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8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厮就没有不擅长的事!
“铮子!待会儿你得请客啊!”
华谊兄弟的会议室里,今天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简易的放映厅,华谊兄弟的高层,还有冯晓刚在圈儿内的好友全都到了。
宋铮昨天就接到了冯晓刚的电话,说今天要在华谊兄弟公司内部放映《夜宴》,作为好哥们儿,宋铮当然不能不来。
结果刚一进来,冯晓刚就还是要打土豪,都是圈内人士,谁还不知道宋铮这次凭借着一个综艺节目又狠狠的赚了一笔。
宋铮找了个位置坐下,笑道:“听见什么了就我请客,今天可是来给你捧场的,你不管饭就算了,还打算敲我一顿,门儿也没有啊!”
冯晓刚坐在了宋铮的身边,道:“捧场!我请你来,可不是让你给我捧场的,是让你给我来挑毛病的!”
挑毛病!?
这话宋铮可不会当真,作为冯晓刚憋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放出来的一个屁,他要是真敢在看完之后,说出一大堆毛病来,估计俩人的关系今天也就掰了。
调整好设备,关灯,一面墙充当的荧幕亮了起来。
故事一开始就是厉帝弑君,不过这一情节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人物对话得出来的线索。
阴暗深邃的宫墙之间,一场杀戮正在进行着,所有反对厉帝的大臣悉数被处死。
如果只是看开头的话,这应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但是宋铮只看了五分钟就知道,冯晓刚绕来绕去,改来改去,最终还是改回去了。
尽管在画面处理上有些不同,但是故事的脉络,线索和前世的那个原版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
老冯啊!你鼓捣来,鼓捣去,最后还是挖了一个坑,神坑!
其实应该说,冯晓刚拍这部片子,还是很有想法的,如果将那些雷人的细节抛开的话,至少还能达到七十分左右。
技术指标均达优秀,整部电影下来,除了灯光的级别不太够以外,在技术上,几乎可以说是相当不错。
华谊兄弟花那么大价钱组建的主创班底可谓不俗,各位大牌演员也都表现的比较到位,可以说,正是这些人集体拯救了冯晓刚。
首先要重点表扬的就是美术指导叶锦天,锦衣华服对他来说驾轻就熟,毫无难度,人物造型也都颇有特点,既突出了人物个性,又对演员扬长避短。
虽说那被无限放大的所谓茜素红的深刻内涵有过火刻意之嫌,但那也多半是由冯晓刚所致,并不是叶锦天的错。
国际章和周讯的化妆也可以说无可挑剔,一个浓艳凌厉,一个清新素净,一个如火,一个似水,恰到好处。
而场景和灯光的设计方面,若单纯拆开了看分镜,的确对影片的气氛烘托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吴越之地的王子习艺场,竹楼的错落有致,白衣面具的超脱气氛,又比如施杖刑的庭前,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如地狱般重围的凛厉高墙,再比如皇宫内的戏台,孤零零的暗哑颜色,清冷冷的苍白光线。
构图、意境、氛围、气势,几近无可挑剔,只可惜,这些如果做图画的确很完美,而仅有图画,却不能成为电影。
有了谭顿老师,《夜宴》的配乐水平自然不会离谱,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插曲《越人歌》是意境十足,张弛有度,而其中周讯低回清凛的歌唱,尤其适合青女这个人物的性格。
片中与歌曲相配的那段面具舞蹈也很出彩,虽然貌似异类,却仍很动人。
只是所谓朗郎的钢琴演奏不过是个噱头而已,并未见得独到之处。
剪辑也处于及格以上的水平,影片开始的干净利索,除了那旁白介绍显得画蛇添足了些,片头插入的时机也恰到好处。
后面的诸多武戏剪辑也很得当,不过这些恐怕多要归功于武术指导袁合平的功力,从《卧虎藏龙》到《黑客帝国》,袁八爷的动作设计都有形有意,气场夺人。
《夜宴》也不例外,无论是竹楼群战、雪地救人,还是殿上排练,这几段比较重要的打戏,都毫无争议的提升了影片的水准。
从武戏的部分在全片所占的比重来看,不得不说,袁八爷在拯救过王京的《铁鸡斗蜈蚣》,提升过徐老怪的《男儿当自强》,成就了李侒的《卧虎藏龙》以后,再一次拉了冯晓刚的《夜宴》一把。
但是除了那些技术因素,以及武戏之外,这部电影还剩下了什么?
