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论语注释-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就连圣人也对他大加赞赏。
口才可以免祸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②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①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据《左传》记载,他很有口才。②佞:口才。③宋朝:指宋国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称。《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有他因美貌而惹祸的记载。
【译文】
孔子说:“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是很难免祸于当今社会的啊!”
【读解】
反过来说,如果既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又有祝鮀那样的口才,是不是就可以免祸于当时的社会了呢?
也许是吧。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当谋士陈轸与张仪同在秦惠王手下任职时,张仪向秦王中伤陈轸,说陈轸向楚国提供国家机密,并准备投降叛国到楚国去。秦王于是把陈轸叫来,要他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说得清楚没事,说不清楚则把脑袋留下。陈轸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楚王会用我吗?”接下来,陈轸向秦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楚人有两个妻子,另一个男人去勾引他的妻子。当这人去勾引年龄稍大的妻子时,遭到了痛骂,当这人去勾引年轻一点的妻子时,却获得了成功。不久,这两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当有人问那个男人要娶哪个女人做妻子时,那个男人却说要娶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因为他认为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个年轻一点的,既然可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不也同样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讲完这个故事后,陈款对秦王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不就像那个年轻一点的妻子吗?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秦王觉得陈翰的说法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陈轮,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
这就是口才免祸的实例。而这一类的例子,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说是太多了。所以,口才的确可以免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孔子来说,虽然也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但他实际上并不太赞赏口才好的人。这不仅从他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谴责“巧言令色,鲜矣仁’可以看出来,而且,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没有口才时,孔子态度很明确地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公冶长》)
可见孔子感叹没有口才难以免祸实际上是一种不满之情,是针对不良社会现象而发出的牢骚,只不过是“怨而不怒”罢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读解】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正直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
【注释】
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
【译文】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读解】
正直是立身处世之本。
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双至。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拿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奸臣秦桧来说,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屈死风波亭,秦桧却飞黄腾达享着高官厚病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当你到西子湖畔的岳王坟前去看到这地对联队又有何感想呢,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最终结局罢。
知之、好之、与乐之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读解】
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等,这都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一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住,往往难以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体,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就像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物我两相知。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确实的,但‘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测览测览,那本翻阅翻阅,觉得有些累了,扔在一边,明天再读。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就像亲密爱人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颜回,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贫困,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雍也》)又比如孔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现在“投入”学习,“投入”修养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将桌上,坐在那里居心叵测得很,那可真是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啊!
乐之者,不亦乐乎?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读解】
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谈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就应该据此向你的公关对象挑开适当的话题。
总而言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关键是要有共同的语言。
有耕耘才有收获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①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民:通“人”。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获。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读解】
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性的精神。一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后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篇里,当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天边的鬼神呢?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先难而后获”的回答。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子照样回答说:“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颜渊》意思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耕耘,哪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不问收获。或者再说行优美一点,那就是
十五的月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