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05年第17期-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秀的诗人,就像姚学礼,他的营养是来自多方面的,可能是一种整合,是一种通融,是一种包容度很大的东西。如果是一种很偏的东西,或直取现代,或直取古典,或直取乡土,诗就会很狭窄。姚学礼的诗路比较宽广,他是三者兼容。
  我非常注意诗人和他的土地的关系。我认为海子,他最根本的一点是他的“麦地情怀”。姚学礼同样有着“大地情怀”,但他不是表现麦地。我非常注意姚学礼和他的生活本来样子的联系,姚学礼有非常深厚的古典文学的根基,他读了很多书,很多典籍,他是一个学者型的诗人,仅仅说他有乡村生活是不够的。由此我想到现在一些年轻诗人,很聪明很有才情,但缺乏与土地的联系,缺乏和他生活的本来样子的联系。缺少与大高原,大湖泊,大平原,这样一些与大中国绵延不断的土地的联系。另一个缺陷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这往往使他们从一个概念出发敷衍成诗,读了不动人。姚学礼的诗却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很有根基的诗人,因此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实力的诗人。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我读诗的感受,先说《最好》:
  “在家里对卧病的奶奶/你最好多加伺候/有人敲门  是讨要的穷人/你最好给点东西/出门见一个小孩跌倒了/你最好拉起这种哭声/过马路遇到颤巍巍的老人/你最好伸手扶一下同行者/在城南那个孤独老爷子的破屋里/你最好抽空去坐坐11人生,每一天都很平淡/你最好的事/是你最好做了/这些事”
  这首诗写得很好,语言亲切平易,传达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思想,是对生活真情的呼唤,对人性复归的焦虑,我读了很感动。这是来自于对生活当中碰到的普通人、弱者或需要帮助的人,他寄予关怀。读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怀,使我觉得姚学礼的诗心与我们伟大诗人的诗心是相通的。用平易的语言来表达一种人文关怀,我认为这是好诗,是人们期待的真挚和富有思想活力的真情告白。
  乡土显然已经不足以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同样,民间性也不足以描述我们这个社会的特点,本土和传统仅是需要转化的潜能。姚学礼是以土地上生长着的力量和态度在重新审视、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现实,并在转化自己的本土和传统。还有一首:《边城平凉》看前四句:
  “我们这里已没有狼狼的嚎叫是沙尘暴/我们这里已没有虎虎的长哮是沙尘暴/我们这里已没有豹豹的叫声是沙尘暴/我们这里已没有鹰鹰的飞翔是沙尘暴”
  这四句非常棒,就这四句,题目就叫《沙尘暴》,多好的一首诗呀。四个排句敲打着我们的心,这就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
  正如原野上野树,获取天成的阳光云雨,清风掠过,摇曳出自身而自然的节奏,这是一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自然的原生态。姚学礼是从自己的土地上和土壤里自然生长的生活背景、生存环境中感受个人独特的体验,他因此具有个人化和个性气质的东西,这使他的诗有一种原创性的活生生的语境。如《做女人就作你手下的面团》一诗,他表现了乡土的土味,男女间的情爱非常大胆又有他的生活气息,非常好。所谓的乡土风,这就是乡土风,所谓的原汁原味,这就是原汁原味。
  不求轰动一时,却图能保留下来,姚学礼的作品始终体现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的关注,他的诗里洋溢着西部的一份水土的光华,他在六、七十年代就写出了在今天仍令我们感动的好诗,如《度春荒的日子》,这首诗写得很好。
  “哈巴狗迎着炎阳吐舌头/它身后的影子像一条黑狼/领着狗走来的村长/像当空舞动的警棍//北风逮捕了一片乌云/押送南方/云以更远的边陲/流放春雨//夜色染黑油灯的山村/睡不着的叹息在黑暗中燃烧火苗/一张巨大的白条/使全家所有财产都变成小小黑字//泪水已干 干成春旱/只有荒草一样茂盛的笔画/还在红头文件上生长//粗砺的手始终拔不掉荒草/荒草就在山间起伏/起伏着荒草一样多的农民/农民一样多的贫穷”
  头一段中“领着狗走来的村长/像当空舞动的警棍”这句子很形象,把当年横行乡村的“土老爷”写得逼真,把那个年代西北农民的艰难也写出来了。尤其是最后一段更让我感动。