从头开始分析,影片的开头,平庸之极,是以“口述加字幕”的方式,来交待故事背景,显然,作为《夜宴》的头牌菜,对满堂宾客实有怠慢之嫌。
按照宋铮当初给冯小刚的建议,这里应该最好应该借鉴《达芬奇密码》中,伊万麦克雷解密“圣杯”的手法,采用短片的方式来回顾这段背景。
很显然,冯晓刚根本就没当回事儿,而他的理由则是,采用这种口述的方式,更显古朴。
背景朗诵完毕后,影片就直切正题,这里并没有采用商业片常规的“第一本”手法,即在开头的10分钟用支线剧情来交待主角的人格特征。
而是利用主线来带出每个主角,手法本无所谓优劣,但显然《夜宴》的人格表现,或人物出场方式略显突兀,因为缺少“第一本”的提前点睛,使得厉帝和婉后的出场人格有点模糊不清。
其实这里也不必严格套用“第一本”的模式,只要把背景介绍当作“第一本”来表现,以故事片断的方式闪回几下,各个人物的性格将呼之欲出了。
对于冯晓刚的现在的这种处理方法,宋铮只能表示,老冯让大片给整魔障了,脑袋瓜子犯晕,连最基本的技术手法都拿捏不住了。
影片开头“刺杀太子”段落的平行剪辑倒是很不错,一边是竹林的悠然自得,一边是皇宫的昏暗压抑,一边是太子的独自吟唱,一边是厉帝婉后的妩媚**,一边是刺客激战的动感,一边是男女偷欢的柔情。
可惜的是,婉后虽有保全太子之心,厉帝却坚持铲除太子之意,给这段平行剪辑画上不太完美的句号。
这里可以参考《宋家皇朝》,蒋光头痛恨宋国母,计划在集市开车将国母撞伤,但蒋府内,宋美灵怒喝蒋光头,力挺姐姐。
最后蒋光头没有表明态度,愤然离去,集市这边,汽车险险开过,虚惊一场,客观上说,《宋家皇朝》的这段平行剪辑,胜在气氛拿捏得当,结尾干净利落。
而《夜宴》的平行剪辑,两个场景的对比非常深刻,但结尾不够精致,略显拖沓。
对于杀机重生的《夜宴》,支线情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遗憾的是,影片几乎没有支线,完全就是一根筋。
就好像在看一部纪录片,而不是艺术片,单线式情节使得影片的节奏张弛无道,同时悬念尽失,更难以得到震撼的结尾。
如果让宋铮来处理的话,肯定会在主线之外,延伸出多条支线,宫廷的勾心斗角,自然会分裂出不同的利益集团,应该用支线来体现这些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甚至可以采用两条或三条主线的方式。
比如最简单直白的《指环王》系列,多线索可以大大提高影片的观赏性,籍由更多种的可能,为观众带来悬念迭起的剧情。
而在冯晓刚的这部《夜宴》里,主体基本都是宫廷的阴谋,完全是权势与智力的角逐,《夜宴》的硬伤也正在于此。
继承其单线式情节的乏味,简单弱智的阴谋设计,给本来就平淡的剩菜,再泼上一碗凉水。
无论是婉后的下毒,还是殷太常的黄雀在后,都显得刚愎自用,不光是轻敌,更轻视观众的智商。
如果一切都能重来的话,宋铮一定要建议冯晓刚和本剧的所有编剧先研读古龙先生的大作,再观摩《暗花》,《非常嫌疑犯》,《七宗罪》等影片激发灵感。
无论是阴谋的精巧程度,还是阴谋的展现手法,抑或阴谋的严谨闭环,都值得内地阴谋片的有志之士借鉴。
影片结尾处,婉后被刺的场景,想必是煞费苦心的设计,刺客一直没有露面,而凶器很像是无鸾的短剑,在刺杀成功之后,刺客将短剑扔到水池中,最后镜头俯拍水池,这里是一个定机位的长镜头。
这个长镜头看似冗长,其实很有意味,当短剑落水时,水面的浮草散开,没有任何规律,但当浮草稳定的过程中,渐渐的水池呈现出一个面具图案,这个图案呈现不久,浮草进一步运动,又恢复原来的无规律。
这个结尾,仿佛在暗示刺杀婉后的就是无鸾,当然,无鸾已死,那么也许就是无鸾的党羽。
宋铮确实很欣赏结尾的这份良苦用心,但放在《夜宴》里,着实画蛇添足。
结尾往往是影片画龙点睛之处,这里的着墨非常考究,少一分则虎头蛇尾,多一分则臃肿累赘。
婉后被刺的这个情节点,能否推动影片的整体剧情继续升华,是个关键,如果不能,少一分其实更好!
因为婉后本就是个人格复杂的女人,她向往权势又多情善媚,真正可谓“爱江山更爱美男”。
影片的结尾,婉后被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她已注定孑然一生,孤独终老,结尾处,她得意的神情,丝毫掩盖不住那份失落与惆怅,她究竟得到了什么?
对于一副行尸走肉而言,生或死已经不重要,《夜宴》又何必多此一举,把短剑插入死人的心窝?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电影的立意,简单说就是电影的中心思想,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层次,那么《夜宴》的立意是什么?
想要传达出什么?
想要给观众留下什么?
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暗示,这使得宋铮看罢感觉索然无味,仿佛看完一场闹剧轰然散场而去。
再仔细想想,《夜宴》是什么?
这个称呼似乎也有点文不对题起来,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