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61:太空漫游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ISDN:7—80599—520—9/1.164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
页数:341
字数:30千字
定价:22.80元
TXT制作:Xinty665
内容简介:
话说2061年哈雷再度造访时,香港的宗氏太空公司有意利用这个机会,为前景看好的太空旅游业打响广告,于是派遣旗下最新式、最豪华的宇宙飞船“宇宙号”前往与彗星会合。为增加广告噱头,舰上除了船员和科学人员之外,公司特地遴选了六位颇有知名度的“贵宾”一同前往,其中包括本书主人公佛洛伊德博士。
刚开始行程尚称顺利,“宇宙号”成功登陆彗星,科学家们开始探测,贵宾们则下船休息。但好景不长,宇宙号突然接到老板劳伦斯爵士的命令,必须立即结束彗星上的活动,兼程赶往木卫二(欧罗巴)去救人。原来,宗氏太空公司有一半资金来自非洲某个国家刚下台的政党在执政期间搜括而来的不义之财,为了报复,刚上台的政权涉嫌派人劫持宗氏公司的另一艘宇宙飞船“银河号”,迫降在欧星上的加乐利海…… 银河号上的一位地质学家范登柏格本来对欧星上惟一的高山宙斯山就很有兴趣,于是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前往探究,结果发现宙斯山竟然是一座钻石山……
目录
作者简介
作者序
编审的话
译者序
介绍伽利略飞行任务
重要人物简介
第一篇 魔山
第一章 平静的年代
第二章 初次目睹
第三章 重返
第四章 豪门世家
第五章 远离冰冻
第六章 日渐转绿的格尼米德
第七章 变迁
第八章 超级船队
第九章 宙斯山
第十章 愚人之船
第十一章 撒谎
第十二章 乌龙保罗
第十三章 没有人告诉我们要带游泳衣
第十四章 找寻
第二篇 黑雪山谷
第十五章 太空相会
第十六章 着陆
第十七章 黑雪山谷
第十八章 老忠仆喷泉
第十九章 在隧道的尽头
第二十章 召回
第三篇 欧罗巴的赌局
第二十一章 政治流亡者
第二十二章 危险的船货
第二十三章 地狱
第二十四章 伟大的沙卡
第二十五章 蒙蔽的世界
第二十六章 夜间警戒
第二十七章 罗丝
第二十八章 对话
第二十九章 降落
第 三十 章 银河号下降
第三十一章 加乐利海
第四篇 在水洞中
第三十二章 转向
第三十三章 滞留凹洞
第三十四章 机器洗车
第三十五章 漂浮
第三十六章 外星海岸
第五篇 穿过星群
第三十七章 明星
第三十八章 太空中的冰山
第三十九章 船长的餐桌
第 四十 章 来自地球的怪兽
第四十一窜 人瑞的回忆
第四十二章 迷你陨石
第六篇 避难所
第四十三章 营救
第四十四章 忍耐
第四十五章 任务
第四十六章 太空梭
第四十七章 碎片
第四十八章 露西
第七篇 巨墙
第四十九章 圣地
第 五十 章 开放城市
第五十一章 幽灵
第五十二章 诊察台上
第五十三章 压力锅
第五十四章 重聚
第五十五章 岩浆
第五十六章 扰动理论
第五十七章 格尼米德的插曲
第八篇 硫磺王国
第五十八章 冰与火
第五十九章 三位一体
第九篇 三○○一
第六十章 午夜的广场
作者简介
【简介】
阿瑟·查理斯·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3),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A·海因莱茵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是硬科幻的泰山北斗。
【生平】
克拉克1917年生于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小城镇,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从事与雷达有关的技术工作。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后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战争结束以后克拉克于1946年退伍,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60年代以后,这位科幻大师一直居住在岛国斯里兰卡。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
【创作风格】
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主要讨论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题,其《童年的终结》(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险》(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1980)等作品无不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而著称,此外克拉克还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给读者以思考。
克拉克在其创作当中,还善于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并以“定律”的方式加以总结,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被称为“克拉克基本定律”,很值得我们借鉴。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克拉克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2001:太空探险》,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这部作品首先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影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1953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1956年)
《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1973年,雨果奖,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年; 雨果奖,星云奖)
《2010太空漫游》(2010: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游》(2061:Odyssey Three,1988年)
《3001太空漫游》(3001: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作者序
诚如《2010:太空漫游》中所述,它并不是《2001:太空漫游》的直接续集,所以说,《2061:太空漫游》也不完全是《2010:太空漫游》的直接续集。它们三者可说是一个组曲下的几个不同单曲,但其中却穿插着相同的人物与时空背景。
早在一九八四年,史坦库贝克就曾向我建议要制作“家喻户晓的科幻佳片”,使现在不可能发生的事物在科幻中合乎逻辑推论地呈现。早在一九七九年带着众人希望升空的航海家太空船作飞掠木星的飞行任务,在《2010》一书中已先写到,但当时我未听到有关这极富挑战性的伽利略飞行任务,因此未把科幻主题向此方向继续。
伽利略太空飞行任务是要把一个探测器加入木星大气层,同时以两年的时间造访木星所有的卫星,此太空船原订一九八六年五月由美园挑战者号太空梭载行升空,预计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到达木星附近执行任务。我估计约在一九九○年左右会有大量的木星表面及其卫星资料可资利用……
但“挑战者号”的太空悲剧却中止了此一计划,伽利略号太空船现在仍躺在喷推实验室的光亮地板上,现在必须再找一个载具来升空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七年以后伽利略号或许会再光临木星。
我现在已决定不再等它了。
亚瑟·C·克拉克
一九九七年四月
编审的话
《2061:太空漫游》是科幻泰斗英国人亚瑟·克拉克一九九七年的科幻作品,它承继了早年克拉克氏的《2001:太空漫游》及《2010:威震太阳神》两部既是小说又是电影的名著。
在《2001》里,说明二十世纪人类科技印发展已足以向太空进军,月球上的帝古磁板则不断地向着木星发出稳定且持续的电波,仿佛在向木星叙述地球上的智慧已开始迈出“空间”而向“时空”挑战,故事未了,地球二十世纪末的科技仍无法“看”到地球的“神秘主人”,但却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到了《2010》,二十一世纪的地球科技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美、俄两国科学家已排除政治歧见在太空上携手并进,人类已经知道木星是“外星客”的一个大本营,经过多方努力,人类准备登陆木星,就在紧要关头,帝古磁板又再度出现,同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