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注释-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做法都与史鱼不一样。用《韩诗外传》的说法,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政治清明就做官,政治黑暗就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在孔子看来,两人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所以感叹为“君子哉蘧伯玉!”
  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原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却不和他谈,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和他谈却和他谈,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读解】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
  是啊,谈何容易。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之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是失去机会,失去人。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必看中”(《先进》),说到点子上。既不失。,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
  不是知音莫与谈。 
杀身以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读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然而,有谁能考证出奠基于其间的儒教精神及其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呢?
  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史的课题。
  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作拘泥的理解。
  至于说“成仁”不一定非要“杀身”,“杀身”也未必尽是“成的道德影响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读解】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读解】
  未雨绸谬,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其道理似乎已不言而喻。
  但是,你不难发现,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说,银行劝大家储蓄说:“钱莫尽花啊,细水长流,储蓄起来既生利息又应急,好得很哩!”可A先生B女士却回答:“好什么啊,今朝有钱今朝花,超前消费还更时髦,只有傻瓜才存钱贬值让你们去发大财哩!”
  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多半也会遇到同样的回答。
  不过,这里似乎也有一条代沟。一般说来,上了年岁的人容易成为银行或保险公司的俘虏,而年轻新潮的一代大都是A先生B女士的同志。
  其实,A先生B女士们也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只不过是所谓“流洒走一回”或“车到山前自有路”的人生态度占了上风罢了。
  那是不是人越上了年纪越能够接受儒学的思想呢?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读解】
  这实际直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精神。
  凡事多作自我批评,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倡导的思想修养。
  当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这正如孔子在《公冶长》篇里所感叹的那样:“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能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
  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说到底,‘潮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主观方面来说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从客观方面来说也是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此,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如之何:怎么办。连言“如之何”,是反复考虑怎么办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拿他怎么办了啊!”
  【读解】
  凡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事多想一想该怎么办才好,而不应该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科学家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问题都提不出来,解决什么呢?
  所以孔子感叹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拿他怎么办了啊!”这就是要求我们主动提出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用他在《为政》篇里的说法,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这样,科研这样,我们平时处理日常事务也是这样。
  总之,凡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人,就连圣人也拿他没救,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要卖弄小聪明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读解】
  我们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茶楼酒馆、卡拉OK厅等娱乐消闲场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说些天气,说些股票,说些海湾战争、中东问题,这还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说些东家长,西家短,某某领导和某某领导之间有些什么瓜葛,某某男同事与某某女同事之间又有些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一句话是上得台盘,见得世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现象,有点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清谈”之风。明末清初,顾亭林就曾经批评当时南方的读书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北方的读书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言不及义也罢,无所用心也罢,都还只是无聊而已。可偏偏就是这些人还喜欢卖弄小聪明,大家凑在一起就专门研究张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点子整人,今天攻击张三,明天攻击李四。在这些小聪明方面,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甚至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整起人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轻视了这种小聪明的危害。 
“名”的情结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读解】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