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862-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魂穿,正正经经的魂穿,一个遭遇了打击报复的男人,富有国际主义精神般的贡献了自己还剩有的一切,刘宪从此成了刘暹!
我大河蟹天朝,成了我大清!
三十年奋斗一切从头再来。虽然刘暹的开头颇有底蕴,虽不是秀才举人,也无有万贯家财,却是一地‘道’上的扛把子大哥,城固境内南北百里的坐地虎,官府豪绅眼中的滚刀肉!
身边十几弟兄,手下过百小弟,又得了十年阳寿,而立之年变成了双十郎当,这也就是老天爷对自己失去妻儿父母的补偿吧。
假如真有这个老天爷的话。
两个月时间,城固民团中多出了一支队伍。一支与其他队伍截然不同的队伍。
班、小队、中队、大队,四级建制【因为人数不多】,相互间三三为进。
一班为十人,三班一小队,三小队加一直属班一中队,三中队加一直属小队一大队。
小队战兵三十人,中队战兵一百人,小队长、正副中队长、教习、司务、文书、通讯员,一个中队满员建制一百一十人。
大队还要加上基础的辎重队,四百人左右,但很明显,眼下刘暹的实力根本组建不了一个满员大队。
就连他现在手下的两中队都是各缺一个小队的架子,那挖出的两个小队人马,就成了刘暹本人的警卫班,教导队、辎重队。
比较起城固县里其他林林总总的民团,要说刘暹所部只是建制称呼上的不同,还远不足以说‘截然不同’。真正让刘暹与其他人奇峰突出的是军纪和信念。
以城固刀客为根基组织起的刘暹部,先天上纪律性就比乡土亲缘为纽带的民团乡勇强。
真的,这不是吹牛。刀客是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严密的纪律,有的只是一个类似首领的人物,比如刘暹的祖上和现在的他。但一句话说得好,再烂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再**的法律也比没法律强!
刘暹也不是拿红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严格要求他们,只是管的严格一些,要他们讲讲‘良心’。
刀客不是土匪,也不是他们五十年后的晚辈,现在的刀客本身就是一群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要的只是一个活的好些。
诉苦大会这项法宝刘暹已经拿出来用了,先天上就把自己这支队伍跟老百姓联系在了一起。当然,刘暹不可能把矛头直指向地主朝廷,而只是要队伍记住自我的出身。如此对一样受苦深重的老百姓会下手轻些。更不会把土工的革命法宝祭出,而是有些生硬的‘笔锋一转’,让刀客们让小弟们代入进那声讨诉苦的反面对象!
是的,佃户贫民受苦受剥削深重,可要是自己成为地主官老爷了呢?那理所应当的就是享福了。
而如何去成为地主官老爷?
刀口舔血,唯沙场搏命也。
现下正关西大变,甘陕暴民、太平军、李蓝义军,三股力量搅得两省天翻地覆,清廷顾此失彼,根本无力平息下狼烟烽火。这可不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三贼中于汉中言,属李蓝义军为祸最甚。而刘暹就是要和手下的兄弟们,把兵锋矛头直指这个搅乱了整个汉中的李蓝义军,并把城固当地百年来最为受人推崇敬仰的人物之二——胡锦、杨柯芝,列作了榜样。
这两个人拿到外面估计都没几人听说过,但在城固本地乡民心中,却是两座绝对高耸的丰碑。
他们的官职不高,一个六品千总,一个四品都司。不说比起陕西真正的豪门望族阎家、严家、赵家等,前者是是闻名全国的大财东,更出了现任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阎敬铭,日后清廷的救时宰相,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而严、赵两家都是“财盖秦省”,百年的传承豪富。区区六品千总、四品的都司,连门房怕都进不入的。可在城固老百姓心中,胡锦、杨柯芝绝对是能耐人,大丈夫。
前者从征张格尔之乱,立下功勋,从绿营小卒平步青云步入了官宦门庭,胡锦虽已经逝去了,可胡家在城固立起来了。
后者杨柯芝丁勇出身,在六十多年前那场波及了川楚五省的白莲大起义里,也是靠着一勇之力,刀口舔血,搏下了五品守备之衔,安安稳稳当了二十多年官老爷,再以四品都司致仕。那当年,县老爷都要看杨家的脸色行事。
不要跟乡民们说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人物,胡锦、杨柯芝这些身边的榜样才是最能激发他们的。
一场场征战下来,谁敢说来日的队伍中,不能多出几个胡锦、杨柯芝第二?
刘暹给手下兄弟立下了‘远大’志向,再诉之以情,让手下兄弟怜惜百姓,少去扰民搅民,加之他突然的被打击报复,一箭透背,差点嗝屁了去,直接激起了刀客们的同仇敌忾之心,凝聚力大为提高,说话颇为管用,旧日威信也有,两个月招兵买马的同时,也让手下的二百弟兄以一支白乌鸦的形态出现在了城固县民团这群黑乌鸦当中!
