导弹在发射前不需要选定制导模式,而是在交战过程中,根据目标的信号特征自行选择。

    没有双模制导的PL…12D,J…20很难在视距外击落F…22。

    如果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结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

    以当时的情况,真要与F…22格斗的话,最佳选择不是J…20,而是已经大批量装备海航的J。

    原因很简单,第一批四十架J…20并不是完备型号。

    在开发J…20的时候,最大挑战不是气动外形、也不是隐身技术,而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短板:动力系统。

    J…20的原形机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时,使用的还是J的0发动机。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俄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利用先进的电磁战技术,中国从俄罗斯获得了大批先进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用在T…50原形机上的117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选择,因为J…20是一种比T…50重得多的战斗机,而俄罗斯为T…50开发的新式发动机比117先进得多。

    以J…20的气动外形,要具备与F…22相当的机动性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点五以上的发动机,而要超越F…22,至少要获得最大加力推力超过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动力技术,很难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这类发动机。

    结果是,已经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备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还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仅有八点五的117发动机。

    动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战斗力并不完善。

    虽然当时空军紧急征用了十四台5,也就是为J…20量身定制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且为四架J…20更换了发动机,但是5的技术还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两百小时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车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乎每次试飞都会遇到麻烦。

    四架安装了5的J…20没有参战。

    显然,配备117发动机的J…20在机动性上肯定无法与F…22相比,甚至比不上采用相同发动机的J。

    受此影响,中国空军在使用J…20时,更多的把它当成了防空截击机。

    虽然发动机推力不够,但是依靠更好的气动外形,J…20仍然能够达到两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而且拥有更大的内部油箱,能够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以最大速度飞行一千二百公里,远远超过了J。

    更重要的是,J…20是一种隐身战斗机,具有J无法比拟的低可探测性。

    在执行防空截击任务时,J…20的优势非常突出。

    从空战的交战过程来看,J…20正是防空截击机。因为F…22已经遭到攻击,而且仓促发射了导弹,所以就算没有击落四架F…22,J…20也不会逼近敌机,与机动性能更好的对手格斗。

    要知道,防空截击机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敌机完成作战任务,而不是击落敌机。

    正确的使用方式,精明的战术与精良的武器,让J…20克敌制胜,而F…22一败涂地也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出师不利,让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士气大受打击。

    F…15J没能取胜也就算了,毕竟这种服役了三十多年的战斗机早已落后,即便进行了三次现代化改进,比起那些近十年才服役的战斗机、哪怕同是第三代战斗机,也没有多少技术优势可言。

    F…22偷袭不成,反而被对方的防空战斗机全数击落,就太不应该了。

    一时之间,连荒川太郎都认为,F…22无法击败J…20,日本空中自卫队难以夺取战场制空权。

    这下,已经起飞的战斗机全部留在了冲绳岛附近。

    天亮前,双方没再采取主动行动。

    可以说,持续了大约十分钟的第二轮空战,彻底打掉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信心,让日本空中自卫队丧失了斗志。

    只是,海面下的战斗还没结束。

    空战结束的时候,“海龙”号刚刚发现来袭的鱼雷。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萨非墨太幸运了,袭来的不是一条性能先进的48md7型重型反潜鱼雷,而是日本自行研制的89式重型鱼雷。

    不可否认,在经过数次改进后,89式也是一种很先进的鱼雷。

    只是,跟采用热机推动的48相比,电动推进的89式鱼雷的射程短得多,特别是在最大航速时,仅有二十公里,即便采用低速航行,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里。

    当时,攻击“海龙”号的,正是突前的那艘“苍龙”级。

    日本艇长的反击行动很积极,可是在相距近四十公里的情况下,只能让89式鱼雷以三十五节的低速航行。

    即便如此,鱼雷逼近“海龙”号的时候,也只剩下不到五公里的航程了。

    这点航程,根本无法跟潜艇周旋。

    使用诱饵干扰弹之后,“海龙”号开始加速转向,规避逼近的鱼雷。

    五点二十二分,在发现鱼雷大约六分钟后,“海龙”号上的官兵听到了非常猛烈的爆炸声,追击“海龙”号的鱼雷在潜艇后方大约一千二百米处击中了诱饵干扰弹,并且以近炸方式引爆了。

