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隐身能力,F…22不会比第三代战斗机好多少。

    因为F…15J是标准的防空战斗机,即便在第三次现代化改进的时候,通过改进火控系统增添了对地打击能力,但是没有像F…15那样彻底,比如缺乏足够的重载外挂点,也缺乏必要的对海弹药。

    严格说来,日本空中自卫队中,只有F…2有足够的对海打击能力。

    问题是,当时部署在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2只有十二架,而且均没有完成战备,也就不可能跟随制空战斗机出动。

    即便派出这十二架F…2,也不见得能够威胁到东海舰队。

    这个缺点,直接决定了日本空中自卫队采取的战术并非无懈可击。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采取的战术,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即东海舰队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付有可能前来偷袭的F…22。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证明了F…22并非不可发现。

    战后,美国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F…22的隐身能力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探测到。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F…22只是雷达反射信号弱,不是不反射电磁波。

    从理论上讲,F…22是把电磁波反射到八个主要方向上,从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信号。

    因此,只要在这八个方向上有雷达接收机,就能截获F…22反射的信号。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就是利用这一点,多次探测到了F…22,并且组织了有效的防空拦截。

    只是,当时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建立多基址雷达,也就不可能保证随时都能探测到F…22。

    战争结束后,中**队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参与探测的各部雷达的同步性,即让多部雷达同步工作,从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测系统。

    积极参与此事的不仅有空军,还有陆军与海军。

    原因很简单,获取探测隐身飞机的手段,即关系到制空作战,也关系到国土防空与舰队作战。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最好解决。

    部署在地面的远程警戒雷达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有线网络交换数据,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军舰艇。

    不管怎么说,战舰上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而且舰队里的战舰协同行动,距离较近,能够通过高带宽战术数据链交换信息,使雷达同步工作。如果激光定向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还能使舰队获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隐身目标作战能力,使舰队获得更加强大的防空能力。

    在东海舰队中,六艘防空驱逐舰的雷达就在同步工作。

    虽然舰队的分布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在防空作战时,编队非常紧密,但是防空驱逐舰位于舰队外围,相隔距离在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之间,六艘防空驱逐舰组成的多基址雷达网足以确保在某个方向上探测到F…22的反射信号。

    这个探测距离不会太远,但是足以为制空力量提供数分钟的预警时间。

    对于快节奏的空中对抗来说,几分钟就足以决定胜败了。

    对日本空中自卫队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兵力,因为只有八架J…20陪伴在J…2000周围,而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十二架F…22。

    问题是,日本空中自卫队并不知道J…20已经升空作战。

    更重要的是,在刚刚结束的首轮交战中,十二架F…15J在还击之前就被击落十一架,在冲绳上空徘徊的…767仅发现了八架J,并且发现在战场的西南方向上,出现了几个低可探测性目标。

    结果就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指挥官相信J…20已经参战,而且是击落F…15J的主力。

    这个判断,直接影响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战术。

    在偷袭J…2000的时候,只有四架F…22突前,八架F…22留在了钓鱼岛东面,准备迎战J…20。

    如果能够悄悄靠近J…2000架F…22也足够了。

    事实上,只要有一架F…22逼近J…2000,一次射出六枚…120D,就有几乎百分之百的把握击落J…2000。

    要知道,F…22的冲刺速度为两马赫,能在一分钟内飞行三十多公里。

    也就是说,就算J…2000发现了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也只有一分钟规避,而预警机在一分钟内最多飞行十五公里。伴随预警机活动的战斗机至少需要五分钟才能参战,拦截逼近的F…22,而此时F…22已经发射了导弹。

    用四架F…22去对付一架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卫队看得起对手。

    只是,这场空战的结果并不像日本空中自卫队指挥官预料的那样。

    离J…2000还有大概二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距离东海舰队一百五十公里的时候,F…22就暴露了行踪。

    当时,“兰州”号上的防空军官并不确定探测到的就是F…22。

    原因很简单,F…15J机群还没被击溃,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第二个F…15J中队,还无法肯定日本空中自卫队是否出动了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所以只能判断东面一百多公里外是几架日本战斗机。

    只是,这个结果已经足够了。

    通过战术数据链,“兰州”号把探测到的结果实时传输给了J…2000,再由预警机分发给执行护航任务的J…20。

    大概五点十一分左右,J…2000上的防空作战指挥官确定目标性质。

    正是F…22,而且正在向J…2000的巡逻空域逼近。

    只是,这几架F…22肯定不清楚J…2000的准确位置。

    原因无二,…767与J…2000的距离超过六百五十公里,超出了最大探测区域,因此无法探测到J…2000。

    只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肯定有其他探测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面的无线电监测电台,以及由美军的…135等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战术情报。

    要知道,…135与预警机的被动探测距离超过了八百公里。

    只不过,电子侦察机只能被动接收预警机发出的电磁波,因此只能大致确定预警机的活动区域,无法准确锁定预警机。

    要想偷袭预警机,F…22必须启动火控雷达。

    可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虽然F…22的火控雷达非常先进,即便日本采购的F…22使用了低档次产品,对预警机这类大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也超过了三百公里,但是在无法明确知道预警机的行踪、甚至不清楚预警机的巡逻区域的情况下,F…22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启动火控雷达的时机,只能尽早使用火控雷达,从而暴露行踪。

    结果,日本飞行员在距离J…2000大概两百公里的时候就启动了火控雷达。

    这下,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

    J…2000一边转向规避,一边安排护航的J…20前去拦截,还同时呼叫舰队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这下架F…22要面对的不是单独活动的预警机,而是由护航战斗机与水面舰队组成的防空屏障。

    更重要的是,护航战斗机与水面战舰有将近十分钟的防空拦截时间!!~!

    ..

第五十一章 快节奏空战

!~!

    ..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四架F…22被J…20斩落马下,攻击J…2000的…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空中自卫队能投入更多的战斗机,特别是用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迎头并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120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难安装大功率雷达,因此在对付隐身目标时的自导距离大大缩短。以PL…12为例,在对付F…22时,以主动模式工作时的最大自导距离仅有两公里,而PL的红外紫外导引头对F…22的锁定距离超过五公里,连格斗导弹都比不上。

    自导距离缩短,必然使得导弹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PL…12仅击落了一架F…22,而PL至少击落了七架。这个战果也变相说明,针对第三代战斗机开发的中程空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