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2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不仅仅是商人,就连大顺朝廷的上层人士,都深感人才的匮乏,大办教育的冲动愈发强烈。以长沙枪炮局为例,因为战事频繁的缘故,李顺朝廷一直想扩产。可在一个封建朝廷,工厂扩产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制造枪炮的设备就不谈你了,单就人才的不足就很要命。能设计、操作和维修机器的人,不是普通人,你不可能随便从地里抓一个农民过来就行。在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流行的当今,文盲工匠已经不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通文墨、会算术、懂机械原理的工人,技能要求是越来越高,培养的难度是越来越大,这对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曾经幻想,我中国地大物博,能工巧匠众多,只要你提出一个设想,我很快就能给你造出来。或许吧,但这种人有几个呢?他会了,其他人也会吗?会自己设计,产品更新迭代吗?再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传统手工生产是质的区别,操作机床、维修机器、设计生产线乃至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是海量的,远不是你一个两个能工巧匠就能维持的。传统的师徒制培养人才的方法已然不适合这种生产模式,你必须改革教育模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能够大规模快速培养人才的模式。很显然,学校教育是最合适的了!
长沙枪炮局就模仿东岸开设了局办的机械学院,很是培养了不少人才。但现在又遇到瓶颈了,那就是合格的生源数量严重不足,再说白点,就是会读书写字、会算术,懂一点基础的科学知识或机械原理的人严重不足。思来想去,这根还是出在基础教育的不足上面。也就是说,从小就接触、学习这类现代知识的人太少了,进而导致了长沙枪炮局想找学生都找不足。说来说去,还是基础教育的锅啊不然的话,你以为东岸本土为何吃饱了撑着,耗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普及小学教育啊,又为何同样花费大代价开办夜校,给企业工人普及更多的科学知识呢?
普及教育,是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必由之路!普及得好,后备工人、工程师、科学家数量源源不断,工业就会发展得很好;普及得不好,后备工人、工程师的数量就会严重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也无从谈起,工业化进程就会进行得磕磕绊绊,吃夹生饭。从古至今,未普及教育而能够让工业高歌猛进的,未之有也!
黄伯超去年又在临湘新创办了一家裕大昌纺织学院,招收了80余名学生。结果一年下来,很不尽如人意。被请来授课的教师普遍反映,讲起课来十分费劲,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太差,不懂基本的机械原理、力学知识,数学功底也不行,导致讲课的过程事倍功半。
黄伯超听闻后,仔细对比了裕大昌商院,最后终于发现了差异。那就是商院的入学门槛其实不高,只要识字,会基本的算术,懂人情世故即可,剩下的关于做生意的技巧,从商的原则什么的,即便是全无基础的人,学习起来也没那么费劲。但纺织学院就不一样了,这是和机器打交道的,识字、会加减乘除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懂包括物理、化学在内的多种知识,数学的要求也比商院高很多,一个全无基础的人骤然碰到这些相对高大上的知识,不懵逼简直是不可能的。
黄伯超这个时候才回过味来,明白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一度想上书朝廷,但想想自己人微言轻,身上也没什么功名,更不是朝廷命官,连个上书的渠道都没有。于是便找岳阳知府,请他帮忙上书朝廷,痛陈利害,结果也是如泥牛入海,再无下文。
其实吧,这事也不能怪他知府身上。虽然目前国内思想界的争论已经日趋白热化,但保守分子的群体仍然很强大,他们对于一些御用文人“曲解”圣人语录,重新定义儒家经典学说的行为很是看不过眼,多年以来一直猛烈批判。再加上农村多由这类保守人士把控着,新学派系一时半会还夺取不了舆论主导权,因此,岳阳知府是真的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搞事,贸然上书朝廷搞什么新式教育。
没办法之下,黄伯超与合作伙伴张绍宗商议了一下,决定联合一些志同道合之士,自己出钱开办新式小学,招收幼童进行学习。这类学校,有钱人家的孩子肯定是不会来的,毕竟现在大顺朝廷取士主要还是靠四书五经,你学个物理、化学、机械什么的,纯属浪费生命。因此,这些小学基本上也只能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没想过让孩子考取功名做大官,能让孩子学个谋生的手段就足以让他们欣喜若狂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小学学生的学费自然是无从谈起了,这基本上就意味着办学会产生巨大的亏损,只能靠办学者自己私人补贴,非一般人可以承受。
黄伯超的纱厂和布行生意这几年都还不错,手头积攒了不少现金。虽然因为战事不断而被朝廷敲诈走了不少,但办几所小学的钱还是难不倒他的。只不过,单靠他一个人办学,对整个大顺国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即便有一些朋友出钱资助也是一样。真要大规模培养人才,给大顺的工业化注入充足的后备能源,还是得靠国家财政投入,但这又何其难也。
“自强之策,教育为先。如今个状况,兄长也是知道的,我又哪里得意得起来。商院还好,这织院真是愁煞人也。单单一个染科,染科化学、漂染学两门专业课程就需懂诸般知识,愚弟遍寻全府,也找不到几个合格学生,想想也是泄气。”黄伯超苦笑了一下,摆手说道:“我开办之裕大昌小学堂,全盘照抄宁波诸小学章程,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让小儿习得读经、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图画、体操、修身。一俟毕业,即可开办中学堂,专门教授伦理、温经、文章、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图画、体操。中学毕业之后,方可入读商院、织院,学成可堪大用。其间之付出,花费之银钱,愚弟实不敢想象。”
张绍宗闻言也沉默了。在大顺办教育,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私人办教育,而且还是新式学校,这其中的风险更是大到无以复加。朝廷只知道课捐,根本没心思投钱到这上面来,单靠他们这些商人,即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呢?