可不容易啊。却也没有想象中的难,毕竟这跟土工的人民子弟兵们差远了。
啥事都怕有比较。在其他民团的映衬下,刘暹部的白羽毛,就显得是那么的雪白。给他赢得了不少的民望,同时赢来的‘腹诽’‘另眼相看’也就显得可以接受了。
这些民望当然不能立刻显示出太大的作用来,城固的局势还没到失控的地步。旧的局面还没有打破,民望就还在百姓的沿口相传中沉淀发酵着……
。。。
第三章 李蓝军兵()
ps:新书上传,求收藏推荐,大伙儿多多支持。
下午老书还会更一章完结,没办法,每个结尾不能完本。完全不在计划中啊,老书情节都忘记许多了,真的有些麻烦了。
想到新书三次审核才通过,几乎彻底的改头换面,甘陕回乱完全揭去,那就是茶几上摆满的杯具啊。现在又有这不在计划中的一章,**何等苦逼!!
柳林镇归于平静。
比刘暹部原先人马还多出几十号的二百余败勇,无声息的就被刘暹倾吞吃下。在教导队人员的带领下,汇合柳林镇本地征召的数十青壮,担负起了劳动大队的职责。
刘暹有一百个信心靠自己的力量挡住杀来的李蓝军,在成军准备完成的情况下,踏出成军的最关键一步。虽然他内心里对李蓝起义军未尝不报好感,对满清是打心眼里恶心,可天下大势还在清廷。刘暹不想做挡车的螳螂,逆流而上的鲤鱼。
他有金手指不假,可逆不了天!短时间内,他随着清廷走,路途更佳。
所以他考虑的是如何打个漂亮仗,竖立起己军凝聚的军心。才不会昏脑袋的立时把二百多败勇编入大队战列,大幅度降低本军的战斗力呢。
时间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外派去的侦查才看到西面大道上,徐徐而来的大队乱贼军。人数不小五百人,不可能是全部的军马,是他们的前锋。
临近太阳西落,两千多李蓝军大部队陆陆续续赶到。这个期间镇外的李蓝军竟没准备丝毫的营地垒筑,赫然打着一鼓而下,晚上住进柳林镇的算盘。丝毫没有半分遮掩!
可是把镇墙内的一群人给气坏了。齐大林、周军两个中队长直嚷嚷着要出去给李蓝军一个好看,要让李蓝军知道前路的人不是白瞎。
刘暹没同意,先到的李蓝军人数不多可有上百的马队呢。他虽然俩月中准备下了不少好东西,但要平地对付骑兵,还是队伍建制的第一战,不担心是假的。
这第一战不能有半分的风险。敌人来了立马打回去,是很解气,涨心气,但这些好处,跟坐守城墙等敌人来攻,大胜一把比,也就超出那么一丢丢,危险却高乎一截,刘暹坚决否定了手下人的请战。
城外起义军高打着一面‘蓝’字大旗,再由一‘苏’字旗号,可以知道这支李蓝军是蓝朝柱的本部,现在是其下一个苏姓头领率带。
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
那是因为,整个李蓝义军,虽然各路首领都尊了蓝朝柱,却绝不是真正彻底融为了一体。蓝朝柱除了本部人之外,其他的各路义军,仅仅是一个面子而已。他们还继续是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
上上个月,也就是刘暹刚刚穿越不几天。在城固东面的洋县,两支起义军还自己火并了一架,差点没把刘暹给笑死。
与洋县府城一东一西都近在咫尺的城固县感到压力山大。汉中镇太不中用了,听说毛震寿还打算调兵往线平乱呢,现在这汉中镇连自己老家里的李蓝义军都玩不转了。也是太平军耍了两枪又回去了,否则一直在汉中晃荡,汉中各县府城的大老爷们死的就不要是太难堪了。
下一波再有战事,城固首当其冲,直面东西两路压力,县衙官府是发疯了扩充民勇团练,如此情事无形中也帮了刘暹一把,分担了去不小的压力。
知县大老爷聚起了小两千营勇,但死坐城固县城,一步不肯挪窝。汉中府、汉中镇,知府、总兵联袂下令城固县,要其组织起来一支援兵,适当的减轻一些府城方面的压力。知县大老爷不为所动,仅仅命令城固团练往西边意思意思。城内营勇依旧一个不出!
刘暹不主张兵进铺镇,铺镇是府治南郑县的地盘,就如上头吩咐的一样,团练只要拉着人马往西面溜达一下,到望江镇歇两天脚,拍拍屁股回柳林镇不就是了?干嘛要停兵铺镇呢?
要知道铺镇在南郑县城,也就是汉中府城的正东面,距离不到十五里,这里直接就威胁到了围攻府城的蓝朝柱军的背心安全。人家怎么可能没反应?
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不知天高地厚,把自己想的看的太高太有能耐的人太多了。以府城繁华,守军不多,士气也低下,蓝朝柱必不会舍弃如此大好机会不打府城,而东顾城固的。邓玉章也被他们说动,望江镇不去游了,人直接去铺镇,看蓝朝柱军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