    紧接着,潜艇官兵又听到一次爆炸声,只不过微弱了许多。

    调整航向后,“海龙”号的被动声纳接收到了一些来自海面的噪音,随即判断是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萨非墨吓了一跳,毕竟这里离冲绳群岛也不远。

    直到通信军官送来消息,确定飞来的是东海舰队的反潜直升机,而且收到到了由直升机发来的作战命令,萨非墨才松了口气。

    显然,击沉最后一艘日本潜艇的就是那些反潜直升机。

    命令是由周渝生下达的,“海龙”号不用返回舰队,而是转向前往大隅海峡,继续监视由此进入东海的日本舰艇。

    萨非墨没多耽搁,立即命令潜艇转向。

    不管怎么样,东海舰队受到的潜艇威胁已经解除,日本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也没能取得战果,“海龙”号没有必要留下来了。!~!

    ..

第五十三章 继续打

    那艘“苍龙”级潜艇确实被击沉了,只不过不是被反潜直升机击沉的。

    攻击日本潜艇的是一艘为东海舰队护航的093型攻击核潜艇,当时正好在东海舰队西北方向上。

    收到周渝生下达的命令后,该潜艇立即转向迎战。

    与“海龙”号不同,在搜索日本潜艇时,攻击核潜艇的方法更加直接:使用大功率主动攻击声纳。

    因为排水量更大,电力供应更加充足,所以攻击核潜艇能够使用直径更大的球形声纳。

    对潜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虽然受鱼雷发射管布置方式影响,093型没有采用美式艇首,而是像俄罗斯的核潜艇那样,把球形声纳安置在艇首底部,从而限制了球形声纳的直径,也就限制了功率,但是与常规潜艇上的球形声纳相比,仍然大了许多。

    使用主动攻击声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付近距离目标时,进行直接照射。二是对付远距离目标时,利用平坦海底与海面反射声波,进行间接照射。在战术使用上,为了不被对方发现,往往选择第二种使用方法。如果距离实在够近,被动声纳就能为鱼雷提供足够准确的火控数据,没有必要使用主动声纳。

    因为日本潜艇离东海舰队大约有八十公里,离那艘093型也在四十公里以上,所以在使用主动声纳时,核潜艇选择了间接照射。

    经过海底与海面数次反射,声波照射到日本潜艇上的时候,已经很微弱了。

    事实上,人耳听不到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低频次声波,只能听到本艇上的设备共振时发出的声响。

    这种声响,足以让任何一名潜艇兵胆战心惊。

    因为经常与美军举行联合演习,而且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主要参加反潜演习,所以日本潜艇兵非常熟悉主动声纳产生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种声响告诉日本潜艇兵,发现他们的是一艘攻击核潜艇!

    虽然从声波传来的方向,可以大致判断,那艘核潜艇在西南方向上,而不是东边,也就是说之前交战的不是核潜艇,但是这个判断不足以确定敌艇的距离,甚至无法知道敌艇正在朝哪个方向航行。

    要知道,声波在海里传播四十公里,大概需要半分钟。

    以攻击核潜艇的速度,半分钟内能航行三公里左右。

    当然,关键是,那是一艘攻击核潜艇!

    日本潜艇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在已经暴露行踪之后,以常规潜艇的速度,根本无法逃出主动声纳的探测区域。

    大约三十分钟后,也就是五点三十分左右,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终结了日本潜艇兵的逃生希望。

    这场战斗再次证明,在核潜艇面前,常规潜艇仍旧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汪誉涵指挥的“海蛇”号创造了一个奇迹,击沉了一艘“弗吉尼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