这个时候,张绍宗倒羡慕起了宁波、登莱人了。他在那里生活多年,熟悉各种情况,自家子女也在定海上学。在他看来,这东国朝廷在小学教育方面当真是毫不吝啬,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且强制适龄儿童入学,这培养人才的力度,当真是傲视八方。
或许,东国人军事上的诸般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已经注定了!我大顺,何时才能走到这一步呢? 富品中文
第五百二十五章 生活(四)()
1695年5月8日,兰州西北方的一处普通村落内,新的一天刚刚开始。
这是一处杂乱的村落,破木板搭起的窝棚,质量很差,仿佛风一吹就能倒的样子。窝棚前胡乱堆了些黑乎乎的煤矸石,这是人们拿来做饭的燃料。这种严格来说像石头更多一些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从附近矿上拿回来的,监工们也不怎么管,毕竟卖不上价钱。煤矿工人们生活艰辛,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会已经是早上六点钟了,一些孩童已经起来,睡眼惺忪地坐在家门口,拿锤子或木棒奋力敲打着大块的煤矸石。他们的母亲则在窝棚内煮着早饭,因为粮食的金贵,早上一般只能喝一碗放着几根野菜的面糊糊。
而他们的父亲,则正坐在门槛上,沉默地望着外面。再过一个小时,就又是下井的时候了。井下乌漆嘛黑,狭窄逼仄,还处处有坍塌的危险,每个下井的男人几乎可以说都是拿命在拼。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哟?下井挖煤的话,每天可以获得一角银元的收入,一个月就是三块钱,这在大西北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毕竟当个边军士兵一个月也才两块钱多一点好吧,他们可能还能多领一些酱菜,春秋两季还能领一身衣服,逢年过节可能还有一些赏赐,但双方的收入水平真的是一个等级的。
下井挖煤,现在成了兰州一带很多百姓的优先选择!
如今居住在这个自发形成的村落里的村民,要么是煤矿工人,要么就是他们的家人。这些人原本都是附近的农民,以租种土地为生,无奈土地贫瘠,一年到头土里刨食,也不一定能令全家吃饱饭。更别提,现在朝廷和草原上的蒙古人战事正烈,各项加赋压得百姓们腰都直不起来。如果不想办法挣点钱的话,怕是要被税吏给逼得家破人亡,因此下井挖煤就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因为这是陕甘一带这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所不多的能够直接获取现金收入的机会。
与下井挖煤类似的还有运输煤炭、洗选煤炭的工人。这些人虽然不用下井,但工作依然繁重无比,且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终日被监工呼来喝去,甚至是责打叱骂,但依然让大多数人趋之若鹜。
工业化萌芽出现的早期,对工人而言,确实是比较残酷的!
“都别愣着了,抓紧吃饭收拾,马上要上工了。”一阵马蹄声响起,两名骑士一前一后疾驰在村落前的泥土路上,他们一边敲着手里的铜锣,一边扯开嗓子叫喊着,提醒居住在这里的矿工人不要误了时间,否则袁老爷可是要生气的。
袁老爷就是袁宝第,现在是兰州城内外第一等的煤炭商人,手底下有用两座稳定出煤的煤矿,日进斗金说得都是轻的。按理说,如此暴利的生意,应该会被很多人盯上才对,袁宝第的煤矿可能并不会抓得太稳。可人家是什么人?甘肃提督赵良栋跟前的红人,与驻扎兰州的新军第六镇的很多将官都有交情(赵良栋的汉中新军被整编为两个镇,第五镇驻肃州),甚至就连西安的杰书都收过他的好处,这地位如何能不稳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