  姚学礼表面看很木讷,但有智慧,很有内秀,我很高兴读到他的诗。知道他的名字很久,但认真读他的诗现在才开始。特别他对男女情爱的理解,讲色,讲人生的过程,有他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可以说姚学礼是一位出色的和重要的西部现代诗人,可惜我和他相识太迟了。黄土地的深厚,也是深深埋没人才的地方,西部因为遥远而与繁华的京都隔闭,封闭是姚学礼的困难,但遥远和隔绝又保护和留下了姚学礼的诗歌。早在六、七十年代,姚学礼就写出了大量现代诗《山气》系列,他以沉静和智慧记录了本土的苦乐,如《度春荒的日子》等一系列作品,他的独有的奋斗、思索、足印和选择,是有他的西部的意义的。
  姚学礼还是一位有耐心和毅力的诗人,他不愿可悲地随时尚而趋之为快餐和饮料的炒作。他是西部的独立和独行者,始终在偏僻而有点荒凉的大地上走着,他做自己那块大地的忠诚儿子,他的诗记载着一个地域和一个时代走过的路径和艰辛。今天,当姚学礼沐浴在21世纪曙光中,他仍作他的以良知和本土血脉的诗,他没有在一些评论家的忽视中消失,他仍以有领先于时代的思想觉悟和与之相适应的新颖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延伸自己的大地信念和追求。


灵魂之醉
■ 王辽生
  读一首诗,其实就是读那个诗人,读他的情感张力和人格魅力,读他的灵魂;读一首好诗,其实就是在拍案叫绝之顷欣然接受他的暗示,追随他去攀登不可思议的梦幻高峰。高峰寒涩却灼人视听,高峰无酒却醉人魂灵。这便是无眠子夜,读刘家魁的叙事诗害得我意走神驰通宵难宁的根由所在。我叹服刘家魁大智若愚的文笔、始料不及的时序安排以及他精妙的心理刻画,发觉他的选材视角、叙述思维及语言方式无不个性独特,引人入胜。
  首先是选材的反常切人以紧扣要害。刘家魁深知自己并非历史学家而仅仅是一位抒情诗人,深知抓住要害的前提不仅是理清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以全程把握命运沧桑和悲喜变迁,还必须遁入时空之邈,对历史记忆中经久不衰的人文素材或故事曲折作进一步的剔选斟酌,舍乱象以溯本源,去皮肉而求肝胆,实现文学意义上“这一个”的创作初衷。准确地说,两个人所见的太阳绝非相同的一轮。诗人对材料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高屋建瓴的能量,而且取决于其下笔之初的准确程度。刘家魁结合自己的爱憎对材料加以大胆取舍和小心解析之后决定跨越序曲又跨越华彩乐章,直扑尾声。也就是他一刀便切入故事核心和人物精髓,将读者引进他所设定的抒发氛围与动态情境,使读者与之同视角,共唏嘘,贴近了事半功倍的选材要津。比如西施这个家喻户晓的文学故事人物,写她甚么?即便其素材是一座诱人至深的金矿,也恐怕早被一代代墨客骚人一遍遍淘光。刘家魁竟心血来潮地蹊径别辟,弄了个《西子还乡》出来,让西施一步三叹于还乡路上,让一口又一口鲜红的血,从她悲痛欲绝的心中“喷出”,其哀也何!在这里,作者对原始材料匠心独具的剪裁功夫,得到了无可置疑的印证。再比如五百年前徐渭其人,休说他策划抗倭的血性刚烈或怀才不遇的生存尴尬,即便是书画文章也绝对属于一代翘楚,而刘家魁却直捣长龙,将一把盘古用来开天辟地的斧头抡起来“开辟自己脑袋”,其生命之末的幻听幻觉,的确触目惊心,徐渭对“寂寞千古的月亮”所发“你是谁的悬在半空的心”的那声长叹,谁听了能不黯然神伤?此外,无论是浩气长存的杨靖宇还是跳进水中去“拯救月亮”的李白、无论是因屈辱悲愤而怒挺犄角“用尽最后的力气狠狠地刺进主人的胸膛”之老牛还是为摆脱其可悲父母“被屠宰时那一声惊天裂地的绝唱”而“扑向深渊”的小牛,刘家魁都紧紧挑选绝尘前的灵动片刻,紧紧抓住要害加以叙说。诗人不编志而重在演义。诗人描绘的细节不等同却绝对高于生活的真实;刘家魁这种慧眼独具且悲涵五内的有机选材,既属技巧之敏睿,更属见地之独到,满足了“事因情取情为我用”的创作需求。
  其次是叙事的奇异风格和有机变易。就叙事诗的常态而言,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生动的人物形象当属必不可少的硬件,而刘家魁却无视章法,保持他“我已经不再是我,你却依然是你”的叙述自由。诗人因各自视角与识见之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叙述习惯和品评风格,读者读一首叙事诗显然不是要听诗人所讲的故事;作为诗,第一要件还是情,冷静不如骚动,止水不如波涛,而刘家魁与其所述客体之间的关系已从开始的热情立即升格为汹涌激情,进而跨进“人鬼情未了”的时空化境!他游刃有余的笔锋将他从创作的初始意象渐次抵达其终极目标。试想以“广告终于播完了!  可是,天哪/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你的死/看到了人世间最冷酷的一页/看到了一个比你的死大过亿万倍的死亡”的第一人称叙说,能不唤起我们欲穷“大过亿万倍”真相的兴趣,这就正中聪明作者的下怀,使我们陷进了《呼救》一诗的情感魔方,听见了一声声血泪呐喊。回溯整个篇章,诗人以刘官林心脏病突发倒在青岛市大街上整整二十一个小时无人上前救助为引信,意在人类良知的猛烈爆发,他描述的哪里是一个小偷在一个垂死者最需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